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学生”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赵畅 时间:2021-09-12 点击:
摄影/日升
赵畅
97岁的血液病专家王振义院士,至今坚持每周一场“开卷考试”——瑞金医院血液科每周都会拿出一个真实疑难病例做课题,由年轻医生和学生提出问题,王振义做考生,提前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每周四到科室来给予回答。教师节这天,上海媒体报道的这位“97岁的学生”让人心生感动。
王院士有言:“我是先做学生,再做老师。”这让人想到“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个好教师,必然是一个富于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是一种精神之力,是从骨子里焕发出来的向上之力——教一辈子、学一辈子,就是这样的精神之力。
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必须加强学习,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否则,自己没有“一桶水”,不能做到“长流水”,怎么让学生分得“一杯水”?教师最大的“为事”,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就必须既钻研教学业务、精于教学艺术;更要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精通育人之道。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一个好教师必然也是一个好人,无论人前人后、校内校外,必须自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成为学生做人榜样。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这一方面说明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这个岗位有着很高的学识门槛、道德规范和知行要求。对教师来说,为学、为事、为人从来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一致的要求。否则,缺失其一抑或相互之间差距巨大,“跛脚”教育教学的结果必然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总书记强调“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既是对做一个好教师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好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在学生面前真正赢得“话语权”。
不能不看到,社会上也存在物欲横流、趋炎附世、钩心斗角、招摇撞骗等现象和问题。教育自然不是处在真空地带,上述现象和问题不可能不反映到学校,投射到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明辨是非、针砭时弊、抚慰苦痛、褒扬美好,这不仅是社会的担当,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学生的楷模,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占领教育的制高点——自觉做到旗帜鲜明、率先垂范,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真善美、拒绝假恶丑,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人格魅力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其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亦总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愈足愈强,则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愈大愈好。
人格魅力、人格力量,看似“无形”,但只要细细涵泳,它也是“有形”的——它总是附着于一事一物、一时一地而渐渐体现出来的。一个立志于做教师,立志于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人,就必定会锤炼自己高尚的人格,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有教无类、尊重学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立说立行、知行合一是求。只有人格锤炼到位了,学识魅力亦才能水到渠成。如果缺失了人格魅力,只会做“经师”,又怎么能有真正的学识魅力、怎么能做“人师”呢?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