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变化

来源:《岁月当歌-学“四史”话成长》 作者:萧毅 时间:2022-08-15 点击:

 
摄影/日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南湖红船奋楫远航、风雨兼程、砥砺前行,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为民族谋复兴和人民谋幸福,奋斗百年路;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启新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和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建设和市场供应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满足人民需求。
 
      回望百年征程,回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不由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欣然命笔,讴歌伟大的党和新中国,庆祝建党100周年华诞。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需要和重要标志。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饮食习惯和口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小时候,记得居民口粮中占有一定比例的面粉和玉米粉,我不太喜欢吃面食和苞米面,能吃上米饭和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因为没有油水,所以胃口很大,粮食定量供应,平时吃饭总是限量,家人吃饭每顿都按口粮定量用饭盒蒸;菜又很贵很少,大部分吃的是菜皮,菜汤下面疙瘩也吃得津津有味。
 
      1964年读初中时,食物供应有所好转,品种逐渐增多,平时学校食堂伙食还可以,逢年过节也能吃到一些鱼肉鸡鸭和蛋卷、蹄膀之类的荤菜。
 
      1969年插队时,下乡第一天下午,我和大妹妹一起,先到大队支书堂房姑夫杨德明家报到,桃花姑热情地招呼我俩坐下喝水,煮了米粉面条当点心,上面还加了两个荷包蛋。我午饭没吃饱,肚子已饿得咕咕叫,客气了几句后,很快就把一碗面吞了下去,两个蛋也没剩下。后来听人说才知道,因山村贫穷,当地习俗,招待客人的两个荷包蛋,来客是不会吃的,吃完米粉面条,留下荷包蛋,下次可再招待别的客人。
 
      傍晚,生产队长堂兄萧若我来领我俩到他家落户。晚饭,若我嫂搞了几个小菜为我兄妹接风洗尘。5岁的小女儿雪花,用筷子夹了块肉刚塞进嘴里,若我嫂就说:“省着点吃!”然后,在碟子里倒了点肉汤,放在雪花的面前。小女孩马上又把肉吐了出来,放在碟子里蘸一下汤,再含在嘴里品味,这样反复了好几次,最后还是没舍得吃,留到下顿再“品尝”。
 
      当时,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都是吃地瓜干掺米饭和一些蔬菜等,很少有荤腥,我常常咽不下口。村里人饲养的鸡和猪,平时不舍得吃,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年前家家杀鸡宰猪,户户自做年糕,好吃好喝的都放在了新春过大年。
 
      1971年我没有回上海,留在插队的浙南乡村过年。除夕晚,房东邀请我在他家吃年夜饭,饭菜要比他家平时吃得好多了,有红烧肉、鱿鱼干、咖喱鸡、荷包蛋和虾皮汤,其余的是素菜,还有年糕和黄酒等。这是我第一次在乡下过年,虽然菜肴不丰盛,但也算是品尝了江南水乡的年味。
 
      1972年入伍时,东北地区的生活条件较艰苦,平时部队都是吃高粱米饭和土豆、茄子、辣椒和白菜,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少,只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才能吃上大米饭和鱼肉。
 
      1973年小年夜,连队以班为单位包饺子,班长亲自动手,用擀面杖擀皮子;副班长和馅,是白菜肉馅;北方兵包饺子,而南方兵做下手和打杂。大年夜吃年夜饭,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饺子装在脸盆里,全班围坐一圈,把蒜、姜捣碎,和醋、酱油调成料,蘸饺子吃。尽管年夜饭菜肴单一,但我是第一次吃北方水饺,感到特别香。
 
      1975年初回上海探家,当时上海的粮油供应和生活日用品,都要使用粮票、油票、布票和肥皂票等;年货也要凭票供应,还要排队购买。母亲差我和小妹妹去买年货,一大早我就换上便装,和小妹来到了菜场,卖菜按不同种类分设多个摊位,各摊位早已排了长队。我和小妹各排一队鱼摊和肉摊,其他摊位只好放个篮子代替人排队。好在母亲让我俩带上了小凳子,我排的鱼摊,一直等到下午三点才来货,总算买到了带鱼。那年春节在家里过年,年夜饭又尝到了母亲烹调的年味。
 
      1980年退役回上海,赶上了改革开放,市场供应日益充足,食物品种日益丰富,平时各种荤素菜都有。我还发现菜肴的刀工和烹调等也比过去精致多了,聚餐和过年过节,红烧大鱼大肉和大锅鸡、蹄髈等,改成了炒鱼片、肉片和炒山药、冬笋、木耳、香菇,以及白宰鸡等;盛菜的大碗、砂锅,也改成了盘子。菜的种类更多了,味道也更好了,吃得更香了。
 
      1986年回部队探望战友,我和几位好哥们围坐一桌,蒜苗烧肉、油炸鱼、鸡丁和炒鸡蛋等,美美地刷了一顿,畅饮白酒,一醉方休。七十年代部队都是吃高粱和大米参和的二合米饭,每人只能分一碗蔬菜。八十年代部队的伙食已有了很大改善,有粉条烧肉、白菜炒肉、鱼和土豆丝等,大米饭管够。粉条烧肉很好吃,而鸭绿江的北方鱼鱼肉很粗,嚼起来跟肉差不多,虽然没有南方的鱼肉鲜嫩,但也别有一种风味。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搞副业生产的积极性,东北的副食品供应也越来越丰富。
 
      1992年回访下乡村镇,当地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食品也比过去丰富得多了。到父老乡亲家串门,家家和顿顿都有鸡鸭鱼肉蛋;朋友请客吃饭,饭桌上还有黄鱼、白蟹(梭子蟹)和明虾等海鲜,口味也从家常菜改为了酒肆菜,大饱口福。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市场供应富足,各种食品果蔬和荤素菜等应有尽有。人们喜欢品赏美食小吃和美味佳肴等,单位同事和家庭亲友间经常聚餐,饭桌上海参、鲍鱼、鱼翅和明虾等生猛海鲜和珍贵食品屡见不鲜。
 
      近年来,会餐和年夜饭的模式又有了改革,走出了家门,事先在酒楼预订。同事、亲戚朋友和家人汇聚一桌,交杯换盏,欢声笑语,不醉不归。过去在家里吃年夜饭,掌勺的人不能同大家一起进餐,总是吃不上热菜热饭;洗锅碗瓢盆的人,也忙得够呛。这下好了,全家人一桌满座,吃得又好又轻松。酒足饭饱后,各自回家看春晚。
 
      2019年10月,我七十岁生日,小妹六十岁生日,我俩一起在梅陇镇酒家举办祝寿喜宴。亲友们赴宴会餐、欢聚一堂,鲍鱼、蟹粉、海参、明虾和对虾等酒菜满满一桌,畅怀痛饮,谈笑风生。触景生情,酒后即兴感赋填词一首:
 
      六十生辰,七十华诞,喜气洋洋。看交杯换盏,亲朋满座;欢声笑语,儿女盈堂。山货海鲜,招牌特色,美味佳肴酒菜香。一桌坐,频举杯祝贺,长寿安康。
 
      团圆会聚一堂。众谈笑风生神采扬。见长兄小妹,人丁兴旺;祖孙父子,三代同堂。家族亲情,天伦之乐,厚意深情天地长。梅陇镇,尽灯红酒绿,无限风光。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平时不愁好吃好喝的,口味不断地变化,时兴和喜欢品原味,尝生鲜等。过年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和新颖,春节期间有的全家出游,也有的全家住到宾馆吃年夜饭和过新年……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人们舌尖上的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是实现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萧毅,男,上海知青,高级工程师。1969年下乡到浙江平阳县渡龙公社插队,1972年招工进平阳制碘厂做工,1973年参军去辽宁丹东市八一八一八部队当兵,1980年退伍回上海,在同济大学分校工作,1983年考入上海科技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上海城建学院工作,1997年赴香港理工大学进修,回沪后在同济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人间正道是沧桑
    下一篇:人民大会堂收藏画作选(一)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