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今年春季监测蚊虫密度较高 早春是灭蚊最好时期
雨水井等容易“养蚊子”
今年以来,中国大陆确诊数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伊蚊,其中埃及伊蚊和非洲伊蚊是主要蚊种。据上海疾控中心介绍,上海既往蚊虫媒介监测,未曾发现埃及伊蚊和非洲伊蚊,仅有白纹伊蚊。白纹伊蚊理论上可以传播寨卡病毒,实际案例还没有出现。
其实,白纹伊蚊就是上海人说的“花脚蚊子”,和其他夜间活动蚊虫不同,白纹伊蚊白天叮人,吸血高峰为早上8-9点和下午4-5点。伊蚊孳生在各种小容器积水中和公共区域的雨水井、地下室的集水井,包括单位、家中的水生植物容器、花盆托盘、一次性杯碗、废旧轮胎、泡菜坛封水、竹节、树洞、缸、罐、瓶、屋檐排水沟。去年,市疾控部门调查了黄浦区3个绿地和35个不同类型居民区的564个地面雨水井,积水率为34.22%,其中“养蚊子”的74.09%,这其中白纹伊蚊孳生占90.59%。
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防制科主任冷培恩介绍说,蚊子是变温动物,入春以后,越冬蚊虫开始繁殖,密度逐渐上升,到六七月份达到高峰。从今年3月的监测来看,蚊虫密度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这与温度有关。而年度监测显示,近年来蚊虫密度有下降趋势。此外,监测还发现,随着地下空间的增多,那里蚊虫孳生也在增多,冬季在二三层的地下空间同样发现蚊虫孳生,比如去年上海下雪时仍然在地下空间找到了蚊子幼虫。
早春是灭蚊最好时期
进入4月,随着气温回升,早春蚊虫开始活动和孳生,但还没开始大量繁殖,是消杀蚊虫的最好时期。因此,开展春季防蚊灭蚊,成本低、效果好,是降低全年蚊媒密度的关键措施。
此次专项行动将集中开展重点区域的蚊媒预防性控制工作,在孳生和密度监测调查摸底基础上,把363个人群集中活动、人流频繁、居住密集的场所纳入重点管理范围,建立台账,密切关注蚊媒孳生和密度情况,及时进行处置。以老旧城区为核心,对各类雨水井、雨污水井、集水井等易于孳生蚊媒的场所,原则上按照每月投药1次的频率,投放低毒高效的蚊幼控制药物,以控制蚊幼孳生,降低蚊媒密度。预计今年全市将试点控制近65万个点位,第一次集中控制时间为4月上旬。
如何避免或减少伊蚊出现?市爱卫办表示,蚊子繁殖于水中,从产卵到幼虫再到成蛹,都是在水里完成。因此,防蚊、灭蚊关键是减少蚊虫孳生场所,方法关键是搞好环境卫生,从源头上减少蚊虫数量。市爱卫办呼吁全社会和广大市民群众共同行动起来,在社区和单位全面清疏下水道、沟渠,平整洼地,清除室内外积水,控制蚊虫孳生;清理积存垃圾、杂物等易招引、孳生蚊蝇的地方;也建议居民及时“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花盆底碟、瓶子、冰箱接水处、空调托盘积水;家庭种养的水生植物要勤换水;居民储存的长期静止的水一定要全部倾倒。
疾控专家还特别提醒,处理积水时,切勿倒进下水道,而是应该倒在马路上让阳光晒干。对于不能清除的积水,首选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在积水中投放柳条鱼、放养观赏鱼等。既不能清除又不能养鱼的积水,则推荐使用安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