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文英 时间:2016-04-23 点击:
原文标题: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思考题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美]阿图·葛文德 著   彭小华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疾病与死亡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

  《最好的告别》讲述的并不是人生最后一刻如何与命运抗争的励志故事,而是一名医生有关衰老、临终、生命与疾病的理性思考。这是一道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思考题。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名外科医生,先后就读于斯坦福、牛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还在牛津大学攻读PPE  学位(一个哲学、政治与经济学的学位),这些经历使他对医学、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更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性。

  《最好的告别》是一份礼物,阅读此书能让人摆脱繁杂,沉下心去思考衰老和死亡。在阿图医生讲述的那些病人和家人在生命黄昏阶段的种种故事里,既有人性的苍凉与无奈,更有亲情的温暖与美好。若死亡来临,如何以从容、有尊严的姿态去面对,值得医者思考,也值得每一位读者思考。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阿图坦言,即使现代医学如何进步,每个人最终还是要面对衰老和死亡。在医学院读书期间,他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所以成为医生后,当他遇见许多被迫面对衰老和死亡现实的病人时,常常与同仁们一样把“老、弱、死”简单医学化对待了。

  现在的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往往是重技术、轻人文。医院的人文教育以说教为主,少有贴近实际确有价值的系统课程。因而,许多医生都会面临与作者一样的困惑。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医学教育开始逐渐重视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了。就在清明节前夕,我看到了一则全国多家医学院师生举行向“大体老师”感恩仪式的新闻,“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那些感恩仪式的场景让人肃然起敬,师生们身着白大褂,面对遗体捐献者,深深鞠躬,并誓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那是一种无言却厚重的力量。

  尽管医学的进步能延长人的生命,但衰老是人的宿命。在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个全美老年病学的领头人的晚年生活——他一直在与年龄所导致的衰弱作斗争,90岁时这位老专家还保持着对生活的掌控力。独立生活,每天锻炼,组建退休医生俱乐部,协助指导健康委员会改善社区的保健任务,指导年轻医生完成社区调查。他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一直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让他感到忧心的是,医学院97%的医学生不选修老年病课程,所以他呼吁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面对衰老,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

  与此同时,这位90岁的老专家还独自照顾着已经失能失智的妻子。他说,每天黄昏他俩手牵手去散步的时刻是他最珍惜的时刻,那一刻,他们真正领会着相依相伴的含义。

  多年前,我在病房里见到过同样的场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天天守在患了晚期胃癌的老伴身边,为她穿衣、端屎端尿。望着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身影,我曾向他提议,找一个护工或者请家人来陪伴吧。但老人坚决不肯,他说在老伴最后的日子里,他要一步不离地守着她,他感觉他们此刻比过去共同生活的任何时候都更相知相爱了。

  在这本书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临终的话题。作者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体验了美国的“善终服务”,专科护理师确定他父亲的心智能够交谈后,立刻切入主题问他“你有什么想法,最关心的是什么”。作者的父亲明确表示“最后时刻不希望用呼吸机,不想受罪;希望待在家里,和爱的人在一起”。

  阿图医生说,他父亲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也表现得很平静。从他父亲面对最终阶段来临时的故事中,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并没有从他的书中感到告别的痛苦。

  走向生命的终点,医护人员、病人、家属谋求共识很重要,但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很多问题无法由本人作出决定。曾有位患者在临终前对我说:其实,我很怨恨我的家人。他们应该早点告诉我实情,让我自己来选择。现在他们一味地让我不停地接受治疗,让我一次次地面对他们无法想象的折磨,我真的累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总在逃避谈论死亡。记得曾经有位患者,是一位很有人文情怀的老师,他在临终前向家人谈起,希望在葬礼上摆放哪张相片,话刚出口,就被家人打断了,让他不要胡思乱想。于是他沉默了,最后他只得将这个心愿用短信的方式告诉了他的好友。那次谈话是他与家人最后的告别,但他的家人失去了倾听他最后心愿的机会。

  书的最后部分,谈到了“勇气”。这个勇气,就是面对死亡,尊重并且负责任地面对,没有怯懦与逃避。
  我曾经的一位同事,是一位白衣天使,也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她就是一个拥有如此“勇气”的人。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我们聊得最多的是她对过往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她还为家人朋友写了一份感谢信,她说不希望自己的离去给大家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她想用最勇敢的姿态和最完美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她的告别仪式上,她的家人宣读了那封由她本人书写的充满了感恩、美好、眷恋的答谢词,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她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细细品味每一段人生,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遐想和向往,倘若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对离别,也能少些遗憾,多些勇气。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以个体故事构建以色列全
    下一篇:《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