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基层干部的八大焦虑,哪个击中了你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浙江宣传 时间:2023-12-18 点击: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在拆迁、医改、环保问题整改、防汛救灾、信访维稳等场景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共同描绘出当下基层干部的群像,也让人看到广大基层干部的焦虑与磨砺。

其实,关于基层干部焦虑的话题,一些权威媒体、智库曾做过全面报道和剖析。这一问题在国内许多地方的基层干部中都有存在,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笔者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基层干部到底有哪些焦虑?这背后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和后顾之忧?

一、紧绷运转的任务焦虑

基层工作直面群众,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头绪繁多,特别是随着各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下移,基层干部任务越来越重、强度越来越大,而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紧。

为了完成一项接一项的工作任务,很多基层干部特别有担当精神、特别能攻坚破难。为此,他们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很多人一人身兼数职,“白加黑和五加二”“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没保证”“我们从来不加班,因为我们不下班”等语句成为他们无奈和心酸的自我调侃。

在任务繁多、压紧压实的现实下,超负荷运转逐渐成为基层工作的常态,忙和累成了基层干部的日常,“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目标约束往往使基层干部陷入“接不住”但又“必须接好”的应付疲态。

二、多头泛化的考核焦虑

年终是一年工作的收尾,也是检查考核的密集期。尽管各地都在探索集约化、清单化考核,但重复考核、多头考核并未能完全消除。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重痕轻绩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考核没做调研就定指标、下任务、搞排名;有的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搞“一票否决”;有的赋分越来越具体,百分制退出江湖,千分制取而代之。可以说,一些只管考不管干的“花样”偏离了考核初衷,也让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此外,一些地方热衷运用痕迹管理,一味追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加重了基层的焦虑度。在一些工作中,要求的留痕方式从文字、图片、视频等现场留痕,迭代为微信、APP、GPS定位等实时留痕,不仅费时、费力、费资源,还容易滋生“造痕”行为。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三、用力过猛的问责焦虑

问责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要防止乏力,也要防范泛化。过去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有的基层干部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甚至吐槽“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反映的就是问责滥用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在发力制止问责滥用,但是个别地方仍存在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的问题,致使一些基层干部患上“被问责焦虑症”,以至于工作起来如履薄冰、缩手缩脚。

基层是一方“责任田”。压实责任不等于随意问责,因为问责一旦离了“谱”,基层干部干事就找不到“调”。强化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既问不为之责、乱为之责,又容无心之失、探索之误,基层干部自会轻装上阵、深耕脚下这方沃土。

四、拔苗助长的典型焦虑

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抓落实、出成果的“播种期”似乎越来越短。一项创新工作任务布置、探索实施没多久,刚见一点成效,就要凭借“漂亮”的包装来打造“XX模式”,作为“典型”和“盆景”推广。

瓜熟蒂落是自然规律,干工作同样也是如此。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难以出实质性的成果,不管用不说,还劳民伤财。

“速成典型”不仅难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会带偏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助长形式主义歪风,造成决策失误和偏差,无益于事业发展。不管是抓落实还是树典型都需要给基层留足时间,万万不可“米刚下锅就催熟”。

五、疲于应付的材料焦虑

在基层曾流传着一句话,“工作干得好,不如材料写得好”。“加班加点写材料,没日没夜整数据,一心一意填表格,辛辛苦苦编信息”,一度成为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日常的写照。

有些单位对表格、材料的要求趋于苛刻,繁多复杂、越来越精细化的整理要求,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了“表山”“材料海”,在材料中来回穿梭,在“表来表去”中抓落实,心思和才能都花费在“面子工程”上。

对此,中央和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格禁止,但材料里面出政绩、以材料论英雄的错误思维和做法至今在部分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搞得基层干部身心俱疲、苦不堪言。只有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材料、报表中解放出来,才能腾出更多时间花在办实事上,真正变“材料”为“实料”。

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

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

六、聚光放大的关注焦虑

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基层干部就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其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

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数以亿计的网民构成“聚光灯”,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即使很微小,也可能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被无限放大,有的甚至会发酵成重大舆情,带来“一丑遮百俊”的晕轮效应。

久而久之,一些基层干部难免自念“紧箍咒”,生怕站在舆论“聚光灯”下,忧心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担心自己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件事一不小心就被无限放大,稍有不慎就触了“雷区”,自然也容易滋生“少干事、不出事,也就不承担风险”的规避心理。

七、能力折旧的本领焦虑

在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变革和挑战时,基层干部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少数基层干部在既往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被打破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常常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陷入“老办法不管用、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不敢用”的尴尬境地。

“不是我不努力,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过去的“三板斧”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基层工作,以至于不少基层干部调侃,有一种心慌叫本领恐慌,有一种不够是时间不够。

特别是当下,基层群众诉求愈发多元,基层治理愈发精细。新形势新要求之下,老经验解不了新问题,老思维跟不上新事物,过去群众工作的“旧船票”登不上社会治理的“新客船”,不少基层干部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技能或经验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称,本领恐慌也就愈发强烈。

八、一眼尽头的成长焦虑

长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关爱基层干部的成长和发展,各地也不断创新基层干部人才选拔机制和任用办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限于一些复杂具体的情况,上升的“天花板”效应仍困扰着一些基层干部。

比如,对少数基层“老干部”而言,超龄很难再有晋升机会;一些年轻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因为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也会想着“考出去”“调出去”;还有一些事业编制干部为身份所困,自嘲“前途无亮”。

基层干部对上升空间和上升预期的期盼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善用并激发这种强大且持久的内驱力,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才能让干好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更有奔头、更加吃香。

读懂基层干部不容易的同时,也要弄清楚这些焦虑是怎么来的。一方面,基层干部处在改革攻坚的最前沿、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夹心”位置使其承受着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多元的群众诉求和千头万绪的繁杂事务,不断对基层干部的“几把刷子”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此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的一些顽固性、反复性问题也给基层干部带来不小困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一直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在全党上下鲜明树立起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取得了扎实成效。

笔者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与广大基层干部双向奔赴、共同发力,减负增效、轻装奋进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责编:北风


更多新闻可点击上面各栏目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移除“中国企业”提供组件,英国又开始搞事了
    下一篇:稻花香里说丰年——古代诗人笔下的耕作丰收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