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师表徐中玉

来源:(档案春秋) 钱汉东 作者: 钱汉东 时间:2022-06-27 点击:
                        
 
    一代师表徐中玉先生离开人们已整整三周年了,但人们依旧怀念他。君子如玉,德被天下。在我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清朗的书生,一个正直的师长,一个玉骨冰心的学者,一个有担当的文化人。他是一个纯粹的、传统的“中国式”的知识分子。
    记得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的那年盛夏,我到华师大二村徐先生府上拜访。徐先生腰板硬朗,谈笑风生,根本看不出他已是100岁高龄的人了。十分简朴的书斋,一张不大的老式书桌,一摞一摞的学术杂志,几架子书,油漆剥落的地板,徐先生的家二三十年没有大的变化。为此我撰写了《百岁徐中玉》一文,刊发2013年10月25日《新民晚报》上,在华东师大举办的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祝寿仪式上,我题写“道德文章,一代师表”书法作品,表达了我等弟子对徐中玉先生崇敬。
认识徐先生还是在“文革”期间,当时,有人把苏东坡列入儒家加以批判,原因是苏东坡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徐先生给我们讲课时,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子瞻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说他忍辱负重,历尽苦难而豁达大度,是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样的说法在当时是要担点风险的。徐先生还著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一书。在徐先生的影响下,我阅读了不少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一些诗文至今我能背出来。有一段时间,天天临摹苏东坡的书法,自然而然我也喜爱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苏大学士。用现在眼光来评价东坡居士,该称得上“德艺双馨”了。他忠君爱民,宠辱不惊,抱负滿怀,谨守儒家教义,放得下,拿得起,何等了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能有几人?我也对徐先生平添了几分敬意,他是一位真诚而有胆识的学者。尔后曾多次与徐先生探讨苏轼的人文思想,获益不浅。
我应邀为黄冈东坡赤壁题碑,回想起徐先生对苏轼的评价,联想到东坡居士在黄冈的最大贡献,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创豪放派的先声;撰写了前无古人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提升散文的境界。对此我心存敬畏,毕恭毕敬地撰联并题记曰:“‘浪卷矶头,叹一江逝水;文雄千古,看百世流芳’。丙中仲春,余应湖北省文物局之邀,访中华名胜东坡赤壁,了却多年心愿。苏公道德文章独步天下,在朝廷为百姓争利,处江湖替社稷分忧,乃士大夫之表率也,嘱余题词并书,诸暨学人钱汉东谨记。”以此表达我对苏轼的深深敬仰。
  
  2002年初,我的散文集《岁月留香》出版,德高望重的徐先生在百忙中欣然为拙作写序,为本书增光添彩。在序中,徐先生给予我充分的肯定,使我倍受鼓励。熟悉徐先生的人都知道,徐先生一般不轻易表扬人,要得到他的赞赏并不容易。他在序文中谈及我曾为他当过信使,代他去京畿拜访张光年、臧克家、姚雪垠、陈荒煤等前辈的往事。如今当我拿出当年的录音带,聆听诸位前辈亲切的讲话,不禁感慨万千,当时拜访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然而物是人非,这些大家都已作古。
1994年,我在主编《劳动报》月末刊,欲北上拜访一些文坛前辈,想让我的导师、时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的徐先生为我牵线搭桥。没想到,徐先生一口答应,并说了一段问候北京老友的话,让我录下来,到北京后放给他们听。北京诸老友也与徐先生已多年未谋面了,十分思念,耳闻从远方捎来的问候,倍感兴奋,个个脸上洋溢着喜色。随后,我又录下京畿诸公问候徐先生的话语,返沪放给徐先生听。徐先生认认真真地听着老友的熟悉的声音,笑容满面。没想到录音问候给双方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和欣慰,也使我的采访一路顺风。在京诸前辈听说我是徐先生的学生,对我热情接待,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我写出了《一代诗人臧克家》、《姚雪垠话说李自成》等报告文学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受到读者的好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委托上海编写沿海发达地区教材。徐先生出任了中小学语文教材H版的主编,我有幸成为教材组最年轻的编辑,在他领导下从事编写工作,接触机会多了起来。徐先生工作十分负责,认真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对拟定的编写大纲和体系既尊重,又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初步编选好的教材,他都仔细阅读并作出批示,有时还亲自对文章作文字上的修改。他说,编写教材是一件严肃而崇高的事情,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不能有半点错误。徐先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教材组的每一位成员。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市教卫办主任提出要对教材主编进行编写思路的答辩,为此我们作了认真准备,并将此事告诉徐先生。年愈古稀的徐先生从容一笑,说道:“他给我做学生,我还要考虑考虑呢。”教材组里有老师认为这会得罪领导,有点紧张。有人传话给那位领导,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领导,觉得有点冒昧。最后取消了“答辩”一说,改为交流谈话。这件小事尽显徐先生的文人风骨。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展示上海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我们策划编辑《上海作家散文百篇》,编委会拟请徐先生作序。我想徐先生年事已高,工作繁忙,不好意思开口。冒昧去电试探。想不到徐先生闻讯后第三天,就寄来了长达2300余字的精彩序言,还给我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告诫我们:“这本书很有创意,但‘经典’与否,应由读者来评说。”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发新闻稿时作了低调处理。书出版后,拟举行一次大型签名售书活动,扩大这本展示新时期上海散文创作成果的新书的影响,此后还举行义卖。有人说能请徐先生出出场就好了。天气已凉,再请年届86岁的徐先生出来助阵实在有点为难。当我把这意思传达给徐先生时,想不到徐先生一口答应,这令我不安起来。那天在光明中学的签名售书活动,由徐中玉、钱谷融、蒋星煜等前辈领衔,76位上海作家参与,这么多作家为一本书签售,可以说是空前的。有的读者从早上四点钟就赶来排队,等候作家签名,这一天共售出700余本书。其中100位作家都签名的6本书拍卖了18.8万元,当场全部捐赠给上海慈善基金会。另外3本分别捐赠给北京现代文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作家协会永久收藏。
徐先生是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的顾问,他对作为主编我的工作十分支持,有求必应。他听说《新读写》杂志发行已突破24万册,获得全国少儿期刊金奖时,非常高兴,连声夸奖不容易。2005年新秋,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策划举办“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高峰论坛”,纪念取消科举制度100年。徐先生十分重视,积极支持。他深情地说:“古代文化、文学精品是历史的产物,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先贤们思想、情感的结晶,历经时间考验,至今仍然显示出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证明它能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化,凝聚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宝贵体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审美情趣,积淀为深厚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炎黄子孙,是前贤留给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可用来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
    徐先生非常关注学术研究,他认为学术研究最需要独立思考和坚持不懈。学术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长治久安之道,不能朝三暮四,随风转弯。退休之后,他每天起码有10个小时花在看书、搜集资料上。有一次我去看望他,那时八十多岁的高龄徐先生,正在做剪报。我随口说道:您这么高龄,依旧孜孜不倦,让我们这些学生怎么活啊!他笑道已经习惯了,并说道“许多东西是越老,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行。”“我准备做到做不动了,就不做了。”他还说,现在讲创新的很多,讲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却不多。曹禺晚年自悔所以没再创作出早期那样的好作品,就是因为自己“太听话”了。“太听话”就不能突破自己,不能有所创新。
我工作之余喜欢田野考古和瓷器收藏研究,还写了几部学术专著,其中有的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十佳图书。徐先生对我的研究工作很是肯定,2013年我荣登国家文物局等评选的中国文物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徐先生特别高兴,他说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也大都有收藏的嗜好,鲁迅先生也收藏了不少文物。他还对其朋友说,我的学生中还有考古学家。朋友转告我,让我非常感动。
名地名胜古迹邀请我题匾书碑,徐先生得知后十分重视。他认为题匾书碑,不是小事情,“著书立说,树碑立传”,这是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追求,金石永年,怠慢不得。徐先生的教诲我牢记心头,他对学问的严谨态度时时鞭策着我。
谈到生活,徐先生说:“我每天晚上到十一点半以后睡觉,中午一般不睡觉,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因为睡眠不好,我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吃安眠药,每天吃一粒,不吃不行,所幸没有什么副作用。作为一个健康老人,我的秘诀就是走路,每天走一个多钟头,从家里到长风公园,在公园碰到钱谷融先生,就一道走。走路有什么稀奇呢?贵在坚持。”
徐先生务实进取,经世致用。他在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时,作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诗集。孙颙在学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冬》1979年出版,徐中玉当即发表文章给予热情支持。“华东师大作家群”,一时间全国知名。
    古人云:仁者寿。徐先生著作等身,以天下为己任,桃李满天下。他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雷厉风行,无论是做大学系主任,还是当上海作协主席,徐中玉都凭借出众的素养、可贵的人品、威严中不失柔性的管理能力,让众人心悦诚服。
    徐先生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磨难,从“右派”到“摘帽右派”,整整20年。他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人到无求品自高”,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走过一道又一道坎。他忧国忧民,为人师表,服务社会,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徐中玉的大名将与20世纪的中国紧紧连结在一起,他的正直、坦荡与智慧,影响着一代代后来学人。
                                      2022年5月30日
 

 
 责任编辑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创建智慧新城市,满怀深情歌颂党
    下一篇:宇下草野烟云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