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迟到”的纪念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潇 时间:2021-12-19 点击: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抗疫纪实画册。胡伟国与出院的病患告别。第一批进舱的队员。队员出征前留下的“遗书”。均瑞金医院供图

       ■首席记者 王潇

      2021年上海书展未能按期举办,意味着眼前这本新出版的画册失去了一次在读者面前亮相的好机会。

      “它可能不会是一本畅销书。”画册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却淡定地说,“说句老实话,这本画册最主要的读者可能就是那136个人。”

      136个人,指的是上海市第六批(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136名队员。这本名为《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的画册记录的,就是这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全过程。

      这本画册得来不易——自医疗队2020年4月归来,画册原计划两周完成编写,最后三易其稿,编了整整一年;参与编辑的阵容从原来的20多人不停缩减,最后变成胡伟国自己一个人;无数个深夜,做了30多年外科手术的胡伟国对着电脑上的文字搜肠刮肚,甚至编至一半号啕大哭……

      在胡伟国看来,这本画册的意义不能只停留在记录医护抗疫上,而应该成为一本医学人文的教材。抗疫半年后,他回过一次武汉,特意把画册中提到的武汉同济医院保洁工人袁桂珊请上了主席台,感谢她对医疗队的付出。他说:“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医学应该比任何别的学科都更强调人文关怀。”

      给136个人的交代

      在瑞金医院8号楼胡伟国的办公室,几百本大部头堆成一座小山。胡伟国给援鄂医疗队的医疗主管、急诊科主任医师杨之涛发了条微信,让他来办公室一趟。

      他之前没向杨之涛透露邀其前来的用意。直到捧出了这本画册,看到对方的惊讶表情,听到对方翻开第一页爆发出“哇”的感叹,他才算如释重负。

      画册的第一页,是他最花心思的一张照片——2020年2月9日医疗队在虹桥机场出发前拍了一张全景照,有队员也有送行者。他先让人把照片处理成黑白色,再凭着背影和身边所站的人,把队员一个个认出来,还原为彩色。穿大红色冲锋衣的是医生,紫红色的是护士。

      “编写这本画册的初衷就是想给这136个人一个交代。”胡伟国说。

      2020年年初,刚听到“新冠”消息的时候,胡伟国在非洲大草原,前方不远处是长颈鹿,后方有猎豹。那时他刚忙完一年工作,请了个年假,想搭着春节假期一起和家人去感受下非洲的原始森林。

      疫情日日紧逼,他本想坐一架6人小飞机先返回,但医院领导担心他的安危,叮嘱他务必乘坐安全系数更高的大飞机。于是用了6天穿过没有手机信号的原始森林后他终于抵达机场,正月初六回到工作岗位上。

      “看着一批批救援队出发,上海的同事也都夜以继日奋斗在一线,我有一种愧疚感。”他主动申请去武汉。

      2月8日晚,国家卫健委再次下达紧急召集令,要求瑞金医院组建上海市第六批援鄂医疗队。2小时内,500多人报名,最后确定136人,其中医生30名,护士100名,管理人员6名。由胡伟国担任领队兼临时党总支书记。

      到了武汉,愧疚感依然如影随形。

      进入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胡伟国的记忆是,“人生地不熟,病房冰冷,灯光也有点暗,电脑操作系统不熟悉……”此时前方传来命令,要求他们全部接收重症和危重症病人。3小时后必须开启重症病房。

     胡伟国简直不敢相信。防护装备和医疗装备不知何时送到,传染病房的“三区二通道”还没有建立,诊治流程和制度还没有确定,队员还不曾训练穿脱防护服、佩戴护目镜……但命令不容商量。全队立刻行动,争分夺秒布置病房。3小时后,28名重症患者送至。

      谁先进舱?胡伟国没有动员,没有指派,只说“谁更合适谁先进”。辛海光医生说:“我去非洲抗击过埃博拉病毒,我有经验,我先进舱!”罗宁迪医生说:“我年轻,体力好,我先进舱!”钟旭医生说:“我也年轻,我先进舱!”崔洁护士大声说:“我也经历过抗击SARS,我先进舱!”……胡伟国逐个拥抱了首批进舱的勇士。

      在武汉,胡伟国每晚都写日记,在一天繁忙事务之后梳理思绪,却常常在此时愧疚不已:“值夜班最多的不是我,抢救最危险病人的也不是我……”

      胡伟国手机里有许多照片不忍删去。有一张摄于2020年2月9日瑞金医院举行的誓师大会。当时已散会,许多同事来与胡伟国握手。他却不经意瞥到一个纤瘦的女孩在已经空荡荡的主席台上举起了右手,再次诵读起誓言。他赶快拿手机拍了下来。后来他才知道,她叫黄文婕,是队伍中年纪最小的护士之一。他问她,“当时在想什么?”她说:“当时其实在发抖,就想给自己鼓鼓劲。”

      援鄂临近尾声时,胡伟国越发想要做一本纪念册记录下这136位队员的故事。

      捡回来的照片

      2020年4月,医疗队凯旋。在上海北郊的隔离酒店里,胡伟国在微信上发出了制作纪念册的呼吁。

      大家热烈响应。20多位成员自发组成编辑部,邀请队员上传照片,然后分头梳理、筛选。胡伟国还请医院计算机中心学美术的小夏做外援,大家都信心满满,觉得隔离的两周时间里,画册肯定能编完。

      不断上传的照片,让胡伟国得知了更多故事。

      院内感染管理科医生石大可临行时给父母写了封信,留下银行账号密码,还有微信登录密码,并写道:“万一没回来,社交账号也给你们,替我向圈内朋友道个别!”

      1997年出生的孙孟瑾,母亲既担心她又不想打扰她的工作,于是约定每天发个微信红包,如果女儿收下红包,就表示平安。

      医疗组长陈巍因焦虑而彻夜难眠,但是不敢服用安眠药,并不是担心有副作用,而是怕错过重要的电话、错失人命关天的抢救。

      可是很快他又发现,有许多好照片在送给他之前就被筛掉了。有些是大家觉得拍得不好,但胡伟国认为,真实的、一手的记录才是最有分量的。

      还有些照片被认为和医疗不相干、过于细碎。有段时间,因为防护服没有口袋,护士设计了“名牌包”挎着,就有了不同的声音。“好像你们还蛮闲的。病人不照顾,去做这些‘名牌’包包。”

      医疗队抵达后不久就是“情人节”。护士们问胡爸要“肥宅快乐水”(可乐),胡伟国费尽周折才找到,有人觉得“抗疫的关头还喝可乐,不妥”;护士陈琳拍了个短视频叫《我的情人叫“武汉”》。因为一位护士的母亲特别担心女儿的安危,每日以泪洗面。陈琳想不如就拍下来给她看看。结果视频发出后,有人就给她发了私信,提醒她“过情人节不合适”。

      胡伟国告诉护士们,不必理会这些看法。

      “穿防护服很闷。50几个病人,舱里最多时也只有8个护士,又要做医疗,又要做生活护理,高强度工作几个小时出来以后,身上全湿掉,这个时候什么想法也没有,就想喝一口冰的!而且,照顾病人时,总是绷着一张脸也不好,轻松的环境既能帮助自己解压,也能纾缓患者的情绪。”护士陈琳说。

      “医护也是普通人。为什么只能宣传苦的一面,而不能展示乐的一面呢?苦中作乐才是真实的生活啊。”胡伟国决定把这些照片都捡回来,不用太可惜了。

      同时,胡伟国开始意识到,这本画册不同于市面上那些以救护为主的抗疫纪实。“当我挑选、审视那些照片时,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一则则可歌可泣的故事,立刻会清晰地呈现在我脑海中,看着看着,就会哽咽、哭泣,情不能已。”他觉得,这样的内容不应该只给这136个人看,应该出版,一来可以保存那段历史,二来可使后继者有感而奋起。

      支撑医护的巨石

      得知胡伟国想将画册出版,反对的声音纷至沓来。“做本册子纪念一下就可以了,何苦这么折腾出版?”

      战线越拉越长,编辑部成员在开会时请假的也越来越多。有好几次,陈琳说去开会,都会有同事惊异地问道:“你们还在弄?!”陈琳说:“对,还没放弃呢。”

      一度胡伟国也灰心丧气了。一本“自娱自乐”的纪念册与正式出版的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胡伟国夜夜绞尽脑汁,编辑文字。他反复问自己,“到底为何而做?又要如何与别人做得不同?”

      再看护士陈琳在武汉拍的短视频《谢谢你,可爱的武汉人》,他得到了启发。

      在援鄂1个月的时候,陈琳记录了四位陪伴医疗队的武汉人:保洁工人袁桂珊,负责舱外保洁,1个月没进家门,总是说“放着我来,你们辛苦了”;公交司机喻秋杰每天负责接送医护往返住地和医院,单程19公里,最后一班回家往往已是凌晨,5时又要起床接医护上班;驻地酒店的餐饮总监肖翰努力把武汉菜烧出上海味,每天医护在病房给患者端饭端菜,肖翰则守在驻地把一盒盒饭递给医护;在污染区做志愿者、总是哼着小调干活的蔡国华是当地一家耐克专卖店的老板,1个月没着家,他告诉家人是在口罩厂上班。他说:“这种时期,怎么办呢,我们本地人不上,难道全部都让你们外地人来上吗?我们自己也得出点力嘛。”

      “我很感动的是,那个时候其实我们有点得意,全社会都在夸我们是英雄,但这个视频让我们看到了支撑着我们的那块巨石。”胡伟国坚定了要把画册做成医学人文教材的决心,“原来我的角度可能是放在记录抗疫,但后来,视角开始转向医护背后的人。”

      照片好找,故事难得,胡伟国反复在护士们的日记里、朋友圈里寻找线索,再三追问,才挖掘出那些极为真实的感受。

      医护也会恐惧,也会迷茫。陈琳记得,按国家卫健委要求,每位队员出发时需背负7天的防护物品和医疗设备,但刚下飞机,同事想上厕所,却不敢把物资放到机场的任何地方;前两天里,许多人都戴着口罩睡觉。

      医护也会抱怨,也需要情感的出口。护士朱晓宁曾在日记里抱怨一位患者老张。老张是一位白血病合并新冠肺炎的危重病人。护士们说他总爱“捣乱”,一会儿嫌哪里不干净,一会儿抱怨饭菜不好吃。但老张最终病重离开人世时,朱晓宁却忍不住哭出声来。

      最近胡伟国被某舞台剧邀请前去“把关”。一位扮演医疗队领队的演员来找他长谈一下午,问他独处时什么状态,胡伟国说,“我每天都在长叹!”

      “医疗的本质是什么?是人文关怀。我们既要看到病人背后的人,也要让大家看到医护背后真实的人。”胡伟国说。

      始终难忘的病人

      今年4月,画册定稿之后,胡伟国去请瑞金医院血液科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作序。王振义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得知胡伟国来意,欣然应允。

      两人长谈3小时后,诞生了序言的主要内容。王振义提起一个他查房时的故事。一次查房问学生某种病名,一旁的老师提醒他,这种病并不在教学大纲里。“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患者生病,不是按照教学大纲来生的。”王振义说。这要求医者必须以病人为中心,满怀广博的仁慈之心,竭尽所能解除病人痛苦、呵护患者生命。

      胡伟国说,这30年,他常常在反思他的医生生涯。

      胡伟国是全国最早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6位医生之一。当初业界反对腹腔镜手术,认为腹腔镜手术不如普通开腹手术做得干净,于是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为了显示手术的优势,总是过度清扫没有必要的淋巴结。胡伟国就曾在全国会议上演示过一台腹腔镜胃癌手术。当时他不仅清扫了标准的第二站淋巴结,还追加清扫了门静脉后方的淋巴结。手术的录像至今都还保存着。

      但20多年过去,胡伟国如今再看,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自豪感,反而心怀内疚和自责。“病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时我在腹腔镜下清扫门静脉后方,胃癌不常转移的区域淋巴结,我以精湛的技术获得赞誉,而病人却经历了不必要的风险。我们不能怀着炫技的目的去示范外科手术。”他对学生说。

      “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医生和患者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互相安慰的。”胡伟国又聊起一位令他始终难忘的病人。

      那是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名叫燕子(化名),她42岁患了胃癌。胡伟国给她做腹腔镜手术。胡伟国将病灶切除后,嘱咐她做进一步的化疗。但她不同意,说“这个刀开好,我就听天由命,活到哪里是哪里”。她还说:“我是你的作品,你肯定很希望我活下去。每年12月份,如果收到我从温州给你寄来的柚子,说明我还活着,收不到了就说明我死了。”

      燕子出院后,胡伟国连续5年收到她寄来的柚子,每一次收到,他都给她发短信感谢。第五年时,燕子的姐姐给胡伟国发来了短信,她说“燕子已经去世三年了,临走之前关照我一定不要忘记给胡医生寄柚子,否则他一定会很失望的。”

      如今每年12月胡伟国都会给燕子的姐姐发一条短信,告诉她:“燕子始终在我心中。”

      画册出版时,距离援鄂已经过去一年多。有人感慨画册出版时没能赶上好的节点,但胡伟国并不在意。他觉得,画册真实记录了这段历史,它所传递出的人文关怀,定会在未来发挥出感召后来者的力量。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知青之春艺术展感怀
    下一篇:“金牛辞岁去 福虎呈祥来”2022迎春对联比赛正式启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