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在战火中绽放

来源:卓女书房 作者:卓女 时间:2022-03-18 点击:
他们不是军人,却像战士一样不惧死亡,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投身到血与火的残酷战争。
他们是普通民兵,却像军人一样奋不顾身冲进硝烟弥漫的战场,创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奇迹。
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云南建设兵团知青。他们的身份很特殊,肩上扛着双重责任,拿起锄头垦荒种树,是国营林场的职工;扛起钢枪奔赴战场,是勇敢无畏的战士。他们的芳华和胸前的军功章一样光彩夺目。本书主编沈川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树树红艳艳的木棉花,击退了云贵高原的寒东,惊艳了七彩云南明媚的春天。木棉花又称英雄树,树杆壮丽挺拔,一身正气矗立在天地间。犹如一个个持枪挺立的战士,守卫着祖国的南疆,让人肃然起敬。”谁说不是呢,参战知青就是那傲然挺立的木棉花。他们是知青中的优秀代表,是云南支边知青的骄傲!他们的芳华在战火中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我曾写下近百篇知青故事,对追忆、记录、反思知青历史乐此不疲。当听闻有一批云南支边知青参加过1979年越战,非常震惊!这可是湮没了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的奇迹呀。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怀着对参战知青的景仰,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这段经历,渴望读到他们的故事。



 
当手捧《战火中的重庆知青》这本书,看着暗红的血色封面,看着战火中屹立不倒的军旗,以及扉页那五位奔赴前线的知青身影,我的眼眶潮湿了,心被深深的震撼!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打开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不惧生死,勇敢地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实际上,他们只是普通的民兵,却和真正的战士一样,奔赴前线临危不惧。出发前没有豪言壮语;战斗结束后,没有后悔报怨。他们参战的目的很纯粹,只有“保卫边疆”的担当,只有“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些纯朴的思想绽放出了从未泯灭的理想火花;那一枚枚发光的军功章,闪耀着不朽的青春光芒!


 
1979年,注定是个非同寻常的年份。那一年,云南支边知青迎来了大返城的机遇。知青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兴高采烈地走在归乡的路上。期盼回家是他们渴望已久的梦想,当这一天真的来临,谁不欢呼雀跃,归心似箭呢。
然而,200名知青毅然决然选择了留守边疆,保卫边疆,成为特殊时期为数不多的逆行者。这种诀择意味着赴死,不是谁都具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慨。如此壮举何其悲壮!何其伟大!
事隔43年,这段存封的往事终于被打开了,当他们面对采访侃侃而谈,依然像战士一样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也许,他们生来就有一颗勇敢的心。也许,他们骨子里就有一种英雄气节。也许,他们只是一个热血青年,“未卑未敢忘忧国”源于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他们参战的行动折射出一颗伟大的灵魂。犹如闪耀在夜空的星辰,可照亮苍穹下被湮没的暗夜。近百个故事荟萃成册,就是一本弥足珍贵的好书,可启迪未曾开悟的心灵。
云南支边知青在边疆苦熬近十年,终于盼来期待已久的返城机遇,在选择走与留的关键时刻,他们为何毅然决然选择上前线?难道他们不知道枪子不长眼,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吗?当我翻开《战火中的重庆知青》,一口气读了三十几个故事,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学界流行一句话“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战火中的重庆知青》没有任意拔高人物形象,没有刻意渲染战斗场面。读到的全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书里的故事就像一幕幕电影镜头,复制了当年的战争场景。每个人物都真实可信,每个故事都那么惊心动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些故事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叩击灵魂,令人震撼!
我是女人,尤其钦佩战火中的女知青。战争让女人走开,是为了保护女人,留下年轻女人才能后继有人。谁都明白战争意味着灾难,牺牲不可避免。可是十九名女知青依然选择了与男人一起出征。“铿锵玫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自强,豪迈而坚定!



 
重庆妹仔个头不高,长得瘦弱娇小,上了前线个个都是铁姑娘、女汉子。有的和炮兵并肩战斗,八天八夜坚守在前沿阵地,擦拭炮弹、回收弹壳,扛起沉重的弹壳箱,冒着不时发射的炮火,在山上山下来回穿梭。有的配合工兵抢修被敌炮炸毁的公路,时有震耳的火炮在附近炸响。工兵排雷危机四伏,冷不丁就会遇到地雷爆炸。有的跟着担架队冲进前线阵地,冒着枪林弹雨把重伤员送到战地医院。几位报务员始终坚守在前线指挥部,准确无误的传递来回往复的电报……到了战场,她们已经忘记自己是女人,和男人并肩作战,我就是花木兰,“边关惊传胡马嘶,代父从军媲丈夫”。


一对知青恋人的故事感人至深。两人相互鼓励,共赴战场,演绎了坚贞不渝的战火中的爱情。战后双双荣获三等功,两人手捧军功章热泪盈盈,这两枚奖章见证了我们生死与共的爱情。读到这里,我潸然泪下,感动于两颗勇敢的心,如果心爱的人牺牲了,留下的将是痛彻心扉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这个故事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特意填词一首赞美这对情侣。 
        《木兰花令. 共赴战场》
                     卓 女
             远赴南疆心相慕。
             比翼共书春华赋。
 
             秋暮去,凛冬来,
             十年坎坷同船渡。
             且待月下情意许。
             忽闻雄关风云怒。
             山盟海誓弃霄天,
             携手铤走英雄路。
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歌颂参战男知青,恰如其分。这180位血性男儿临危受命,在参战前都给父母写了遗书:“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我死在战场,请在儿子的坟头拔下野草,儿子会很高兴的看见您来的笑容。”这样的告别等于生死离别,没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何来从容的诀别?



 
杨守义,一等功获得者,但他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领奖台了。1979年2月17日,《一声枪响,他倒在春天的战火中》一文完整地记录了杨守义的英雄事迹。之前,他是一位雷锋式的好人,以助人为乐为座右铭,默黙地做了许多好事。在越战前的边界冲突中,越方蓄意挑恤,杨守义和几个战友据理力争,不幸被对方打伤。战斗打响后,他放弃回重庆的探亲假,果断报名参战,写下遗书:“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请二老不要悲伤……”不幸的是,他真的倒在了战壕里,化作陵墓里的一颗鲜红的五角星。他家的窗棂前时有一抹红光闪灼,那是一颗不朽的灵魂在轻叩亲人的心哪。
在书里常读到这样的话:“敢于上战场的人,谁也不是孬种!”“死了当烈士,活着当英雄!”仔细阅读一篇篇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我终于读懂了这些血气方刚的男人们为何想当英雄 。因为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然正气。一旦到了战场,一股子英雄气就会喷发而出,势不可挡!
书里有一组数字记载了参战知青的光荣历史。 
参战知青近200人,女 19人
 立功受奖107人 
一等功 1人、二等功 :6人 
个人三等功 71人 
集体三等功 29人
这一串闪光的数字早已记入云南建设兵团的史册,但200名参战知青的身影却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圾里。当二十几位有识之士像挖金矿似的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让他们的名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那78枚军功章重放光芒!让近百篇回忆录结集成书。我们才有幸读到云南参战知青的精彩人生。《战火中的重庆知青》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流芳百世!
 
                【作者简介】
 
卓女,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有数百篇散文、短篇小说发表在省、市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参加征文比赛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远山的红杜鹃》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植树节的来历
    下一篇:重读我的《知青日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