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省档案局局长徐大章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记者 翁小筑 时间:2021-11-18 点击: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 
  在广东省档案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展览”现场,作为当年成千上万个知青的一员,省档案局局长徐大章向我们讲述了知青的故事…… 
  翁小筑:回头来看上山下乡的热潮,作为亲历者,你是如何看的?
  徐大章:可以说,知青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造就的一个特殊人群,有一些特殊的经历。从运动的初衷来讲,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最乱的时候,国家没有办法解决大量的毕业生包括大学生中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国家那几年几乎停工停产嘛。另一个呢,毛泽东一直认为,学生应该跟工农相结合,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就有希望了,才会国强民富。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接受了这种现实和毛泽东这样的一种思想,大家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行。应该讲不少人是高高兴兴去的,有的还是充满激情下去,当时很多人写了决心书啊,主动要求啊,而且下去以后,大部分人应该说是很能吃苦的,在现在的人看来,应该是不可思议的。
  翁小筑:你们当时下乡也只是一群稚气未消的中学生,一下子从大城市到那里,生活是不是很苦很难适应?
  徐大章:我当时不到17岁,我们去海南是去垦荒,种橡胶树,橡胶用来做汽车和飞机的轮胎,那个时候由于西方封锁中国,国家只能自给。我们在那里吃了三种苦。第一是劳动的艰苦,当时的劳动工具是很落后的,除了斧头、镰刀、锄头、砍刀,没有任何的现代工具,你砍一棵两个人都抱不住的树,可能两天都砍不倒它,因为开始也没有经验。每天劳动10个小时以上。
  第二是生活的苦。生活的苦也是不可思议的,像我那样,去了没多久,与十几个人组成一个新队,到深山老林去。第一间茅草房自己盖的,那个地方人迹罕见啊,在五指山边上,原始森林是遮云蔽日的,钻进去以后,你很难走出来的。好,你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从头开始,从零开始,过的是那种刀耕火种的生活,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那样,在没有什么人烟的地方,垦荒开荒。吃,几乎没什么东西可吃,不过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大米还是有的,早上起来,一碗粥一瓢酱油;中午,一碗饭一瓢酱油;晚上,还是一碗饭一瓢酱油。天天如此,顿顿如此。这样整整熬了大半年,才开始垦荒种出了一些菜。有时,实在没有吃的,就偷偷拿点炸药到河里去炸鱼,但是对生态破坏很严重……
  翁小筑:除了工作上的苦,生活上的苦,那还有第三种苦呢?
  徐大章:第三种苦,就是心灵上的苦。这种苦开始还不怎么感觉,后来发现,这种心灵的苦还是很痛苦的。我们这批人当年应是接受知识的时候,但却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整天过着一种刀耕火种的生活。所以当时来讲,特别是有机会回到广州探亲的时候,发现城里的人对下乡的人的那种鄙视,在城里哪怕是扫大街的,他也会觉得比你高贵很多,觉得你们那帮知青下乡去了,等于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当你要从广州回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心里的落差是说不清,那种苦也是说不清的。所以有些人在从广州回农村的时候,忍不住大喊一声:“这么大的一个广州,为什么就容纳不了我?”
  翁小筑:你有这种亲身体验,所以搞了这个知青的展览,就是很自然的了。
  徐大章:我们搞这个展览,不是孤立地搞知青展,而是跟改革开放30年联系在一起。既是一种时间的巧合,也是一种重新的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国家改变了知青的政策,知青们绝大多数都回城了。
  但要重新开始,这批人回城之后发现,你会刀耕火种,你懂种橡胶有什么用,回到城里来都没用了,一切重新开始,从零开始。
  这批人下乡的时候,受过艰苦的磨练,有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那里。他那种摆脱困境的动力,比没下过乡的人大很多,所以这批人刚回城时还不行,但很快他们又超过了城里的人。因为城里的人大部分是按部就班的,过着安逸的生活。这批人如果不付出更多努力的话,他没有办法摆脱困境,所以很多人刻苦去读书,你看好多77届、78届参加高考的是知青,当然有些没考上,但是后来也通过函授啊、夜大啊取得了学历。你看我们展览第三部份有个“群星闪烁”,就是这批知青中的“精英”,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伟业中又立了新功。
  翁小筑:据说这个展览吸引了很多来自各地的老知青前来观看,这个展览有什么特色?
  徐大章:我们办这个展览,反映的是当年知青的工作、学习、生活和追求,包括他们的贡献,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这群人的自强不息,一路前行,主要是讲一种知青精神。所以,这个展览分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扬帆起航”,第二部分“难忘岁月”,第三部分“一代风流”,第四部分“青春不老”。它一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格调。我们不去评价这段历史,但要反映这种知青精神还在。同时,也可以说,这个展览满足了知青这批人的需要,他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安慰。这个展览我们一年多前就开始筹备了,去各地收集一些知青们的收藏品,比如用过的物品、奖状证书、流动红旗、砍刀等,还请农垦局的老同志帮忙在展厅内盖茅草房,从湛江拉来牛车等,还原那时候的一些场景,大家看后觉得特别的亲切。
  我们想借助这段历史向人们说明,当年知青身上闪耀的使命之光、奉献之光、奋斗之光,以及延续至今并由此产生的凝聚力和驱动力,都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注:①文章来源:海南农垦新中农场知青文集《风门岭上新中情》。②这篇文章刊登于2009年1月17日《羊城晚报》,文集转载时略有改动。
   

被访者简介
  徐大章,广州老知青,1968年上山下乡到海南农垦新中农场加朝六队,1970年12月在农场应征入伍,1976年3月退伍回穗。先后任广东省委办公厅处长,广东省档案局局长、广东档案馆馆长、党组书记等职。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赤脚医生:村医特殊的时代身份
    下一篇: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是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和博导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