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李昭的一面之缘
来源: 凡夫夕拾 作者:费凡平 时间:2021-12-22 点击:
冬至,意味着年关将至,一年的美好和经历都将尘埃落定。
清晨起来,推窗望远,天际灰蒙,许久才露出一抹阳光,无意间泛起绵长的思念……
突然想起,昨天正是一位老人的百年诞辰,她就是胡耀邦夫人李昭。
今天清晨,我看到江西共青城的知青后代陈永华在朋友圈推文怀念李昭这位老前辈:“今天是冬至,怀念……活在人心便永生!”
我们谁都知道,李昭是胡耀邦的爱人。这位低调平易近人的老人至胡耀邦逝世后,一直住在与中南海一墙之隔的四合院里,过着极其平静的晚年生活。
平静地安度晚年,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所以,李昭也谢绝大小媒体的所有采访。1998年10月的一天,李昭竟然破例,让我走进了这座久已仰慕的小院。
我也算有幸拜访了李昭,就此有了这难忘的一面之缘。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可我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一、李昭翻阅《共青城之恋》时,双手分明在微微地颤抖。
那年十月金秋,我在北京采访,最想拜访并敬重的老人,那就是胡耀邦夫人——李昭。
的确,我与李昭并没半点交往。那么,她能接受一个晚辈的登门拜访吗?
虽然,江西共青城第一代垦荒的上海老知青于维忠事先已经与李昭通过气。但我心里还是在打鼓,很不踏实。
我几次打去电话,均无法联系上。正在失望之中,已是深夜11点我下榻的房间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没想到竟然是李昭打来的电话。她说,白天已打过电话给我,只是我不在房里罢了。她说,你远道而来,总得见见面,就约定明天下午四点到她家中。
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是否很幸运?!
第二天,我从作家梁晓声家里出来,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南长街会计司胡同李昭家。
这是一条普通的北京胡同,只不过这条胡同紧挨着中南海的红墙,因此也就令人刮目相看,拉我的出租车司机,一听说去南长街拜访长者,忍不住回头要看上我几眼。
四点整不早不晚,我来到这小院,灰色的院墙,红色的院门,院门口停着一辆挂着甲A军照的奥迪轿车,四周很静,胡同没有几个过路人,不知底细,几乎没有人知道红色的大门里,胡耀邦当年曾在此居住过。
院门打开了,年轻的警卫员听说我要拜访李昭,立刻进院通报,不一会儿就出来领我走进小院丛深。
院子很大,打扫得十分干净。
平心而论,这种北京独有的四合院,我还是第一次身临其境,庭院深深通曲径。这里是清一色的平房,走进屋里的走廊内铺着绿色的地毯,墙是奶白色的,拐了两个弯,我来到了一间约30平方米的会客室,我敬仰的胡耀邦夫人李昭正在这里等候我的拜访。
李昭老人远比我想像中来得年轻,虽然她头发已花白,但是精神矍铄。
会客室里的摆设很普通,一排大书橱,几对大沙发,惟独与众不同的是这屋里到处是飘香四溢的各种鲜花和花篮,茶几上雪白的蝴蝶花,很美,这是农历8月15日友人送来的,花虽然有些谢了,但芳香照样袭人,令人遐想。
在挂着耀邦像的墙下一角更是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篮,很显然。这些花篮都是人们送给胡耀邦的。胡耀邦逝世近十年了,可人们仍然没有忘记他,仍在深深地怀念着他。我想,这屋里簇拥着的一个个花篮便是生动的写照。
我禁不住站起身朝耀邦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昭每天在此接待友人和拜访者,她一定感觉耀邦还在家里,就在她身边一样。
可以看出,李昭与耀邦的感情很深,很深……
面对着这位感情深沉的老人,我心有愧疚。因为在匆忙中我竟忘了买束鲜花,敬献老人和耀邦。然而,我却带去了一束心香,这心香还携有共青城的余芳。我递上写着《共青城之恋》的报纸。她连声说谢谢,共青城有今天不容易。我发现,当她翻阅这份报纸时,双手分明在微微地颤抖。
我能理解一个老人的激动和怀念之情,因为,共青这两字已经与胡耀邦的名字融为一体,见报怀人,48年的夫妻恩爱她怎能不触景生情呢?
她坦言相告,这么些年来最高兴的是人们还记得胡耀邦,过年过节总有人来探望她,以示对胡耀邦的敬意和怀念。以致这些年来,家里一年四季送来的鲜花和花篮也不间断。
这些年,大小媒体也来过不少,都要诚意地采访她或约请她写些文章,可是,李昭都一一谢绝推掉。
李昭说,这次我是破例的,虽说不愿约请写文章,但允许我登门拜访,原因还是共青城,是因为写了《共青城之恋》,人总是恋旧的,更何况共青城又是耀邦最后的归宿地,所以,她才破这个例了。
这些年,李昭已经习惯于平静,过着普通人生活,可在这金秋十月,我又一次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
二、虽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可她却仍还关心着改革开放。
因为我曾经采写过江西的共青城,心中也一直想着这个问题,胡耀邦的骨灰为何安葬在共青城?面对李昭我真不想提这个伤心的话题,可忍不住贸然插一句:“耀邦总书记的骨灰安葬在江西共青城,是不是如有些新闻媒体上讲的,是耀邦总书记的遗愿?”
“不是,耀邦同志猝然逝世,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他自己也万万没料到会走得这么快,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
原来,耀邦总书记逝世不久,李昭便向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求:耀邦同志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于热切希望的共青城,其理由有三:
一、耀邦的远祖钦公,自明朝由江西乐浯溪迁至浏阳,江西是耀邦的祖籍;
二、耀邦从小参加革命,是大家熟知的红小鬼,他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战斗过多年,江西是他革命的发祥地;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耀邦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对共青城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里留有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热情爽朗的笑声,他曾两次亲临共青视察,三次为共青题词。他最终要回归大自然的怀抱,那里环境幽雅,没有尘世的喧嚣。
李昭的要求终于得到中共中央的赞同,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胡耀邦总书记的骨灰远离北京,由李昭率子女们陪伴着登机南飞。
乔石同志来到机场,为当年的总书记、大地之子送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副主任杨德中,与耀邦的家属一起扶灵到共青城参加了胡耀邦总书记骨灰安葬仪式。
胡耀邦长眠在共青城已近许多个春秋,李昭想忘也忘不掉。她毕竟与耀邦共同恩爱地生活了48年呀!因此她十分关心共青城的变化,她更关心的是那些当年的老知青。
李昭动情对我说:“共青城这些知青,坚持到今天不容易呀!”
我告诉李昭,上海也有不少当年的知青,现在正面临着下岗和再就业的困境。她马上说:“你也曾经是北大荒知青,应该多写写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知青们,他们走过这段路真不容易呀!为此对下岗的知青要更多一份关爱,因为毕竟这些知青对祖国建设曾作过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位老人似乎对知青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也似乎很了解知青。说到此,李昭不由又一次拿起《共青城之恋》翻阅起来,她似乎要从这里寻找到当年耀邦的身影……
这些年,李昭虽然身住北京四合院,但也十分关心着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浦东开发开放是一个时代的窗口,听说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她深深为之高兴,因为现在她年纪大了,独自出门行动有些不便,不然的话,她还真想去上海浦东看看,登上东方明珠远眺浦东浦西的两岸美景。
三、从共青城到北京的四合院,瞬间穿越中被真情感动。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我,李昭深深地祝福上海这座城市,希望明天变得更美更好……
交谈之中,我才知道,这几年她视力已明显下降,右眼视力已接近看不见的程度,因此每天也极少看报,主要是靠听广播和看电视而知天下事,即使戴上老花镜看报,也只能看看几个标题大字。虽说李昭视力不好,走路行动有些迟缓,不过牙还不错,还不时能嗑嗑瓜子哩!茶几上摆着几盆瓜子,可能就是李昭在休闲时或招待客人时品用的。
她说,前不久还收到陈沂从上海寄给她的一本书《普通一兵》,她还告诉我陈沂近来身体也不太好,真希望他能尽快好起来。
我忍不住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住在这个院子里是否有些寂寞,李昭淡然一笑,她说已经习惯了。那时耀邦在世时,这座院子虽然与中南海仅一墙之隔,可是因为工作忙,耀邦也不常回家,常在中南海办公室忙到深夜,偶尔星期天才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吃上一顿团圆饭。
因此,从那时候起李昭经常一人守着这个家,寂寞已成习惯。现在女儿也出嫁了不住这里,儿子德平住在家里,不过儿子工作忙,所以也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聊聊天。
这些年,好像来家拜访的客人特别多,人们一直很怀念胡耀邦总书记,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刻有他鞠躬尽瘁的足迹。
李昭送我一本近年出的新书《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我怦然心动,气宇不凡的耀邦总书记又浮现在眼前,我恳请李昭在扉页上留几个字。
李昭当即允诺,提笔写下这样一行赠言:凡平同志,用您锐利的笔为劳动人民多贡献。
一个平静的小院,住着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不由产生更深一层的敬意。
两个小时的亲切交谈,使我感到这里再也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眼前的李昭更像是一位可敬可亲的慈母。告辞了,我说我还会来看望她,她笑着点点头,一直把我送到院门口……
从共青城到北京的四合院,我似乎是在穿越,瞬间被历史和现实的真情深深感动着。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忆我与李昭的一面之缘,是情,更是一种缘……
有些人活着,却似死了,有些人去世了,却仍活在人们心里!
昨日是李昭的百年诞辰,今日冬至,我怀念这位可亲的老人,更昭示着我对李昭持有的一份深深敬意!
责任编辑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