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一座被严重低估的旅游县城

来源:冬归故里 作者:冬归故里 时间:2022-08-04 点击:

 
宁都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尽管近些年来,宁都的发展有点落后于周边县市,宁都的教育也不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在赣南独领风骚,人们对宁都的印象也不那么完美,甚至给宁都人贴上了爱告状的标签,但这些都不妨碍我对宁都的热爱。作为宁都的一员,这里流淌过我三十多年的光阴岁月,这里有最慰藉我心的宁都美食,这里有别样风情的客家民俗,这里有四季变幻的乡村美景,还有我有最亲的家人和朋友。走过了很多地方,才觉得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社会治安造就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安宁之都。
 
                       这里,山川秀美,是当之无愧的森林氧吧
 
       宁都地处武夷山脉末端,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这里三面环山,林木葱郁,溪流清澈,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境内比较有名的山有凌云山、大龙山、武华山、宝华山,这些山都地处两地或三地交界,海拔均一千米以上,虽然攀登这些山旅途遥远道路难行,但倘若有幸登顶,眼前所见山川美景绝对会让你不虚此行。宁都的山,四季纷呈,各有千秋。三月,雨量充沛,大龙山顶云海翻腾,若即若离,如入仙境;五月,漫山红遍,宝华山上映山花红如火如荼;八月,天高气爽,武华寺前朝仙的信男善女排成长龙,只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十二月,万籁寂静,凌云山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再现北国风光景象。除了自然风景,这些宁都名山大都还有一些历史传说,让原本远离城市的山岳更加显得神秘好奇。如凌云山,是汉高祖刘邦祖父的天葬地(在刘氏族谱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这里汉文化的遗迹很多,山下的小溪叫“汉水”、村庄叫“汉口村”,山上建有汉帝庙,据说白鹭每年清明飞到“天子地”撞山祭祖,武华山则流传着放牛娃破解天书得金牛的故事。

 
      除了乡下,宁都县城周边也群峰林立,丹霞胜景,美不胜收。围绕宁都外环路,分别有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老鹰山森林公园,莲花山,观音寨等风景区,其中翠微峰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也是易堂九子聚集地,易堂文化在此得以闻名于世。莲花山上的青莲古刹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现今是江西省重点佛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宁都,有山的地方就有水,这里山水相依,山水相连,形成了山幽水美的自然生态美景。凌云山畔,团结水库烟波浩渺,描绘出鱼米之乡的画卷,据说当年修建团结水库调动了全县的青壮劳动力,如今很多年纪大的人提起团结水库都由衷感到自豪,因为团结水库的每一滴水都可能凝聚着他们当年辛勤付出;宝华寺旁,老埠水库在群山环抱中一尘不染清澈见底,水库中的野生胖头鱼个头硕大,让我忍不住垂涎欲滴;莲花峰下,竹坑水库是宁都人民重要的水源地,经过近些年的宣传,在水库钓鱼和游泳的人少了,水质也愈加优质。
 
      如果说众多的水库如同散落在宁都大地的绿宝石,那将这些水库串联起来的梅江河便是金项链,两者相辅相成,同样珍贵,为宁都人民输送着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梅江河发源于肖田乡朗际村,无论从流域面积、长度、径流量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千里赣江源头。梅江作为赣江源头第一站,哺育了最多的人口和最广的田地,宁都之所以被称为赣南粮仓,年产粮食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与滔滔梅江的润泽息息相关。


 
      在梅江源头的崇山峻岭间,散落着诸多蔚为壮观的山间瀑布,如小布岩背脑瀑布、竹笮中院瀑布、凌云山瀑布群、肖田遥立前瀑布,小布上潮七彩瀑布群,炎炎夏日,这些瀑布群是人们亲近山野、躲避酷暑的绝佳去处,只可惜政府在这些地方的投入不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瀑布大多也藏在深闺人不识。
      好山好水好空气。宁都的森林覆盖率72.1%,远超江西平均水平(61.2%),是全国首批100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除了新鲜的空气,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孕育出宁都富硒温泉,宁都目前已探明使用的温泉多达四处,湛田李村、小布花果山、肖田露天温泉、石上温泉。宁都温泉储量充沛,温度高,是目前最值得综合开发的项目,以梦为马,未来可期。好山好水滋养了宁都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农作物远销全国,比如富硒辣椒,富硒西瓜,富硒花生、小布岩茶等。尤其是宁都富硒辣椒,在宁都家家户户的餐桌可见,成为了宁都人共同记忆中的味道,最是宁都味,最抚凡人心。
                      这里,文脉绵长,是名副其实的文乡诗国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也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基石。宁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人迭出。西汉初年宁都人张丽英所著《金精十八章》是江西现存最早的文学著作,可谓是江西文学的起源。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光稠统治赣州长达二十六年,其在任期内扩建赣州城,修筑郁孤台,引来四百年后辛弃疾站在郁孤台上对着涛涛清江水幽幽一叹。可以说,如果没有卢光稠修筑的郁孤台,就不会有辛弃疾的《菩萨蛮》,宋词辉煌灿烂的历史上将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赣州被评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和卢光稠的作为息息相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宁都文学经过了唐朝数百年的积淀后,在五代十国时期得到了爆发,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全国知名诗人团体——“廖氏文学集团”。其中廖爽原是卢光稠的得力部将。卢光稠病逝后,唐朝被后梁取代,在卢光稠儿子卢延昌的推荐下,廖爽任韶州刺史。但因被岭南割据者攻击,廖爽只得带家族兵丁数千人逃奔湖南投奔长沙王马殷。廖匡图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善于文辞,在马殷的天策府十八学士中虽名列第八,但实际上是众学士之首。
      宋代,宁都文学群星璀璨,出现了像“孙氏五贤”(即孙长儒、孙立节、孙勰、孙虑、孙登科)这样在仕途和文学上都有不俗建树的名人,宁都县城曾一度命名为“五贤镇”。其中北宋名臣孙立节,因其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大文豪苏东坡为其写《刚说》一文,后来又有朱熹为《刚说》作跋。孙立节的儿子孙均后来隐居宁都城郊延春谷(今宁师中学),苏东坡曾为其居所提名“竹林幽居”,喻其有魏晋竹林七贤遗风。
     不管是“廖氏文化集团”,还是“孙氏五贤”,或者此后的诸如“曾氏祖孙”、“易堂九子”等文化群体的出现,都印证了宁都文化所具有的客家文化的典型特征。客家人惟耕惟读,克勤克俭,在辛勤劳作的同时,把培养小孩读书与家风教育相结合,以家族中出了读书人为荣。正是在这种崇文尚教理念的影响下,宁都的文脉一直生生不息,为后来宁都文学高峰的出现深耕好了肥沃的土地。
    两宋,宁都人文达到鼎盛时期,先后出了两名状元,占赣州历史上状元数的一半。
    北宋,家住宁都县城西门的郑獬成为赣州第一位状元。郑獬的诗词成就很高,“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是同时代数一数二的名家,著有《郧溪集》。
     南宋,黄陂镇杨依人谢元龙成为特科状元,在田头牛石山房开馆授徒。期间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特意前来与谢元龙探讨文学,畅叙友情。
     除了状元,出生在宁都黄石镇营底村的崔与之因其文韬武略,官至宰相,被人称为宰相诗人。崔与之的诗词都有很高的造诣,“词风雅健”,著有《崔清献公集》
     同样是在南宋,家住宁都县城的曾兴宗、曾原一爷孙二人在县城小东门吟诗作文、授徒传文,为宁都赢得了“诗国”的称号。
     曾兴宗是理学大师朱熹极为器重的弟子,曾原一与诗人戴复古在南昌组建“江湖吟社”,结下了深厚情谊。戴的诗集中有一首《访苍山曾子实》:故人子曾子,居住近金精。福地佳山水,诗国老弟兄。十年重会面,一笑最关情。万象亭前月,今宵为我明。诗中表达了戴复古对曾原一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诗国”一词,也表明了戴复古以及当时文学界对宁都文坛、对曾原一的敬重。
      除此之外,宋代宁都还有肖立之、肖士赟等诗人也影响颇大。肖立之不仅是南宋爱国志士,曾参加保卫南宋政权的斗争,其人还极重民族气节,有着强烈民族意识,著有《冰厓诗集》、《冰厓诗集拾遗》。
      明代,宁都文人通过科举考试夺取功名,宁都文坛以纪实文学为主。如宁都东山坝陈勉,二十五岁经殿试中进士,随后“学而优则仕”入朝为官。陈勉任浙江道巡抚期间,他学习东南沿海其他防患严密地段的经验,在浙江沿海“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全力组织平民英勇抗倭,史称抗倭英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陈勉还撰写有《旧拱辰桥记》(即如今龙边溪桥),记述了拱辰桥修建盛况和重要作用。
      明成化年间,宁都田头王坊人董越董越考取探花,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后来董越奉命出使朝鲜,深受朝鲜人民欢迎,回国后撰写了《朝鲜赋》,记述朝鲜的民情风俗,内容极为丰富,且颇富文采,国人争先印制,广为传诵。后朝鲜使者来贡,“必问其起居”,和董越一直保持良好关系。董越死后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亲自为其写墓志铭。 以上两篇文章对研究明代风土人情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宁都文学的实用性由此凸显。
      同样是在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到宁都金精山游览,留下《金精洞》诗一首,诗云:悠悠世事几千年,凤舞鸾歌此洞天。夜半紫云飞着雨,金精石上漱琼泉。汤显祖的诗后来被人刻在翠微峰石崖上,影响着一代代宁都文人。
     宁都文学诗词最灿烂的时代,莫过于明末清初。因“易堂九子”在翠微峰上结庐讲学,宁都文风达到另一个高峰。
    “易堂九子”的领军人物魏禧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清初三大散文家”,且有“北侯南魏”之称。魏禧的文化造诣很高,尤其擅长散文。据说魏禧有一次乘舟从扬州回宁都途中听了陈子灿讲大铁椎的故事,于是心旌激扬,写下了《大铁椎传》一文,寄寓亡国之痛和复仇之志,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还曾学过这篇课文,只可惜当时并不知作者居然就是宁都人。如今在宁都三中的“天任楼”墙上还有一句魏禧的名言,“任天下于一身,托一身于天下”,激励着一代代宁都学子。
     明末,还有一个文学士子的到来,也印证了“易堂九子”在当时的重要影响。他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方以智从吉安青原山来访易堂,在金精山中住了两个多月,离开时感叹说:“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矣!”。给予易堂九子极高的评价。
      在清代,宁都文学由儒学向诗书画多元化发展,宁都文脉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代表人物有宁都县城人魏书,诗词书画俱佳,受宁都丘陵地貌多山多水的地理特征影响,魏书特别善于画山水、竹木、鸟兽,其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魏书不仅文化素养高,人品也很好。当时有个在宁都经商的安徽歙县人,遇到兵乱,将一袋金银交魏书保存。这个商人死后,其子从歙县来,魏书将金银原封未动的奉还。宁都文人的气节由此名声在外。
      在魏书之后,宁都又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大画家,他就是出生在宁都县钓峰乡的罗牧,被誉为“江西画派创始人”。罗牧是魏书的弟子,曾在宁都县城跟魏书学画数年,又到翠微峰跟林时益学习制茶。罗牧十八岁开始,举家迁往南昌,在南昌居住期间与八大山人一起组织“东湖书画会”,随后又游历扬州,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
         宁都文脉如一条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经历过千年的流淌,滋润着每个宁都人的心田。
         这里,古村遍地,是绝无仅有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宁都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客家摇篮。宁都古村落众多,有肖田朗际古村、田埠东龙古村、黄陂杨依古村、大沽暘霁古村、石上江背古村等,每个古村都是一个姓氏的聚集地,现存有祠堂、家庙、牌坊、古亭等古建筑。这些古村我都不止一次的去过,古村宁静祥和的印象让我记忆深刻。
     宁都被评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和众多的古村密不可分,宁都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播大多都在古村里演绎。比如宁都有名的石上桥邦灯、竹篙火龙、兔子灯、茶篮灯、半班戏、采茶戏、中村傩戏、六月晒谱、宁都道情等,都是古村客家人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家人安康自发举办的群众性活动,其中中村傩戏为赣南和客家地区独有,被专家认定是中国歌舞、戏剧的始祖;竹篙火龙气势恢宏,全国独一无二;宁都客家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志》;宁都道情为全国275个独立曲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宁都客家民俗文化之丰富可见一斑。每年元宵、中秋佳节,是宁都民俗活动最集中的时候,是时宁都大地人流攒动、鞭炮齐鸣,好一派热闹景象。在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很多人宁都人的童年,就是伴随着这些民俗活动的记忆度过的。
    除了客家民俗,客家美食也是宁都人绕不开的话题。大家耳熟能详的宁都美食有宁都肉丸、大块鱼、三杯鸡、固厚黄琪、固村三甲酒、无盐汤等,客居他乡的宁都人只要一想到这些美食,一定会流着口水,思乡之情顺着嘴角蔓延至心底。
    在宁都,和古村一样历史悠久的还保留着四座古塔,分别是梅江水口塔、东龙文峰塔、赖村步青塔、安福社溪塔,这些古塔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历史,对研究古代客家建筑具有很好地参考价值,仅从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宁都古塔是一座座宁都人崇文奋进的丰碑。
      宁都旅游发展缓慢,品牌效应尚未显现,与宁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匹配,是一座严重被低估的旅游城市。文化是旅游的催化剂,文旅从来都不分家。宁都客家古村众多、客家民俗精彩、客家美食诱人、客家文化丰厚,为宁都旅游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即将开建的宁都州城文化街必定为宁都旅游注入新的动力。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旅游的渴望,宁都作为旅游大县,目前却不是旅游强县,这也给宁都旅游发展留白了无限机遇,关键看怎么想、怎么干。

(责编 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罗马、梵蒂冈——欧洲游之六
    下一篇:成都一家庭13人滞留:住一晚万元吃一餐七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