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家书 铭记历史
来源:中老年时报 作者:陈祥其 时间:2022-03-14 点击:
最近在朋友圈里阅读了某文友发表的长篇纪实文字——《父亲的信》,感慨良多。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文友不仅摘发了1969年至1972年四年间数十封父亲来信的部分原文,而且在每封信后附录必要注释,阐发了自己的感悟反思。打开岁月尘封的厚重家书,字里行间,亲情浸透;家国时代,岁月留痕。回首当年,深挖洞、疏散城市人口、准备打仗,火药味实足;满怀豪情迎九大,激情愚忠,“群情振奋”;入户“熬鹰” 动员,强力掀起下乡高潮;地震冰雹龙卷风,天灾异象接踵而至;这些历史细节、家乡新闻,在过来人脑海中依稀如昨,挥之不去。再有,家信中语录、敬祝、“戴帽穿靴”蔚然成风;言不由衷,充斥政治语汇,习以为常。今人读此,是否认为天方夜谭?从“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志在四方,改天换地,扎根山乡,磨砺青春”,到“思念父母,渴望回家,千方百计争取选调上学指标,希冀走出草原,改变命运”,知青一代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条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追溯往事,这一切都可以在知青家书中找到清晰可辨的蛛丝马迹。
此前,笔者了解到,还有一位文友的母亲曾将儿子1969年下乡后至1992年回城二十三年间写回的上百封家信一封不少精心保存、整理编号、按时间顺序每年一卷装订成册,在儿子回城时,将此作为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呈现在儿子面前。这位令人感动的知青母亲与悉数收藏父亲来信的插队知青一样,都是趟过知青岁月历史激流的有心人。
知青家信,是一种从独特角度以书信文体铭记知青史的最具可信度的珍贵历史资料。杜甫诗云,“家书抵万金” 。在电话未发明、未普及的时代,家书几乎是异地亲人间的信息传递、感情交流与真情披露的唯一渠道,在历史动荡的非常年代,家书的金贵作用尤其如此。知青与亲友的“两地书”或许内容庞杂琐屑,叙事无巨细,不讲究文法;但它的特色是想哪儿说哪儿,以笔代言,吐露心声,贵在真实,不夹杂任何文学创作的虚构成分。当然,父母子女亲友之间为避免相互担心,报喜不报忧,偶尔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笔者也曾经存有不少下乡时期亲友间的往来信件,由于回城而后多次搬家,一次次匆忙清理淘汰,致使这类知青家书几乎荡然无存。而今痛感懊悔,实在是太可惜了。在此呼吁老知青朋友们:加倍珍惜、抓紧抢救、认真梳理自己尚存的下乡时期与父母亲友间的往来书信;保留知青岁月的真实文字记忆,为后人研究知青史廓清迷雾提供第一手翔实素材,是知青一代人为历史负责的表现。
(作者2016年7与28日署名“翔骑”,发表于中老年时报,收入《刻骨铭心科尔沁 集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