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一)——笔耕不辍
来源:作家文选 作者:南京/徐建民 时间:2022-03-20 点击:
钟情翰墨,笔耕不辍。写作是我人生中的最大爱好,也是我既充实又快乐的退休生活。退休前,我足足写作了三十年,且分别在新闻媒体、杂志上刊登了800多篇文章。退休后的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重操旧业,持之以恒地在笔耕。
眼下,我写作的激情不仅一点没有褪去,而且还另辟蹊径勇于尝试“南京历史”“游记”“微型小说”“现代诗”“回忆录”等新的体裁。短短两年来,共发表在《金陵晚报》《现代快报》《致远》(杂志)《作家文选》《最忆是金陵》《凤凰台上》等媒体上的文章达70多篇。
过去写文章,我主要是结合工作实际,以新闻报道、公文写作为主,理论研究为辅。退休后,那就需要我重新找准写作定位。如何找准写作定位呢?拥有七千年文明史、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深深吸引着我。我生在南京,长在南京,应该多多研究并写写南京的历史。
虽然找到了写作定位,但从何写起,怎么写?尽管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对于从未接触过历史题材的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我从小居住在老城南,生长在十里秦淮河畔,何不从十里秦淮上的古桥入手呢。素有“六朝金粉”之誉的“十里秦淮”河道上到底有多少座桥,哪些是古桥,哪些是现代桥,每座桥的位置、由来与变迁等。
带着这些好奇,2019年5月起,我多次漫步在秦淮河沿河两岸去寻找并探究那一座座古桥,并翻阅了大量的有关十里秦淮上古桥的历史书籍。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与实地论证,基本弄清了“桥”在秦淮文化里占有的重要地位。南京河上的桥在六朝时期称谓“航”或“渡”,初时均为浮航;唐朝之前,南京就有二十四航之说;如今从东水关到西水关的十里秦淮上现有14座桥梁,其中古桥10座、现代桥4座。
接下来就是如何写、怎么写?我将十里秦淮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来写,这既符合写作要求,又使整个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文章发出大约半个月后,《金陵晚报》于当年10月17日,以《十里秦淮上古桥的由来与变迁》为题,发表了我的首篇老南京历史文章。
从此,一篇篇研究南京历史的文章便应运而生。两年多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独特的古今楹联》《内秦淮河水系的来龙去脉》《乾隆六临江宁府酷爱“打卡”的名地》《歌咏金陵的五个“诗文帝王”》《金陵古诗词亮相城南街头巷尾》《南京历史上的四处藏兵洞》《寻探南京历史上的兵工厂》《老南京人春节的独特传统习俗》《迎虎年,聊聊古金陵“虎地名”》等27篇文章被媒体采用(平均每月一篇),采用率高达百分百。另外,还有不少发表的文章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其中《老南京地名特色谚语的由来》《定都金陵的五位知名开国皇帝》《明朝都城南京四道城垣的来踪去迹》《三山街这条“街”,为何“有名无街”》等4篇文章,分别被南京电视台18频道“听我韶韶”栏目解读。
采用率超高、“多产作品”的秘诀何在?我的体会——运用“查”“跑”“证”,是写好老南京历史文章的“三部曲”。
一是查——查找大量历史资料。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报亭、媒体等途径,查找有关历史书籍、杂志、报刊等资料,特别是针对出处不一、模棱两可的史料一一进行鉴别,是撰写老南京历史文章的前提条件。在《乾隆六临江宁府酷爱“打卡”的名地》文章的写作时,有的资料说乾隆5次到访栖霞山,而有的资料却说6次。经过反复查找资料鉴别,最后还是弄清了乾隆有6次到访过栖霞山,其中5次驻跸栖霞山行宫。在撰写《老南京人春节的独特传统习俗》一文中,南京的小年到底是哪一天,有的说腊月二十三,也有的说腊月二十四。对此,我走进了南京图书馆翻阅南京历史,弄清了老南京人称“小年”的有3个时间:腊月二十四、除夕前夜和元宵节。
二是跑——跑遍实地一探究竟。在撰写南京历史文章的过程中,前往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十分重要。不管路途多远,不管严寒酷暑,全市的东西南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直到把历史真相搞清楚弄明白为止。有些历史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的拆迁和道路的整治已不复存在,但我还是千方百计去“侦查”。在《韶韶明初京城聚宝门东七条半营》文章的写作中,我跑到老门东的马道街,怎么也找不到橱子营、半边营的准确位置,后来我就找居住在周边的多位老人回忆,最终确定了遗址的具体位置。在撰写《内秦淮河水系的来龙去脉》的文章中,我多次前往秦淮河南段的“十里秦淮”、中段的“青溪运渎”、东段的“杨吴城壕”、北段的“城市水弄堂”,以及支流的明御河、玉带河、珍珠河、香林寺沟、九华山沟等实地查看,基本弄清了全长约24公里的内秦淮河水系。在《追溯青溪与运渎上的古桥》文章的写作中,发现有的资料上对“青溪”的介绍不很全面。到实地后才搞清楚:“青溪”是由上青溪和下青溪两段河流组成的。
三是证——考证引用史实数据。在撰写南京历史文章的过程中,考证引用的资料、史实、引语、数据,以及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南京历史上的四处藏兵洞》文章的撰写时,为了考证中华门27个藏兵洞的数据,我便带上卷尺、纸和笔,多次来到实地进行测量并一一记录下来;为考证阅江楼的藏兵洞,我特地4次从城南跑到城北进入阅江楼景区,询问服务人员,以及曾经进入藏兵洞的游客。每去一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独特的古今楹联》一文的写作中,分别考证了夫子庙五座大门、景区内和景区周边等60多幅古今楹联的原作者与书写者。
在以写作南京历史文章为重点的同时,我还结合外出旅游撰写了多篇“游记”。2019年8月12日,我退休后第一次与年逾花甲的9名退休老同学登上梦寐以求的黄山。黄山之行,不仅使我们领略并欣赏到黄山的美景壮观与惊险,更体现出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尤其是大家一起倒走下山,成为当天黄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为此,我撰写的《花甲终圆黄山梦》游记得以在新闻媒体发表。此后又写的游记《三峡恩施一次快乐之旅》《流连忘返的张家界》也先后见诸报端。
此外,我还尝试“微型小说”的创作。《嗨起来》《大鱼》《申报》《坚韧》《清纯的白荷花》等微型小说的试创。2021年7月创作的“微型小说”处女作《清纯的白荷花》,发表在《作家文选》上。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美貌的白衣天使,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之举,讴歌了90后青年共产党员在危难中显身手,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了社会正气。
除此以外,我还学写现代诗《浓浓战友情》《永远纯真的发小情》《不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以及回忆录《追忆父亲的苦与乐》《回眸30年写作之路》等文章,亦被各新闻媒体采用。
徐建民,男,1957年生,南京市人,本科学历,转业军人,高级职称,长期从事新闻写作与古南京历史研究,仅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就发表文章500多篇,其中获奖作品30多篇。
(责编 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