养在深闺人不识 那些隐匿在城区的历史建筑
城市历史风貌和优秀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无价瑰宝,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印刻着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沉浮。到目前为止,上海市政府共批准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中心城区12片共27平方公里,郊区32片共14平方公里。
也许你经常游走在城市商圈,也许你在上海居住多年,但这些隐匿在城市的优秀历史建筑你有驻足欣赏过吗?今年,小编就来盘点下上海中心城区的那些优秀历史建筑,看看是不是有些你经常路过却不曾发现的美景。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于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因傍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老汇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
今日面貌
现为外滩五星级高端酒店,整个酒店豪华与典雅共存,时尚与高雅并驱,酒店大堂以英式风格为主体,散发着浪漫和温馨的气氛配备了253间宽敞舒适的客房,均以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风格装饰,设备齐全,高速宽频上网,确保您的舒适安逸。百老汇行政客房以及全景式行政酒廊不仅给宾客难忘舒适体验,更在商务工作之余,呈现完美休憩空间。
17,18,19楼宴会厅时俯瞰浦江两岸的最佳场所。入夜,外滩和浦东陆家嘴(600663,股吧)地区的绚丽夜景尽收眼底。
历史变革
1934年竣工。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
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将该楼卖给日资恒产株式会社。
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
1949年5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改名上海大厦。
1980年代成为对外开放的宾馆。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百老汇大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她是新上海的眺望台,登上18层的观景平台,浦江两岸的风情尽收眼底。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外滩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盛名,它始建于1928年,由中国商人高永清与美国人亚伯特·华纳(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的创始人)合资成立。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电影院的开张剪彩;1933年,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重建。大光明电影院是亚洲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和亚洲第一座立体声电影院。
今日面貌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资1.2亿元人民币,开始对影院进行修复工作。风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顶、圆弧曲线形的大厅、高挑堂皇的进厅,翻修一新的大光明电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场中的“洋气”感觉,其欧美建筑风格的辉煌外观令观众有着置身上世纪30年代的错觉。
据悉,尊崇并恢复历史原貌是本次修复和改造中所坚持的原则,原有的放映大厅,一、二层老休息厅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并全面修复。修复过程中,参照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图片,以求恢复大部分老年人对大光明的总体印象。其中,大厅、进厅和休息厅顶面全部采用24K金箔铺设,进厅和休息厅则全部采用铜质花饰扶手,营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辉煌的效果。
至2009年,票房收入突破6000万元,年观影人次超过二百万,在全国影院票房、人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光明电影院将重筑辉煌,再现经典。
历史变革
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当时的潮州资本家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命名为“大光明”。当时的大光明电影院设有茶室、酒排会室、吸烟室、等候室。
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亲自为大光明电影院的开张剪彩。
1930年由于大光明电影院播放拥有辱华性质的美国电影《不怕死》,受到了民众和舆论的抵制,被迫关门歇业。
在1933年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L.E.HUDEC)设计重建。重建后的大光明电影院凭借着自身豪华的设施成为了远东第一影院。
1989年大光明电影院被评为上海重点保护文物。
2008年,大光明电影院斥资1.2亿人民币对影院进行修复。修复依照1933年的原样修旧如旧。改造后的大光明原本可容纳1900人的放映大厅被缩减了600个座位,但依然保持了其原本两层楼的设置,即一楼设800多座、二楼设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还新开发出了5个小观众厅,包括一个VIP厅。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龙门村
提起尚文路上的龙门村,住在原南市区的“老上海”们几乎无人不晓。这里曾是清朝著名龙门书院的所在地,也是上海中学的发源地。龙门村所在的老西门街道,曾被人称作今日上海之“源”,未来上海之“根”,自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县以来,老西门地区作为老城厢的一部分一直是上海县署所在地。
“解放前的龙门村,是全上海头一块牌子,一幢房子要"三根大黄鱼"才买得下来!”龙门村的建筑风貌远远超过新天地的石库门,只是地处老城厢,“养在深闺人不识”。白色外墙中间开一扇朱红木排窗,清晰地标识“1935”、“龙门村”。这三个大字是由出身于安徽休宁的书法家、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的朱曙先生在1935年题写的。
今日面貌
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龙门村还存在一幢房屋住着十几户居民的情况。加上年久失修,路过的人甚至普通租客都意识不到它的价值。而马路改了,商店拆了,不少龙门村的老居民从海外回来寻根,都感慨“太难找”了。
历史变革
龙门村在19世纪还是一片私家花园,取名“吾园”。
道光初年,江苏巡抚因公来上海,收购“吾园”的一部分,建造了“先棉祠”。
咸丰年间,“吾园”被毁。同治六年,江苏巡道丁日昌在此创办“龙门书院”。龙门邨即由“龙门书院”得名,是上海最深最长的弄堂。房屋大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其特别之处在于布局异常整齐,建筑形式极为丰富,堪称“微缩万国民居群”。
龙门村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4年公布为“黄浦区等级不可移动文物”
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1919年来上海后靠赌马成为富商,时任上海跑马厅大班。)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主建筑为三层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住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
这座别墅的设计者是马勒的小女儿。小姑娘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幢童话格局的大房子。她父亲马勒于是便根据女儿梦中所见的样式造了这座别致的挪威式住宅。
今日面貌
2013年,马勒别墅被衡山集团打造成精品酒店,我们终于见到了重新装饰的梦幻城堡在尘封许久之后开始它新的呼吸。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戴安娜梦中的仙境,还能看到马勒的梦。这里埋着为马勒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赛马,还有两代马勒先生的航海梦。
历史变革
1927年,开始设计建造马勒别墅
1936年,马勒别墅正式竣工
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梦幻城堡”
1949年,马勒住宅几经转手,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
1989年,被列入上海市首批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2001年1月由上海大型旅游集团——衡山(集团)公司管理,改建成小型精品酒店。
2002年5月正式对外经营,命名为衡山马勒别墅饭店的“九号楼”。
沙逊别墅位于上海虹桥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兴建的度假别墅,该栋老洋房为一家外资企业使用。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
别墅平面采用不规则的布局,门上拉手、锁等以及其他小五金构件,都是手工制作的。该处现为龙柏饭店一号楼,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面貌
90年代初,厉树雄后人携有关房产证件来上海要求收回别墅产权。经有关部门核准,同意将别墅归还厉氏后人,现在由厉氏后人居住,厉家专门立牌“厉树雄别墅”。外人不得随意进出。
历史变革
1932年,沙逊别墅由英国人沙逊建造落成
太平洋(601099,股吧)战争爆发后,被日本人强占,成了日本军政要人来往上海的接待处。
日本战败后,产业被沙逊收回。以12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上海金融企业巨子——厉树雄。他将其改为“虹桥俱乐部”。这里遂成为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国民党军政要员的社交和娱乐场所。
上海解放前夕,陈毅率军在此做过临时指挥部,该别墅解放后一度作为机场招待所。
20世纪80年代上海开办龙柏饭店,沙逊别墅成为该饭店的一部分,编为1号楼。
1989年该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90年代初,厉树雄后人携有关房产证件来上海要求收回别墅产权。现在由厉氏后人居住,立牌“厉树雄别墅”。
鸿德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59号。鸿德堂始建于1925年,1928年10月落成,系长老会沪北堂的新堂,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取名“鸿德堂”。该堂为极少数采用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教堂。
今日面貌
1992年8月30日,教堂正式复堂。鸿德堂现每星期日上午举行礼拜一次,此外每周有祷告会、唱诗班活动等。每逢主日礼拜,钟声悠扬,让多伦路有了不一样的文化气息。
历史变革
鸿德堂始建于1925年,1928年10月落成。
1958年,鸿德堂称为虹口区联合礼拜场所。
1992年,该堂恢复开放,现为景灵堂分堂(景灵堂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基督教堂)。
1994年3月,鸿德堂被列为上海市保护建筑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是江湾大上海计划市中心区市政府大楼,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三十年代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师设计的代表性优秀作品。位于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现上海体育学院内),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面貌
上海体育学院位于长海医院对面。参观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可从清源环路恒仁路口的学院西门进入,步行几十米就能看到庄严肃穆的大楼。
大厦高四层,入口处在第一层,十字形穿堂,有前后东西四门,宽大扶梯两处和电梯两座,直达四楼。底楼有设传达室、保险库、接待室、食堂和厨房;二楼为大礼堂、图书室、会议室;三楼中部为市长和高级职员办公室,两侧为各科室办公室;四楼为公役休息处、储藏室、档案室和电话总机房。
大楼各室装有防暑扇119只,御寒用的热水管道逾9千平方米,保证了当户外温度为0度时,室内可达22度。各楼还均设厕所、盥洗间与消防设备。
历史变革
1929年7月,中华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了划定新上海市中心区域,并着手开始新市政府大楼的建设。
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作为当时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官员办公使用的大楼。
上海沦陷后,市府大楼先后被日酋、汪伪占为驻军地和伪市政府办公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迁入原租界,市府大厦改作国立体专。
解放后,先为体专、华东体院,1956年起改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街道,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的寺名来源于佛经上的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的孙权为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
龙华寺中龙华塔为上海唯一之佛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七层八角形之木塔,高约四十一公尺。由于塔为八边形,而塔心之方室则为四边形,其方向每层调换四十五度,因而各层塔面之位置亦随之变换,使壁体与重量分布较为平均。同时塔之砖栱额枋及鸳鸯交叉手栱等之设计,亦为宋代建筑之特征。
今日面貌
自1991年起,每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3、4月份有龙华庙会活动,上海有句老话,叫“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日子,为了纪念他,春天桃花开时,龙华寺举行纪念法会,香火旺盛,吸引很多民众和小商贩,形成了现在的庙会。每年龙华庙会都热闹非凡,有舞龙、舞狮表演,老上海街头手艺展示,当地特色美食出售等。
历史变革
龙华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更名为“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留存。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恢复了原名“龙华寺”。
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名仍沿用龙华寺。
寺西之桃园于民国17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龙华寺在侵华日军炮火中受到重创。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
1954年,曾聘请古建筑专家,按照宋代规格修复了龙华宝塔。
1957年,国家对龙华寺又进行了较全面的整修。
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龙华寺遭受严重破坏,佛像全毁,寺宇尽占,僧众文物经藏四散。
1978年,龙华寺与龙华塔均划归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管理后才得到了进一步的整修维护。
1983年,龙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06年5月25日,龙华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提篮桥监狱,位于上海黄浦江畔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是由10余幢楼房组成的建筑群,是中国迄今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启用于1903年5月,后经陆续扩建、改建,直到1935年才形成如今规模,并使用至今。由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提篮桥监狱曾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南桥北秦,指的就是提篮桥监狱和秦城监狱。两座监狱都是以囚禁高官与名人而著称于世。
今日面貌
2013年,在迎来首名囚犯的110年后,监狱将被关闭。原址将保护开发,予以保留。
历史变革
1903年5月18日,提篮桥监狱第一幢监楼竣工启用。
后经陆续扩建、改建,直到1935年才形成如今规模
1945年-1948年间,这里是关押、审判和处决日本战犯的场所,曾有上百名日本战犯关押于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战犯处决于狱内。
1954年10月起,提篮桥监狱向外国来宾开放参观,是新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监狱之一。
1994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2013年,在迎来首名囚犯的110年后,监狱将被关闭。原址将保护开发,予以保留。
上海展览中心亦称为上海展览馆,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上海展览中心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上海当代的众多高大建筑中,“上海展览中心”属于有代表性的社会服务性建筑物,60年代为上海展览馆,此前为中苏友好大厦,再往前是有名的犹太人哈同的房地产哈同花园--爱俪园,园中有楼80幢,台12座、阁8个、池沼8处、小榭4所,还有10大院落、9条马路,及无数小桥、小屋、小亭、小道,占地竟达200多亩。据说园内景观是依照《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而设计的,共有83景。
今日面貌
上海展览中心自2002年改造后接待了第27届南极科技大会、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议、第六届上海律师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韩国纺织品新品发布会、施奈德产品中国巡回展示会、登喜路贵宾招待会、浪梵尼新品发布会、IBM开发者年会和卡地亚珍宝发布会等会务活动。
历史变革
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地原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园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
1886年,开始建造爱俪园,从最早的50余亩地皮,到1910年最后建成。
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军侵占,几经战乱哈同花园逐渐荒废。
1954年,上海市政府在废墟上开始建造中苏友好大厦的工程,建成于1955年,建成后曾经多次易名。
1984年正式定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不但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
2001年,上海展览中心主建筑进行全面的大修改造。
王伯群住宅,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为取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各种大小厅室共32间,楼内通道迂回,上下贯通,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室内配以彩绘壁画,连门窗拉手也全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主楼南面有花园草坪1.3公顷,园内绿树葱郁、绿草如茵,有水池、小桥、假山、花坛,园中百花四季吐艳。
今日面貌
1960年长宁区委决定由区少年之家使用,并建立了长宁区少年宫,成为培养下一代的摇篮,并辟为上海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单位。
历史变革
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开始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
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此举行婚礼。
1937年抗战爆发,王伯群随大夏大学撤至贵阳,撤离上海后,该建筑由保志宁叔父保君健代管。
上海沦陷后,于民国28年(1939年)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建筑一度成为国民政府军统组织的招待所。
1946年保志宁回沪,将此屋出租给英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宣传处使用,自己仅住三楼。
1948年下半年解放前夕,保志宁出走美国,成为美籍华人,住在纽约。
1949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委员会接收,中共长宁区委和区文化局曾设于此。
1960年长宁区委决定由区少年之家使用,并建立了长宁区少年宫,并辟为上海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单位。
新华别墅又称为外国弄堂,泛指新华路211弄和329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就已成为外国人眼中的“Metropolis”(国际大都会),建国初期,中外开发商开始在新华路营建花园洋房,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新华别墅”。
今日面貌
经过岁月的洗刷,里面的各式风格洋房风采不如当年,很多外立面都以陈旧,有些别墅正在做翻新工作,如今居住的都是些上海人,沿袭了上海老弄堂的特点,大庭院内,三五成群的在聊天,打牌,随处可见的凉衣架,很怀旧很古朴的上海弄里人家。
历史变革
新华别墅原系农田和坟堆,境内沟浜纵横,一片荒芜。
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修筑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和安和寺路(今新华路),整条外国弄堂便是为适应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上层侨民建造的。
竣工后分别售于外国侨民,因此被称作“外国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