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水站—碱柜兵团知青的丰碑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袁文明 时间:2023-12-29 点击:

      我们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碱柜34团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在黄河边上修建了一座设计规模为三级提水的扬水站,她是我们兵团知青的丰碑,她为碱柜、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整个鄂托克旗的经济建设发展整整服役了45年,2017年才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现代化改造,使她又得到了新生。

      扬水站于1971年6月破土动工,上海知青到碱柜时正赶上扬水站百日大会战,那场景现在只有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工地上红旗飘飘、人山人海,全团所有的机械都开上了工地,“东方红”推土机,二十八型、五十五型拖拉机和两辆仅有的“解放”牌翻斗车,不分昼夜地在工地上喘着粗气。可这些简陋的机械对扬水站工程只是杯水车薪。主要靠人和最原始的工具,铁锹、铁镐、大铁锤、钢钎子、大抬筐、手推车。工地上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拼命,男的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女的衬衣扎在皮带里,前心后背全被汗水浸透。工地的高音喇叭在不停地广播着劳动竞赛的捷报,几连几班多少分钟装了一汽车,不一会儿,另一个班创造了新的记录。人们就象打了鸡血似的。

      拉排子车的三人一组,一人驾辕,两人推车,脚下是沙地,排子车装满土,轮子就陷进了沙地,可是也有人能把车拉得飞起来。劳动竞赛开始,女排竟敢向男排较劲,于是大家每拉一车就捡一个小石子装在自己的口袋里计数,最后评比还是男排获胜,最多的一组一天拉了一百零八车。

      工地上更多的是抬大筐,无论男女两个人抬着一百多斤的大筐,要爬六、七十度的坡,肩膀压肿了,又磨破了,大家忍着眼泪硬挺着。一天下着小雨,往坡上抬土又沉又滑,混身都湿透了,一个瘦小的女孩滑倒了,实在爬不上去了,蹲在地上大哭起来,团长过来安慰了她,可是连长晚点名时又批评了这件事。扬水站工程进展到混凝土浇灌期,为了保证质量,必须连续进行,两台小型搅拌机二十四小时运转,各连进入昼夜倒班,时间一长,体弱的战士实在是吃不消了。

      从1971年6月动工到1971年11月底,一个百日大会战,奇迹般地完成了扬水站的主体工程,包括机房地基、机房主墙体,喇叭形进水口、前池、后池的土方挖运,引水槽底、渠底、闸门桥涵的基石装卸、铺砌、混凝土浇灌。

      扬水站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1972年寒冬,黄河冰封前期,由于水流湍急,大量的冰凌从上游冲泻而下,碰到水湾或㳀滩,冰块堆积,形成冰坝,阻断水流,就会使黄河漫滩或决堤,每年这个季节是最危险的时候。

      深夜,扬水站前河面上,巨大的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令人恐惧的吼声,冰凌越积越多,河水急剧上涨,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河水挟着冰凌涌进了扬水站进水池,一旦机房淹没后果不堪设想。参谋长一声令下,三连、四连、五连、机运连组成突击队,跑步冲向扬水站,机运连四名技术最好的推土机手擦着黄河沿拢起了一截拦水坝,河水还在上涨,刚拢起的堤坝被冲开了豁口,眼看就要垮,“下水打桩”,战士们抱着木桩,牙关一咬,跳下刺骨的河水,组成了一道人墙,推土机从南北两侧紧贴河边,用最大马力将装好的沙袋推向豁口。机房的战友已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转移重要设备。老天有眼,刚建起的扬水站终未受损。兵团战士的壮举感动苍天,自此之后几十年,不管黄河遭遇枯水断流,还是惊涛骇浪,兵团扬水站始终巍然屹立,运转自如。

      1972年春节后,全团主力开始投入灌渠网络建设高潮。而我所在的三连主要任务是为扬水站和碱柜地区架设高压线。每天早晨冒着严寒,坐着拖拉机,从千里山开始到扬水站挖二十公里的电线杆坑。

      奉贤知青钱小龙班的任务是拉电杆,一台解放卡车上面做了一个大圆木架子,每次装运三根九米长的等径水泥线杆或是两根十五米长的锥形杆,每根水泥线杆近两吨重。西上乌达、宁夏石嘴山,或北上临河,总行程近两万公里。

      运输中最艰难的是汽车拱沙窝,运输电杆的路大都是沙土路,接近工地根本就没有路,汽车由于载重,经常陷进沙窝里,我们的汽车大梁上始终带着两根大木杠,车轮陷入沙窝后,必须把两根大木杠垫到汽车后轮下面,一步一步的往前倒,有时沙窝很深,连木杠也陷了进去,这时候就要从野地里采集大量的灌木、沙柳枝铺路,再垫上木杠,汽车连滚带推硬是爬出沙窝。有时路过寸草不生的荒沙滩,那惨了,一旦木杠陷入沙地,几里内找不到草木,只能把大家的棉大衣脱下来垫到车轮下,拉运班的棉大衣全部开了花,有的被绞成了麻花。从扬水站开始,每50米距离一根电线杆,有的是双杆,一直摆到了千里山变电所。

      通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艰苦劳作,扬水站主体工程和19公里三万五千伏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十几公里的灌溉渠网三大工程全部竣工。1973年秋,终于要开闸试水了,三连奉贤的11位上海籍战友,与现役连长登上扬水站干渠主水闸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我拍《祖孙同阅》
    下一篇:向往昔致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