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陈健

来源:陈健 作者:戴经邦 时间:2022-11-20 点击: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陈健
 
陈健是上海知青,他正心诚意,一言九鼎,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书写中华民族信守诺言的大德大义。2005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各大媒体在广泛宣传,报刊杂志在纷纷转载,他名噪中华,无人不晓。
下面是大会对他的颁奖词,也是最高的评价:“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党赤胆忠心。为了国家的利益,临危不惧,坚守在一线林业岗位上;他无私无畏,两袖清风,成为时代的楷模。
2008年,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他有幸当选为哈尔滨208位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观盛世赛事,享晚年幸福。他不同流俗,留名青史。
 
(一)他俩是亲密战友
 
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金训华烈士的英雄事迹。在六、七十年代,他像雷锋一样,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尽管流年似水,物换星移,金训华烈士却依然活在我们知青的心里。
故事从轰轰烈烈的“文革”说起。那时,在全国所有的城镇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正在一浪高过一浪。
1969年,刚满18岁的陈健风华正茂,正在上海图们中学读书。他最听毛主席的话,决心保家卫国,血性男儿的激情让他心潮澎湃,中学还没毕业就立下誓言,写下血书,坚决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月25日,他告别了父母,打起背包,登上了北上的列车,离开了上海,加入到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去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入户。 
在挤满了知青的列车上,一位身材结实的知青笑容满面,忙个不停。他英俊,热情,一面给大家送茶递水,一面谈笑风生,介绍逊克县的风土人情。一路上,这些第一次远离家门的年轻人听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旅途的疲倦,别离的愁苦。
他就是上海知青的领队金训华。那年,他刚满20岁,是上海红卫兵组织的一名常委,也是去逊克县插队的38个上海知青中的大哥。
他们初次在火车上相遇,有金训华无微不至地照顾大家,个个心里很坦然。陈健在默默地看着这位大哥,他和蔼可亲,细心周到,多像知青们的兄长。美好的的形象深深烙印在陈健的心底,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同去的上海知青。
到了插队入户的住地,他和金大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两人形影不离,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刚下乡时,他不仅身体比较瘦弱,而且,一切农活都不会,挑担特别吃力。金训华可勤快了,每天一早,都顾不上吃早饭,先担起水桶,帮他把两个大缸的水挑得满满的,生怕累到了他的这位小弟。
农村有许多的重活,陈健哪里干得起?金训华干完自己的,二话没说,经常悄悄地帮助陈健,甚至,还帮助村里的贫下中农干活。他的乐于助人,让知青很快与农民打成一片,社员们个个称赞,夸他不光能吃苦耐劳,还正直无私,金训华很快就成为深受大家喜爱的知青。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环境太单调。知青们入乡随俗,跟着农民吸烟,排解自己的烦恼,陈健也不例外。金大哥把他看做自己的小弟,心痛极了,耐心地帮助他了解吸烟的害处,一次次劝说。他改了又吸,吸了又改,金大哥就会及时相劝,就会严厉地批评。陈健自知有愧,低下了头,不敢直视他的目光,心底里却感激他,终于明白过来,也振作起来,以实际行动戒掉了烟,并且,从那以后,一辈子再也没有抽过烟。
他们的战友情义日益加深,成为患难与共、心心相印的哥俩。他处处以金大哥为榜样,不畏辛劳,在广阔天地里自觉磨炼意志,做一个合格的新型农民。
 
(二)金训华英勇献身
 
1969年8月,一连几天下暴雨,逊克县境内的逊别拉河的水位迅速猛涨。汹涌翻滚的洪水从上游奔腾而来,当时生产队里堆放在河边的150多根备战用的电线杆正受到洪水的威胁,眼看着就要被急流卷走。
生产队长急急忙忙跑来,跟民兵连长说,赶紧派些人去保护电杆。金训华正好在场,马上自告奋勇,坚决地说:“这任务交给我们!”
他立刻招呼陈健和另一个上海知青管根成,一起飞跑到河边。不料!这时,已有一批电杆被洪水打断了钢索。
金训华一看,急了,一边脱衣服,一边高喊:“陈健,快!捞电杆!”
他率先跳进了湍急的洪流中,陈健根本来不及多想,紧跟着也跳进了河里!汹涌的洪水像猛兽一样肆无忌惮。一瞬间,他俩都被卷入了漩涡。两人都会游泳,他们拼命地与洪水搏斗,一次又一次被洪水打入河底,又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着拱出水面,奋力游向被冲走的电杆,奋力伸出手去,想抓住电杆,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翻滚的浪头打翻到河底。
正在这危急关头,民兵连长驾着一条小船来营救他们。他俩大概相距有七、八米远,眼看就要先将金训华救上船。突然,一个浪头卷起一根断裂的钢索砸向了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金训华托了陈健一把,陈健的脚似乎可以踩到河底,他自己却被钢索活生生地打入了河底。他的头再也没有冒出来!
小船被洪水冲到了陈健的身边,船上的人赶紧把陈健拉上了船。陈健终于得救了,可是金训华已经没有了影子,无情的洪水已经呑没了他年轻的生命。
 “金大哥!金大哥……”陈健声嘶力竭,一面不断呼喊着,一面急切地搜寻着波涛翻滚的河面,盼望着金大哥能够浮出水面,盼望着奇迹的出现。
整个大队的知青和贫下中农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天又一天,都聚到河边寻找着,观察着,多么希望金训华能够回到大家的身边!直到10天后,一个放牛娃在180多公里外的河滩上发现了他的遗体。
陈健失去了朝夕共处的大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悲痛欲绝,歉疚万分,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人世间,没有那场与洪水做殊死搏斗的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哪能体会他心中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他恨,上帝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只给了两人中一人生的机会。
在金训华烈士的追悼会上,陈健早已泣不成声,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中。他默默地许下了诺言:“金大哥,我不走,我永远陪伴你!”
他终生忘不了这一天——1969年8月15日。

(三)为诺言矢志不移
 
金训华壮丽的青春,宝贵的生命,无私无畏地献给了那个火红的年代,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感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有的甚至争先恐后奔赴逊克县上山下乡。
而陈健,在永生永世感恩金大哥的情义,哪儿也不去!他不离不弃,留在了逊克县,为了坚守这个诺言,在金训华烈士牺牲的地方整整生活了40年。
他顶住了北大荒的冰雪与狂风,忍受了白桦林的寂寞与荒凉。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劳动是繁重的,更难受的是心中的那种痛楚,朝朝暮暮,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只是七尺男儿把它放在心底,不流露而已。
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青有的招工,有的招干,有的参军,有的入学,逐步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下面有3个妹妹,父母多么希望他能回到上海,回到老人的身边,可是,他不改初心,没有走。
一晃就是10年,知青在大返城。全大队插队的153名上海知青除了他,其余的都走了,面对毫无动静的陈健,临走,同伴们都对他说:“快回上海吧,难道你不想家?你不想你的父母?” 
其实,陈健怎能不想家?怎能不想念自己的亲生父母?然而,金大哥是他的救命恩人,这里到处是大哥的青春足迹,甚至,连夜晚的梦里,仍旧是大哥的英容笑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心底的疼痛,坚守的秘密,虽然谁也不知道,但他的信念依然不变。
不管情况怎么变化,前景怎么诱惑,千金难买一诺。他在心里叨念着:“金大哥,我不会离开你,我会一直陪着你,不会让你孤孤单单……”
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亲一天天盼啊,盼啊,不见儿子的归来,于是,寄来了一封又一封家信,催促着他赶快回上海,并且告诉他,家中已为他做好了返城后的一切准备,就等着他回上海来。
他依旧十分坚定,没有同意,还以结婚为由表示不想离开那里,来搪塞亲朋戚友。
他的妹妹就以父亲病重为由发来电报,催他赶快回上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父母、妹妹们都一次次反复劝说:“在大返城的浪潮里,好多人都办假离婚的手续,你也赶紧回来吧。”
回到大城市实在不容易,机会难得。许多知青无奈,选择了相向而行。有的与当地的姑娘分道扬镳,有的与妻子来个假离婚,甚至,有的抛弃了那里的一切,头也不回地登上了南下返城的列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里,知青们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渴望舒适安逸的环境,这些无可非议,毕竟,在北大荒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又感到前途渺茫。
在大返城的浪潮中,他还是没有走,没有回到父母亲的身边,甚至,他的父亲病危,也没能改变他回大上海的决心。
他一个人继续留在北大荒,留在了逊克县金训华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再艰难困苦的环境和生活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清明,忌日,打扫完墓地,敬上薄酒,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所有的知青走了,烟雨下,一片寂静,他默默走向墓地,年年肠断处,就是这松林。他想:等他死后,也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金大哥墓碑前的松树林里,生生世世陪伴,永生永世做战友……此种思念天知,地知,他知,金大哥在遥远的星空也会感知,因为他们心有灵犀。
他默默无闻,一个人坚守在那里,当地人不解,禁不住问道:“你不为名、不为利、不求任何回报,守在这里,到底为什么?”
他真诚地回答:“要是没有金大哥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能活着,就要感恩,良心才不会感到歉疚和煎熬。金大哥绝不能孤零零地躺在冰凉的异乡土地上,我一定坚守在他的身边!”
有人质疑,不会走,只是说说吧?或者一时的心血来潮?或者昙花一现?这些看法、想法都很正常,当今的社会价值观是多元的,大家也都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来看各类人物。
心底的承诺是他经久不变的守望,这份决心,安如泰山。农民朴实,讲究道义,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当地领队干部也挺佩服。陈健以金训华为荣,与他相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为了方便人们瞻仰英雄,1995年8月15日,是金训华烈士牺牲26周年的纪念日。逊克县政府把他的墓地迁往烈士陵园,并且,举行了庄重肃穆的迁墓仪式。金训华的父母和妹妹金士英,还有当年与金训华共同生活、战斗了三个月的20多位知青代表,专程从上海赶到逊克县。
陈健双腿跪在墓前,闭着眼睛,他与金训华与洪水搏斗的一幕幕情景,仿若昨天。他的心还在颤抖,阵痛,一声声呼唤:“大哥,你在哪里?为什么听不见你的呼吸?为什么看不到你的身影?你把我独个留在伤痛里,每个夜晚的梦境里……我没有躲避你的目光,不会退缩,让岁月来证明我的勇气,用坚守来证明我不会放弃,我们来世还做兄弟。”
虽然金训华的墓地迁到了烈士陵园,每年,他都会照例买些黑油和石灰,把墓碑和墓基都粉刷一新。每当祭奠时节,都会把周围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宛如昔日知青之家一样的清洁精爽。
 
(四)为工作一身正气
 
他是知青,被招工去了建筑工程队。他勤奋工作,从不叫苦叫累,时刻以金大哥为榜样,用实际行动来慰藉英灵,成为他生活与工作动力的源泉。
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而当地很苦,他就经常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职工家庭,逢年过节,常常去看望孤老病残,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节省一点钱,去捐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冥冥之中,是金大哥的献身精神在激励着他这样做,在付出,在回馈,在感激,无愧于金大哥生前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他要珍惜这条经历生死的性命,让他活得更有意义。
后来,他又调到林业局的木材加工厂工作,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党支部书记看到他表现不错,介绍他入了党,从此,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更加努力,拿出知青时代那种拼劲,在工厂里大显身手,因此,他曾经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木材加工厂关闭后,他又分配到了木材检查站当了一名检查员。每一项检查工作都非常认真负责,这是他一贯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因工作太累,常常得不到休息,过度的疲劳让他患上了腰椎盘突出,经常疼得直不起腰来,晚上睡不好觉,只能坐到天亮。检查站站长多次劝他休息,但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对得起这个光荣称号,对得起良心,更要对得起自己对金大哥许下的诺言,他决不下火线,一丝不苟,完成好一个个工作任务。
那时候,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偷盗国家的木材。他深恶痛疾,这种行为是绝不能容忍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一个也不放过,于是,有人给他家塞来了恐吓信,威胁他和他的家人的生命安全,他正大光明,决不屈服。
也有人想贿赂他,竟然拿着手机送给他还在上学的儿子,他坚决予以制止,立即将手机还了回去。他对妻子和儿子说:“咱们全家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金大哥,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挺着腰杆,做一个正直的人!”
他的人生路上,金训华烈士的壮举时刻鞭策着他、鼓励着他,还有什么比汹涌的洪水更可怕的?
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当然,也两袖清风。当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时,全家高兴之余却又发愁,高昂的学费去哪里凑齐?哪怕再穷再苦,坚决不收受不义之财,坚决不做对不起金大哥的事!他就瞒着家人和单位去献血,给儿子凑学费。
他的父母得知情况后,寄来了5000元钱,帮助孙子凑齐了学费,他的妹妹也每月邮寄生活费给侄子,为此,他们全家都非常感激父母和妹妹,他的内心也时常感到愧疚,自己不仅没有在父母身边伺候、尽孝,反而,让父母操心了。
 
(五)为坚守感动中国
 
在父亲病危之际,他赶回了上海,忍着极大的悲痛,终于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愧疚地解释:“您老人家从小就教育我,做人要善良正直,诚实守信,今天我能活着回来,就是用当年金训华烈士的牺牲换来的。我无法释怀,感恩于他,发誓永生不离不弃。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对您的养育之恩永远铭记在心,还望您老人家能谅解我的不孝。”
他的父亲非常理解儿子的行为,不但不怪罪他,还为有他这个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的儿子而欣慰。他为父亲办完丧事后,仍然回到了北大荒,回到了逊克县,回到了金大哥的身边。
金训华的墓地迁入了烈士陵园后,他一如既往,照例打扫陵寝,祭奠兄长,他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墓地的故事不胫而走。
有人说,他像北大荒茫茫松林里迎风傲雪的一名志士,也有人说,他像一个隐藏在北大荒漫山遍野的白桦林中的隐士,不管怎么说,他的的确确坚守在这冰天雪地的北疆他乡。
有一天,他被记者发现,一直追问他怎么没有在大返城时回上海?怎么几十年一个人在这守着烈士的陵墓……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北大荒的生活环境,已热爱上了这片黑土地,已经结婚生子,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还从来没有对别人透露过留下来是为了陪伴金大哥的秘密。
当时,记者凭着敏锐的观察力,一再追问,他这才说出了心中对金大哥的承诺,说出了是为了陪伴金大哥而留下来的秘密。
记者听了很是震惊,觉得不可思议,问他道:你不向往上海大城市的生活吗?不思念自己的父母吗?几十年来,难道你不后悔吗……
他淡定的答复:“我不后悔,当年没有后悔,今后也不会后悔!”
1996年9月,《黑龙江日报》的记者找到他,记者是因为参加了金训华的迁墓仪式而熟悉了他。他是全县唯一没有返城的知青,并且,还是当年与金训华烈士一起跳入洪水中,一起抢救国家财产的知青。
他的事迹一经《黑龙江日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99年,上海《新闻周刊》的记者也专程采访了他,并发表了专题报道,
到2004年时,全国已有25家报刊、杂志都争相报道了他的事迹。他觉得非常惭愧,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知青,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凭着一颗重情重义的心,凭着一个诚实守信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只做了一件值得坚持的事,只坚守着一个承诺。
记者们问他道,这样做值不值得?他的回答是:“当年,我跟着金训华毫不犹豫地跳入洪水中,根本没有想到过这样做值不值得。金训华自己年轻的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我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
凡事都先要用利益得失去衡量,考虑值不值得再去做那件事,也许那件事就做不成了。那个时代的知青,单纯善良,直率真诚,哪有如此深沉的思考?
2005年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采访了他,《共同关注》栏目也采访了他。2006年初,他被评选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时任中共中央常委的李长春同志亲自批示:要挖掘、报道这些真善美的感人事迹,多作反映人间真情的节目,对社会大众对舆论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间自有真情在,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始终沉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六)生命之花重开
 
人生之路高低起伏不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在经历,他也一样。下乡地是艰苦的。他的妻子晁亚珍病了,被诊断为尿毒症晚期。亚珍才49岁,身患绝症,多么不幸,他心急如焚。
亚珍一直体弱多病,然而,不管每天怎么劳累,家务怎么繁琐,妻子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带孩子,料理生活,上班工作,有条不紊。他们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亚珍毫无怨言。
他们是患难夫妻,长期以来生活在逊克县,只能买些普通的药物维持着生命,现在,实在没有办法,她生命垂危,陈健搀扶着妻子,回到了上海治疗,但是,随之而来是巨额的医药费用,摆在他的面前。
那时侯,陈健已提前退休,妻子已下岗,欠下的5万元债务,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啊!病还未治好,他只能背着妻子,再回到逊克县。
正在这走投无路、一筹莫展的紧急情况下,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和当年一起下乡插队的上海知青战友们知道了他的艰难处境,都纷纷捐款,筹集了一万元的资金送给了他,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也相继给他寄来了捐款。
广德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家学先生,是1973年下放在北京通县的知青,陈健与他素不相识。谢董事长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的栏目,正好是播出陈健为金训华烈士坚持守墓的事迹,他非常感动,决定资助亚珍,并且开来了三部小车到山东滩坊医院,把正在保守治疗的陈健夫妇接到了北京,安置在北大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亚珍已是尿毒症晚期,需要换肾手术治疗。
北大人民医院的医生专家知道了他的事迹后,也深受感动,破例将他的妻子列入第一号换肾患者,很快配型成功。主任医生王晓峰亲自主刀,为晁亚珍进行换肾手术,手术相当成功。
3天后,记者到病房来探视时,亚珍已经能谈笑风生了。她终于被许多好心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他们全家人的那种狂喜,那种幸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们终生在无限感激。深深感谢肾的捐赠者,感谢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像谢家学先生一样的爱心人士,感谢医务工作者,感谢生命里每一个关爱帮助过他们的人……
胜造七级浮屠的功德,大爱无价的深情厚谊,和金训华烈士的献身精神一样伟大、一样崇高!他虽无以回报,但他会终生铭记,终生感恩,并且,将这传统的美德传承下去,似涓涓细流,来报答大家的恩泽。
 
(七)银屏再现辉煌
 
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真情和温暖。我们的祖国正在日益繁荣昌盛,正屹立于世界之林,强起来的中国, 2008年,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陈健有幸当选为哈尔滨208位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他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荣光! 
他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早已青春不再,尽管岁月抹去了他的青春年华,但知青战友的情谊如香醇的美酒,日久弥香,他依然沉醉于知青文化中,为此尽绵薄之力, 2017年11月20日,《勇敢往事》摄制组全体演员、职员在黑河举行了开机仪式。黑河市相关部门领导、摄制方导演,剧组主要演员等出席了开机仪式。陈健被剧组聘为此次拍摄的知青生活的艺术顾问,主要是协助拍摄有关知青生活的场景,还原真实的知青生活。
这是国内首部讲述返城后知青生活状态和后知青时代的往事纠葛的电影----《勇敢往事》在黑河市逊克县拍摄。
他随演员们在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极端恶劣的天气里,紧张地工作着,他仿佛回到了知青的岁月年代,青春的绚丽,展现在眼前,金大哥瞬间活了,或许,年少懵懂的陈健刚刚走上知青之路,城乡落差很大,心中茫然无措,仅仅与金训华3个月的相处,却幡然醒悟:人生之路应该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应该一往无前,他们的相逢是永生的注定,而生死关头,金训华留给他生的希望,心灵的守护是他整整40年的相依相伴。
就把生命当做一次旅程吧。每一个驿站,迈开的每一个步伐,风风雨雨,潇潇洒洒,他咬紧牙关挺过来,恪守着坚守的诺言,抵挡住一切的诱惑,在天地之间永恒,40年,他们日日相望,夜夜相伴。他做到了俯仰无愧,无怨无悔。
在生命旅程光亮的每一天,闪烁人性的光辉。
显然,这部讲述后知青时代的电影中,有陈健、金训华的影子,有千千万万当年知青的生活。不管在广阔的农村,还是遥远的边塞;不管天寒地冻,还是酷暑夏日,天南地北的知青在艰苦生活中战天斗地,同样,回城后艰难创业……经过几十天的努力,《勇敢往事》终于拍摄成功。
他信守诺言,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责编:北风


更多新闻可点击上面各栏目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李金魁:我的长水河知青经历(二)
    下一篇:李金魁:我的长水河知青经历(三)怀念赵为恒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