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外支付难也是城市软实力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杜晨薇 时间:2024-01-26 点击:

      当你顺利地扫开一辆共享单车,打算潇洒徜徉“梧桐区”时,有没有留意到,身边可能有个“歪果仁”(外国人)正在为扫不了单车码而苦恼。下一秒,他想去街角餐饮店品尝本地特色小吃,却又发现付不了款,哪里还能感受CityWalk带来的乐趣?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伴随国际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复苏,走出去和走进来的话题都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大家发现,国内现阶段已经几乎没有现金的应用场景了,习惯了刷信用卡和使用现金的老外,即使来了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也不免遭遇支付难、旅游难等多重尴尬。

      “我们的移动支付很先进,但有时是不是也要等等老年人、等等那些海外游客和商旅人士?”

      今年两会会场上,不少代表委员对此深有感触,分组审议时,还有位代表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还好那个老外是我的朋友,勉强用我的微信账号支付,购买了一份上海特产,如果是其他海外游客呢?会不会也有人为他们行个方便?”

      海外旅游遭此困境,其实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试想,我们如果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家,语言也不通,想买样东西却被告知现金不能找零,或者需要绑定一堆个人信息开通移动支付;想逛个景点,却需要打开软件依次填写外文信息预约,是不是也会感到满头大汗、哭笑不得,不知该怪谁。

      今天,当一些海外游客来到中国的某座城市,重现上述经历,我们该期待的不是他们能遇到一个能够“行方便”的好心人,而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友好的“游戏规则”,支撑他们在此地的衣食住行体验。这不仅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国际化形象,更关系着它的软实力和建设营商环境的内在逻辑。

      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客观指标依据可以衡量,却能引人会心一笑,甚至让人肃然起敬。过去的两会会场上,一提城市软实力,讨论最多的是文化、是治理细节,今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开放环境同样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要仔细研究,拿出生动实践。

      开放一直是上海的基因。过去30多年里,上海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了外资展业、外国人从业,在上海街头遇到一个普通话流利的老外不是难事。今天,当国家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开放的形态也持续多元化,从国家到个体,都开始注意到边境后的市场规则优化、城市氛围营造。

      简单来说,人员和商品进境的效率很重要,但老外来了以后能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经营的便利,能不能便捷地购物、轻松地畅行,满怀期待来,满载收获去,甚至还计划着下一次造访,这是更深层次的开放。

      这一种开放,与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也相辅相成。开放带来更复杂的人群结构、更丰富的产业形态,从而敦促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破题,从解决今天碰到的“支付难”问题开始,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尤其是清算市场的开放,进一步推动中国境内支付清算市场更好遵循国际规则、提升服务水平、防控金融风险。

      这对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更多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入场”,还可以带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催生“鲶鱼效应”。

      到那时,这恐怕会成为城市软实力向硬实力转化的最佳例证。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男子借来大量珠宝把金饰熔化套现?深圳60多商家损失超千万元
    下一篇:“宝总泡饭”火了,上海稻米的故事更精彩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