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理发勿一样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叶世荪 时间:2023-06-29 点击:
摄影/日升

      上海话中的“剃头”就是指理发,“剃头店”即理发店、“剃头师傅”即理发师、“剃头家生”即理发工具;然而在古代,“剃头”和“理发”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理发”一词,网络上说最早出现在宋代,朱熹注疏《诗·周颂·良耜》“其比为栉”句:“栉,理发器也”,说栉是理发的工具。其实在唐代文献中已有该词,房玄龄《晋书·谢安传》:“温后诣安,值其理发”;意思是说征西大将军桓温造访谢安,刚巧他在理发。孟郊《长安羁旅行》诗:“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意思是频繁的理发洗梳依旧难免征尘的侵染。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不能随便剪的;反之,“断发文身”是荒蛮野民未开化、不文明的象征。因此,当时的“理发”是指沐发和梳栉,就是整理、梳理、料理、护理头发。

      那么,以除去头发为目的的“剃头”呢?最初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对罪囚施行的刑罚,二是给幼儿剃去头上的胎发。《说文解字》:“大人曰髡,小儿曰鬀”;这里“鬀”是“剃”的本字,《集韵》:“他计切,音替”。髡刑容易理解,就是丑化、标记人犯恶徒;至于给小孩子剃头的原因,据《韩非子》讲是:“婴不鬄首,其则腹痛”,意思是说幼儿不剃去头发会腹痛;此说虽有些迷信成分,但却是当时公认的习俗。据宋代《道山清话》记载,刚即皇位的宋哲宗“一日早朝,太皇太后命一黄门取文字,误触上幞头坠地,时上未著巾也,但见新鬀头撮数小角儿”;皇上新剃头,还扎了小辫儿,只因他是个十岁的孩子。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给幼儿剃头的习俗。

      后来佛教传入,“剃头”又有了新的含义,成了出家僧侣受戒的一种仪式,即所谓“削发为僧”。唐代《朝野佥载》记有异僧“神鼎师不肯剃头,食酱一斗”的趣事。再后来,满清入关,颁布“剃发令”,有了轻侮汉人的意味。

      当一切成为历史,上海人今天把理发说成“剃头”并没有太多的联想,只是让理去头发一事显得更加直观而已。虽说现如今料理头发已远非一剪了之那么简单,修饰、塑形、滋养、再造,无论男女,爱美的行为都愿意“从头做起”,“理发”的说法当然更加贴切;但是,那些依然活跃在上海人口中、包含“剃头”一词的方言熟语,是无法用“理发”替代的。譬如:“饿勿汏浴,饱勿剃头”“剃头挑子一头热(形容一厢情愿)”“耳朵里挑出剃头担(形容不可思议)”……流传甚广的童谣“新剃头打三记,勿打三记触霉头”,如果也用“新理发”代替“新剃头”,估计就流传不下去了。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高级动卧坐一站8分钟420元,坐1个半小时也是这价,12306回应
    下一篇:热!热!热!高温天气将继续炙烤京津冀鲁豫等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