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在战火中绽放
来源:卓女书房 作者:卓女 时间:2022-03-18 点击:
他们是普通民兵,却像军人一样奋不顾身冲进硝烟弥漫的战场,创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奇迹。
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云南建设兵团知青。他们的身份很特殊,肩上扛着双重责任,拿起锄头垦荒种树,是国营林场的职工;扛起钢枪奔赴战场,是勇敢无畏的战士。他们的芳华和胸前的军功章一样光彩夺目。本书主编沈川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树树红艳艳的木棉花,击退了云贵高原的寒东,惊艳了七彩云南明媚的春天。木棉花又称英雄树,树杆壮丽挺拔,一身正气矗立在天地间。犹如一个个持枪挺立的战士,守卫着祖国的南疆,让人肃然起敬。”谁说不是呢,参战知青就是那傲然挺立的木棉花。他们是知青中的优秀代表,是云南支边知青的骄傲!他们的芳华在战火中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我曾写下近百篇知青故事,对追忆、记录、反思知青历史乐此不疲。当听闻有一批云南支边知青参加过1979年越战,非常震惊!这可是湮没了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的奇迹呀。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怀着对参战知青的景仰,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这段经历,渴望读到他们的故事。
然而,200名知青毅然决然选择了留守边疆,保卫边疆,成为特殊时期为数不多的逆行者。这种诀择意味着赴死,不是谁都具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慨。如此壮举何其悲壮!何其伟大!
事隔43年,这段存封的往事终于被打开了,当他们面对采访侃侃而谈,依然像战士一样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也许,他们生来就有一颗勇敢的心。也许,他们骨子里就有一种英雄气节。也许,他们只是一个热血青年,“未卑未敢忘忧国”源于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他们参战的行动折射出一颗伟大的灵魂。犹如闪耀在夜空的星辰,可照亮苍穹下被湮没的暗夜。近百个故事荟萃成册,就是一本弥足珍贵的好书,可启迪未曾开悟的心灵。
云南支边知青在边疆苦熬近十年,终于盼来期待已久的返城机遇,在选择走与留的关键时刻,他们为何毅然决然选择上前线?难道他们不知道枪子不长眼,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吗?当我翻开《战火中的重庆知青》,一口气读了三十几个故事,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学界流行一句话“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战火中的重庆知青》没有任意拔高人物形象,没有刻意渲染战斗场面。读到的全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书里的故事就像一幕幕电影镜头,复制了当年的战争场景。每个人物都真实可信,每个故事都那么惊心动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些故事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叩击灵魂,令人震撼!
我是女人,尤其钦佩战火中的女知青。战争让女人走开,是为了保护女人,留下年轻女人才能后继有人。谁都明白战争意味着灾难,牺牲不可避免。可是十九名女知青依然选择了与男人一起出征。“铿锵玫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自强,豪迈而坚定!
一对知青恋人的故事感人至深。两人相互鼓励,共赴战场,演绎了坚贞不渝的战火中的爱情。战后双双荣获三等功,两人手捧军功章热泪盈盈,这两枚奖章见证了我们生死与共的爱情。读到这里,我潸然泪下,感动于两颗勇敢的心,如果心爱的人牺牲了,留下的将是痛彻心扉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这个故事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特意填词一首赞美这对情侣。
《木兰花令. 共赴战场》
卓 女
远赴南疆心相慕。
比翼共书春华赋。
秋暮去,凛冬来,
十年坎坷同船渡。
且待月下情意许。
忽闻雄关风云怒。
山盟海誓弃霄天,
携手铤走英雄路。
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歌颂参战男知青,恰如其分。这180位血性男儿临危受命,在参战前都给父母写了遗书:“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我死在战场,请在儿子的坟头拔下野草,儿子会很高兴的看见您来的笑容。”这样的告别等于生死离别,没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何来从容的诀别?
在书里常读到这样的话:“敢于上战场的人,谁也不是孬种!”“死了当烈士,活着当英雄!”仔细阅读一篇篇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我终于读懂了这些血气方刚的男人们为何想当英雄 。因为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然正气。一旦到了战场,一股子英雄气就会喷发而出,势不可挡!
书里有一组数字记载了参战知青的光荣历史。
参战知青近200人,女 19人
立功受奖107人
一等功 1人、二等功 :6人
个人三等功 71人
集体三等功 29人
这一串闪光的数字早已记入云南建设兵团的史册,但200名参战知青的身影却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圾里。当二十几位有识之士像挖金矿似的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让他们的名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那78枚军功章重放光芒!让近百篇回忆录结集成书。我们才有幸读到云南参战知青的精彩人生。《战火中的重庆知青》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流芳百世!
【作者简介】
卓女,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有数百篇散文、短篇小说发表在省、市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参加征文比赛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远山的红杜鹃》
(责任编辑 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