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才有了今天《千顷澄碧的时代》
来源:电影频道 作者:电影频道 时间:2021-10-10 点击: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中国电影人也投身其中,以涓滴之力悉心将文艺之花浇灌得枝繁叶茂,用光影讴歌伟大时代。
由电影频道领衔出品的全面小康题材重点影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就是电影人聚焦脱贫攻坚,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之一。今晚20:15,这部电影将首次在电影频道播出!
2014年,年轻的证监会青年分析师芦靖生,被派到兰考扶贫,不想却和副书记范中州成了一对“冤家”。
这个一心想在学术中寻找中国农村出路的热血青年,在与范书记的“交锋”中,对兰考这块诞生焦裕禄精神的红色高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基层干部对土地、对百姓的深厚情感。
芦靖生放弃了去美国访学的机会,自告奋勇前往县里最贫困的村庄担任第一书记。
满腔理想主义的他,经历了被质疑、被辱骂诬陷,一度成为“学术网红”,还被卷入一场“扶贫干部打人”的网络事件。
心生退意的他,在范中州的鞭策和指点下,找回韧劲,重回战场。
这位白面书生在经历走村串户、浑身泥泞地进行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脱贫工作后,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农民实践家,最终绘就出今日兰考蓬勃发展的瑰丽画卷!
传承的力量
“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有我的一份力量!”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出现在《千顷澄碧的时代》海报上。千顷澄碧,诗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的四个字,出自习近平总书记于1990年写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最后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抗争,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千顷澄碧的希望。
3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感怀焦裕禄精神,用《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的追思和赞美之情。
2021年,《千顷澄碧的时代》以永不褪色的“焦裕禄精神”为题旨,以“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兰考为样本,用光影向观众生动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鲜活答卷。
从上述时间线可解读出传承的力量,这也正是《千顷澄碧的时代》中着力渲染的一点。
第一幕便以“焦桐”开篇,“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焦桐”这一树名把兰考和焦裕禄紧紧相连,通过这一符号引出历久弥新的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影片中描绘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皆以焦裕禄精神为指引,用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诠释爱民为民的责任。
影片中,在这场兰考脱贫攻坚“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近30个,着重刻画的有15个,脱胎于真实事迹的人物,用接地气的实战经验书写全面小康的壮美画卷、解读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拍摄过《毛丰美》《黄玫瑰》等主流电影的宁敬武导演认为中国电影除了商业形态的热血动作片,更应该出现一种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热血时政片,而《千顷澄碧的时代》正是这样一部激动人心的、给人以信念、给人以梦想播种的励志作品。
《千顷澄碧的时代》用全景式记录方式展现兰考人民脱贫攻坚群像。
兰考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这片焦裕禄书记曾奋战并长眠的土地是出了名的“精神高地”,却也因自然环境等原因成为长久以来的“经济洼地”。
2014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也让黄河边这片饮尽凄苦与落寞的大地迸发新的生机,而播撒下的希望种子则是靠一线基层干部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和不易换来的。
影片向观众生动讲述在脱贫攻坚这条困难重重的路上会遭遇多少坎坷——驻村书记芦靖生因“打人视频”在网上发酵影响恶劣几近轻生;乡书记上小学的儿子在信上写道“你们要韩书记,我不抢,但请把妈妈还给我”;县委副书记自掏腰包12万为村支部还钱,妻子与其离婚,跟上大学的儿子形同陌路……
尽管遭遇种种困难,但希望的种子总会发芽,脱贫攻坚道路上不乏迎难而上的后来者,片中有一句让人心生力量又印象深刻的台词“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个人的力量纵然有限,脱贫攻坚一线有无数好干部在相互扶持,砥砺前行,团结就是力量。就算前路漫漫,只要坚信事在人为,因地制宜,靠知识、技术、科学脱贫,当下的努力,终会让大家自豪地说出“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有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