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今天,上海回到人民怀抱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嘉旖 时间:2023-05-27 点击:
无数英烈牺牲小家才换来如今的和平岁月,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值得被铭记
昨天上午,各界代表前往宝山区烈士陵园,缅怀烈士。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王嘉旖
74年前的今天,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出发,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胜利。
昨天上午10时,宝山区烈士陵园,松柏青翠、丰碑矗立。嘹亮的国歌声中,各界代表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向烈士们默哀。广场上的解放上海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为解放上海英勇牺牲的8000余名指战员英名和300多位宝山烈士英名。生者奋发,是对牺牲烈士们最好的告慰。
人群中,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传委员会原主任张晓宇神情微恸。这些年,他无数次回到这片父亲曾浴血奋战过的土地。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张晓宇的父亲张强生担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9军87师师长。“这支部队是新四军中参战时间最早、作战任务最重、牺牲人员最多的一支部队。”三个“最”,道出战士们的英雄过往。
作为上海解放战役主战场,宝山留存着一段段红色过往。鏖战月浦,激战刘行、杨行,钳击吴淞……一场场战斗为顺利解放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岁月流逝,一个个鲜活生命,成为亲历者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每次悼念,张晓宇都会反复摩挲纪念碑上的英烈名字,回想着记忆中的一位位可亲长辈,回忆过往相处的点滴。1955年,张强生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上海,第一站就是奔赴87师军人公墓(现宝山区烈士陵园)。仍在上小学的张晓宇还有些懵懂,只依稀记得墓园的守门人很和蔼,是位有腿疾的老战士。开门时,对方郑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直至后来听父亲说起,他才知晓,老战士的伤也是战场上留下来的。
数十载岁月,张晓宇始终惦念这里,每年都会来此回溯父亲与战友们的过往。他亲眼见证着曾经的军人公墓变身烈士陵园,后又增设上海解放纪念馆。
一次展览中,他读到了一封迟到的家书,颇为动容。家书的作者是时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87师260团5营副教导员张勇。信中这样写道:“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彼时,张勇与妻子新婚不足两个月,便毅然奔赴解放上海的征程,最终不幸牺牲于枪林弹雨中。
张晓宇始终惦念这封泛黄的家书,并被字里行间浸润的家国情怀所打动。“无数英烈牺牲了小家,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岁月,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值得被铭记。”张晓宇一边注视着墓碑上的烈士姓名,一边吐露遗憾。原来,当年战斗打响时,不少牺牲战士都未保留下清晰影像。有些战士甚至连名字都不完全准确。他的记忆中,总停留着这样一个模糊的身影。硝烟炮火中,年轻的警卫员以血肉之躯保护了张晓宇的父亲,自己却牺牲在战场上。后来,他多方询问、辗转打听,都无人能回忆起这位战士的准确姓名。
多年来,为烈士们寻亲、正名,成为张晓宇所在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让英雄烈士不再在异乡孤独长眠”,他期待,每位牺牲战士都能拥有历史照片或画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红色过往和事迹。
“珍贵家书能否制作一些复制品,让国内其他红色纪念馆也能联动共享资源,串联起丰富完整的红色历史。”在张晓宇看来,讲好讲活红色历史,才能让英烈们的精神信念代代传扬。
责任编辑:日升
74年前的今天,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出发,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胜利。
昨天上午10时,宝山区烈士陵园,松柏青翠、丰碑矗立。嘹亮的国歌声中,各界代表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向烈士们默哀。广场上的解放上海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为解放上海英勇牺牲的8000余名指战员英名和300多位宝山烈士英名。生者奋发,是对牺牲烈士们最好的告慰。
人群中,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传委员会原主任张晓宇神情微恸。这些年,他无数次回到这片父亲曾浴血奋战过的土地。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张晓宇的父亲张强生担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9军87师师长。“这支部队是新四军中参战时间最早、作战任务最重、牺牲人员最多的一支部队。”三个“最”,道出战士们的英雄过往。
作为上海解放战役主战场,宝山留存着一段段红色过往。鏖战月浦,激战刘行、杨行,钳击吴淞……一场场战斗为顺利解放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岁月流逝,一个个鲜活生命,成为亲历者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每次悼念,张晓宇都会反复摩挲纪念碑上的英烈名字,回想着记忆中的一位位可亲长辈,回忆过往相处的点滴。1955年,张强生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上海,第一站就是奔赴87师军人公墓(现宝山区烈士陵园)。仍在上小学的张晓宇还有些懵懂,只依稀记得墓园的守门人很和蔼,是位有腿疾的老战士。开门时,对方郑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直至后来听父亲说起,他才知晓,老战士的伤也是战场上留下来的。
数十载岁月,张晓宇始终惦念这里,每年都会来此回溯父亲与战友们的过往。他亲眼见证着曾经的军人公墓变身烈士陵园,后又增设上海解放纪念馆。
一次展览中,他读到了一封迟到的家书,颇为动容。家书的作者是时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87师260团5营副教导员张勇。信中这样写道:“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彼时,张勇与妻子新婚不足两个月,便毅然奔赴解放上海的征程,最终不幸牺牲于枪林弹雨中。
张晓宇始终惦念这封泛黄的家书,并被字里行间浸润的家国情怀所打动。“无数英烈牺牲了小家,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岁月,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值得被铭记。”张晓宇一边注视着墓碑上的烈士姓名,一边吐露遗憾。原来,当年战斗打响时,不少牺牲战士都未保留下清晰影像。有些战士甚至连名字都不完全准确。他的记忆中,总停留着这样一个模糊的身影。硝烟炮火中,年轻的警卫员以血肉之躯保护了张晓宇的父亲,自己却牺牲在战场上。后来,他多方询问、辗转打听,都无人能回忆起这位战士的准确姓名。
多年来,为烈士们寻亲、正名,成为张晓宇所在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让英雄烈士不再在异乡孤独长眠”,他期待,每位牺牲战士都能拥有历史照片或画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红色过往和事迹。
“珍贵家书能否制作一些复制品,让国内其他红色纪念馆也能联动共享资源,串联起丰富完整的红色历史。”在张晓宇看来,讲好讲活红色历史,才能让英烈们的精神信念代代传扬。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