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版的聊斋志异-----北大荒十年*续

来源:原创投稿 作者: 韩自力 时间:2016-03-28 点击:

管先生的《北大荒十年》我只看了《续》,没有全面的概念,今天只能就《续》谈谈读后感。
我作为一个插队知青,除了通过此书更多地了解了农场知青的生活外,从《续》这本书的欣赏性来说,感受颇多的有三点:
 一、角度独出心裁,从记录物件的角度,完整细腻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知青的全部生活。续中的主要篇幅写的是物,看上去都不是什么重要物件,但这些我们曾经大部分都经过手的物件,在被渐渐淡忘后,对当年知青生活的记忆,许多人也渐渐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大致的轮廓。管先生的《续》与众多知青文学不一样,从分场的LOGO,到知青那时都抽什么烟;从分场的凳子,到睡觉的毛巾被头;从农家的炕头桌,到知青的旅行小剪刀,这些北大荒和上海当年的零杂碎,尤如一个博物馆。书中所涉及的物件,无一不勾起知青当年的细节感受,令人有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写这些物件时,穿插了许多故事情节,透出了人的感情命运,刻画了那个年代的氛围,为我们苍白的记忆重新还原五颜六色,这是任何博物馆的展示都做不到的。
 
二、语言功底深厚,首先是书中时不时运用的东北嗑、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现在市面上有专门的书,但显然管先生不是从书上现学的,他是在与农场老职工的接触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比如明贵连长说他是“过河理胡子――谦虚过度”,他一听很精彩,回到宿舍赶紧记在小本子上。他这小本子到底记了多少歇后语,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个小本子后来被他丢了,但正如管先生所说,这些东北嗑、歇后语、俏皮话差不多全记在心里了。这种在特定语境和老乡当场被运用的语言,如今,他在这本书里也运用自如,让人在通篇的东北味中,细细地体会当年的情景。必须要提到的是,作者的古文底子也不错,经常运用简练的白描手法,如“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于荣,转业军人也,”“发直且浓密,面红赤,不苟言笑,人畏之。”写于荣打猎“常下视野兽脚印,辨之、判断之、登轼而望之。”《橡皮脸》一文,开场便说:“忘其姓氏,亦忘其大号,幸有其绰号存焉。”整篇描写与对话穿插诸多古文。他在书中的“之乎者也”倒也易读易懂。至于书中其它的书面语言也随处可见,如用“睨之”代替斜眼看人,用“遂”字代替“于是”等等。这些文言的使用使文章韵律起伏节奏明快,巧妙地加上东北嗑、歇后语、俏皮话,让人更觉得诙谐幽默,很有意思。
 
三、由此,我想到第三点,这像不像是知青版的聊斋志异?这倒不是指书中的文言文运用,而是指作者成书的经历。
众所周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文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大家可能听过传说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蒲松龄当时穷极潦倒,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管先生为了写这本书,经常和知青战友唠磕,无论是他自己的或者听知青朋友唠的,总之,他在很认真地搜集着知青的往事。甚至为了搞清楚某些细节,他数十次打长途电话到农场与老职工证实。这是不是有点蒲松龄的范儿?水平如何先不论,精神十分可嘉。祝管先生能在《北大荒十年(续)》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写出一本真正的《北大荒知青志异》。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中国电信“流量不清零”实施2个月 收入减少20亿元
    下一篇:沪食药监回应热点问题 沪订餐平台下线1.5万家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