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竹 编

来源:故人旧事 作者: 郑圣林 时间:2022-02-10 点击:
  

大巴山的竹子很多。什么斑竹.水竹.苦竹.金竹.刺竹……和山下用于编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慈竹.
最多的还是山上的木竹。漫山遍野连成片。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望不到边。
木竹的肉特厚,中间空隙小,可能是为了适应高山寒冷的气候和常年的大风及冷雪的挤压所进化出来的特性吧!
我们林场从苦茶坪搬迁到龙王坪,被木竹环绕.包围.藏身于木竹之中。
冲从此,我们与木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雨天无事时,我们到一些山凹处,去砍那些高大的粗的木竹,用来划篾条,学编一些生产用具。
划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木竹,特别难划。
刚开始,它并不听你的话。不一会儿就走偏了。或者一边大一边小,或者竹肉划出来了,竹皮却划烂了,使竹子成废料:或者竹丝又把食指拉出一道道血口。
我不服气,右手尽量控制力度,划竹刀向左偏时,就向右用力,向右偏时就向左用力。经过反复练习,终于能控制住竹丝的走向,划出能使用的篾条了。
有了篾条就开始学编工具。
首先学编最简单,最容易的笆篓。
笆篓是我们常用的点包谷时用来装包谷种子的工具。
没人教怎么编?
就找一个自己使用的笆篓仔细观察。先按篾条的数量,编织的方向,准备用材料。
开始编织时。边编边看笆篓模样。
编了第一层,篾条变成另一种编法。我就把笆篓拿在手里再看琢磨边收紧成斜坡形。到了颈部,把余下的主茎,再张开成喇叭形。再加蔑丝向上编一定高度,就开始收边。
但是,看不到收口的篾条头,我不知道怎么收。
没办法,我就小心翼翼的一根篾条一根篾条的拆卸。哎呀!很复杂,复杂也得拆。拆了好几根篾条后,发现了规律。我就试着照他的方法收口。
收完第一道工序,交叉再收第二道工序,最后再收第三道工序。第三道工序最难的是最后几根篾条的收束。费了好大的劲,才收完。 
整个笆篓,完成。
只是工艺上差几分,不是很好看。无法和原样相比。但大体上还是差不多。心里着实高兴。基本掌握了编笆篓的方法。
再接再厉。接着更仔细的准备材料,仔细编。
有了第一个的经验,编第二个顺手多了。编的速度也快。最后编出的笆篓好看多了。
终于攻克了这第一关。下一步编什么?
我们林场唐安柱同学用木竹编出了一个花篮。这是大巴山区老乡经常使用的一种背东西的工具之一。他手巧,编的好看。他跟谁学的,我不知道。等他再编的时候,我仔细看过他收束的方法。
反正山里的木竹丰富。我也去砍了一些竹子。现在划竹子比原来顺手多了,开始熟练起来。准备的竹篾条比过去好。我也编了一个花篮和一付背系。但比他毛糙一些,总是可以使用的。后来又编了一个。再编了一个,一共编了两个。一个装自己的东西也方便,一个就可以用于生产了。
动乱年代,生产停止后,大家也无多少事,唐安柱不知从那里知道,在我们林场阴山那面有一片竹林。他砍了一些竹子。编了很好看的花篮。不亚于农民编的。
我也顺着阴山,走了十多里山路,越过十字交叉的路(那条路是五大队四队途经大队部到公社的大道。)再沿路向前平着走一点就是水竹林。我选了几根长在竹林边缘.大的竹子,砍下,按要求裁短成一排半(二米五左右),扛回林场。
水竹划篾条它不乱跑,比木竹容易多了,而且还好看。也没有那么多毛刺。左手受伤也小得多。编出的竹器也顺滑,好看一些了。
有了水竹,我又用此编了简单得多的筲箕.撮箕。短废料也不浪费,编了刷把。做了竹筷。比原先直接用细木竹做的竹筷,好用得多。
插队落户后,生产队每家每户门前院坝都种有供自己使用的慈竹。慈竹高.大.粗,更适合竹编。
用慈竹一根,就能划出编一个花篮的篾条材料。而且·,篾条软,没水竹硬。好编东西。篾条也好划。但那是别人私家的竹子,不能多砍。
社员杜芝安告诉我,山上有一片野竹林,有好几里路远。我去砍了一些竹子运回来。
有了原材料,我用此材料,编了喇叭形背篼.背系.刷把.筲箕.提篮等,供我生产生活使用。下脚黄蔑也不浪费,我用此学会了划软篾。
我曾经看见公社医院用一种竹编器装药材的猴儿兜。后来,在一社员家,我也看到了。我喜出望外地拿过来仔细观察.分析,将它的结构了了然于心,于是,我也用软篾编了一个猴儿兜,装我从山上采集的一些野生中药材。
农村有一种夹背是用软篾编的内层,外层是背篼,里面可以装灰面。我就试着用软篾编了一个小夹背,虽然很小,只能装十余斤东西。但我成功了
接着,我又编了一个筛子,孔洞大小不均匀,但勉强可以使用。今后再编时,只要在调整孔洞时,再细心一些,就能编出粗.细不同功用的竹筛了。
这是生活必用之工具。
一次在山上守窝棚。我利用岩洞宽的特点,在此编了一个大簸箕。可用于晒东西和簸粮食。
一次生产队在打麦子时,在筛分麦子时,只有一个碳筛用,速度慢。
我问:“怎么不再拿一个碳筛来?”
一社员回答:“没有了!”
我说:“编一个不就成了么?”
回答说:“编筛子不比编其它用具。如簸箕之类。尤其是收口难收。”
我记住了此话。当他们没有用筛子时,我把筛子拿过来仔细看如何收口。先找到篾条头,并动手拆开了几根。原来,比笆篓多了一次交叉,收口在内,成大圆口形,手好把握。笆篓是喇叭形。
,利用空闲时间,我就编了一个碳筛。从此,生产队就多了一个碳筛使用。
编席子难收口,我也能编出一个枕席,只是收角时,难看一点。我知道,那是我处理篾条不规则,宽榨不等造成不能按正方形位置到位。篾条处理好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四角就都收的很好。
用竹子编生产生活用具。但凡农村有的,我都能琢磨出来。象竹扇.竹斗笠.竹挂兜等,只要用心,都难不倒我。只是左手因长年划篾条,旧伤未好,新伤又起。
有的农民用布条包手就好多了。我懒得去做。
当然,有有手套更好。

作者简介:
郑圣林,生于1949年,退休工程师。1965年初中毕业,当年下乡到四川通江县林场,十年知青生涯。1975年到四川煤田地质队工作,企业电大毕业,通过刻苦学习钻研,发明两项国家专利。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通辽之冬
    下一篇: 冰墩墩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