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有营养
来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专辑 作者:张韧 时间:2021-08-05 点击:
张韧
张韧(前)在田间劳作
我1943年出生在上海,1962年高中毕业于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取大学后自愿到安徽当农民,在皖31年,其中8年种地,后来历经省内十来个工作岗位。50岁回沪定居,说我是安徽上海人,没错,说我是上海安徽人,也对。
怎么会到安徽的?这不能不提到我生命中两谱重要的底色。
最基础的一谱,是青少年时期受到的良好教育。
最关键的一谱,是务农的宝贵经历。
启 蒙
我父母都是中共上海地下工作者,他们为了工作不顾生死,颠沛流离、吃苦耐劳和忠诚不移、严守机密,给了我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解放了,上学了,学校要我们做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现在看来,这正是当下不少小公民缺少的品行。小学里,我的几位老师季佩玉、严秉冬、王惠炎都是解放初参加工作的年轻师范生,徐汇区一中心的校长韩慧如是个老革命,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用“全面发展”的模子来塑造我们这些“作品”。老师真有本事,让我们上课听得津津有味,下了课跟着他们“疯”,踢球、打乒乓、画图、捏泥人、溜冰、划船、演戏、爬猴子架……样样来!那时候的小学生真快乐,玩着唱着,成绩也很好。更感激不尽的,是老师为我们打开了读书的世界,我迷了进去。从此,翻开一本喜爱的书,就是独自享受的好时光。古丽雅火一般的热情和喜欢挑战新高度的性格;卓娅的自律和无畏;保尔和牛虻面对沉重打击和艰难困苦,仍然是“钢铁”和“快乐的大牛蝇”;《红岩》里的战士明知道胜利就在眼前,毅然为理想和原则在黎明前献身;苏联和中国的共青团员分别在西伯利亚荒原和鄱阳湖荒滩,艰苦卓绝,白手建起“共青城”;西方还有一些公益自愿者,选择了个人到未开发的海边当医生、到偏远乡村当教师、到莽莽森林去研究动物生态。所有这些,对于我的性格和精神追求都有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在我的成长期不知不觉地熏陶着、养成着人文情怀和秉性,这个一言难尽,现在老了,这种影响还在延续,所以,虽然我很喜欢外国文艺,也很认可国外很多好的东西,但骨子里是中国人。
1959年进高中后,班主任蒋国华老师又把学生引进哲学大门。指导我们在课外阅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一些理论著作,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许多文章,课外组织我们谈天说地,议论人生。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饿肚子,又遭苏联反目、美国高压,我们热血青年体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当时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会主席,出席了上海市学代会,大会的主题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一时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爱祖国的情感上多了理性思考,明确了人生座标:做一个于国家有用、于人民有益的人,就有我的价值。只有诚心与工农相结合,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才能有实际本领,实现志向。这就是我的初心,至今未改。
说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会跑到安徽当农民了。
解放了,上学了,学校要我们做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现在看来,这正是当下不少小公民缺少的品行。小学里,我的几位老师季佩玉、严秉冬、王惠炎都是解放初参加工作的年轻师范生,徐汇区一中心的校长韩慧如是个老革命,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用“全面发展”的模子来塑造我们这些“作品”。老师真有本事,让我们上课听得津津有味,下了课跟着他们“疯”,踢球、打乒乓、画图、捏泥人、溜冰、划船、演戏、爬猴子架……样样来!那时候的小学生真快乐,玩着唱着,成绩也很好。更感激不尽的,是老师为我们打开了读书的世界,我迷了进去。从此,翻开一本喜爱的书,就是独自享受的好时光。古丽雅火一般的热情和喜欢挑战新高度的性格;卓娅的自律和无畏;保尔和牛虻面对沉重打击和艰难困苦,仍然是“钢铁”和“快乐的大牛蝇”;《红岩》里的战士明知道胜利就在眼前,毅然为理想和原则在黎明前献身;苏联和中国的共青团员分别在西伯利亚荒原和鄱阳湖荒滩,艰苦卓绝,白手建起“共青城”;西方还有一些公益自愿者,选择了个人到未开发的海边当医生、到偏远乡村当教师、到莽莽森林去研究动物生态。所有这些,对于我的性格和精神追求都有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在我的成长期不知不觉地熏陶着、养成着人文情怀和秉性,这个一言难尽,现在老了,这种影响还在延续,所以,虽然我很喜欢外国文艺,也很认可国外很多好的东西,但骨子里是中国人。
1959年进高中后,班主任蒋国华老师又把学生引进哲学大门。指导我们在课外阅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一些理论著作,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许多文章,课外组织我们谈天说地,议论人生。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饿肚子,又遭苏联反目、美国高压,我们热血青年体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当时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会主席,出席了上海市学代会,大会的主题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一时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爱祖国的情感上多了理性思考,明确了人生座标:做一个于国家有用、于人民有益的人,就有我的价值。只有诚心与工农相结合,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才能有实际本领,实现志向。这就是我的初心,至今未改。
说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会跑到安徽当农民了。
到大田里去生根
1962高中毕业我欲报考师范,班主任说:“你有发展文艺的基础,党需要自己培养的艺术人才,考艺术类吧。”于是,我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正在这时,在大中华橡胶厂担任保卫科长的母亲告诉我,国家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她打了报告积极要求到农村去。我是上大学还是下乡?当时徐建春、邢燕子毕业后当农民的事已经传开,但高中毕业生下乡并没有渠道,我决定边参加高考,边随母亲报名下乡。巧的是,当我收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录取通知时,母亲单位所在的徐汇区也来了通知,同意我们家下乡落户。于是区里劝我,既然考上大学就别下乡了,导演系领导叶露茜老师找我谈:我们在全国只取了十二个人,你怎么能放弃呢?我说,我喜欢学导演的,现在国家需要时先下乡干一把,您帮我保留学籍,以后再来!她说:哪有这规矩啊?!当时我决定,先下乡,大学嘛,以后总还可以念,所以再三向徐汇区委表示自愿弃学务农,以后绝不会怪他们。我那时不是所谓“小资狂热”也没有被“动员逼迫”,心里就象当年抗日青年奔赴延安那样,充满报效祖国的激情,很明白此去将有困难艰苦,但愿意经风雨、见世面。那年妹妹初中毕业,弟弟升初二,也要求一起去。下乡前全班同学为我集会送行,蒋国华老师在大家赠我的一面旗上题字:“敢笑七尺男儿定破魑魅痴梦”。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意气风发,与我有同样价值观的很多,后来上了大学的或者留上海的,都勇敢地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遍布西藏、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贵州、宁夏……所以说,为国奉献、坚定乐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性。
1962年9月,我们启程,经过两天两夜,辗转火车、马车、轮渡、卡车,在合肥百里外的柿树岗下车后又走了十里路,到了陌生的安家之地——安徽肥西县山南区袁店公社利和大队塘拐生产队的小局子庄,现在叫柿树乡利和村啦。
先养活自己
要在农村落脚生根,先得养活自己。我母亲是1944年参加革命的干部,她要求下乡,按当时的政策,就要办退职,只领到一次性的退职金,我们三个知青和母亲是“插”在下放居民的行列里下乡,国家供应半年粮食后,就完全靠自己了。1963年国务院有新政策,1945年前参加革命的干部自愿下乡的可保留关系,以后国家经济好转或本人丧失劳动能力可以收回。而我母亲1962年退职时没这个政策,只有背水一战。
落户第一件事是分到一亩责任田,傻眼了!啥也不会。多亏庄上的唐昭华、廖继文几个乡亲帮着犁地做墒,好心指点,终于不误农时种下了麦子。我下了狠心,赤脚挽袖啥都干,大清早勾起粪筐跟在猪后面拾粪,几个小孩起哄:上海大眼镜子捞屎啰!我不怕笑,“猪多肥多粮多”嘛。当年冬天,肥西按上级要求改正责任田恢复集体生产,实行记工制,一个劳动日是十分,我的基本分低,干一天记三分半。在我们生产队,即使好年成,全年得做上八九百分才能分配到够一个人生活的粮草。照这么算,除了农闲和下雨下雪,天天出满勤也可能不够吃,不行,我不能就值三分半!瞄准了庄上的能干女子吴基英、廖圣芝,学!拼!她们看我无所谓脏累,也就乐意教我。女子不干的活,我也干,早春挑河泥,我愿意下到刺骨寒的水田里倒河泥;队里的大粪窖出粪,愿意站到窖底去清粪缸,一来,这都能加两个工分,二来,就是表明,我能行!被水田的蚂蝗吸血;被陌生的狗咬腿;睡熟了被蜈蚣夹嘴唇肿了半个脸……这些味道都尝过啦。就是吃上一口饭也不容易,要经过扬瘪稻、舂稻籽、筛大糠、舂米、筛面糠,揹稻草、挑井水、烧大灶,才能端上熟饭。苦不苦?说起来,今天的年青人也许不相信:我的皮骨苦,心不苦,特别快乐,特别昂扬!当时的日记上记着用大锹挖泥做田埂的心境:这一锹,给老修的!这一锹,给美帝的!这一锹,给你们反华大合唱的……意外的是,四十年后,我在上海新民晚报社工作,才得知《新民晚报》的老社长赵超构先生在1965年看到了这个知青的日记并以此写了篇评论,赞同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在一起、把普通劳动和爱国爱社会主义联在一起的情怀。可见,在国家有难之际,“匹夫有责”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我等小知青的共同语言。
四季轮回,学会了基本农活,我的工分见涨,两年后,拿到了生产队女劳力的最高工分,干一天,八分半,成了“三大女主力”之一。送妹妹、弟弟上学参军以后,我一年挣上一千七八百分,够我和母亲两个人的粮草,母亲也有出产,种菜养鸡,烧煮积肥。
能养活自己,在队里就算上个人,在乡亲们眼里,就不是外人。他们看中我的公正和不怕得罪人的傻气,要我当记工员,派我看过大瓜田、守过麦场。队长还让我领着姑娘们下田上地。能自食其力,就有底气,有豪气。
困惑
对于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为难,因为早有思想准备,所以适应也快,可是,对于当时面临的乡村社会环境,却完全出乎预想。先是周围有议论:“为什么被下放了,犯错误了吧?”还有的基层干部和农民有怀疑:她家的家具(上海带来的)比地主老财都好,是什么来历?这些误解在我们和老乡熟悉后逐步消散了。包产到户后,自己都能做主了,老乡起早摸黑到责任田里精耕细作,盼望更好的收成,忽然听说,又要改掉责任田了,都惶惶不安。出于对当地的了解和责任心,我和母亲以“共产党员张惠英、共青团员张韧”的实名写了一封信,反映农民的迫切意愿,要求多种几年责任田。送到哪里?我家那时订到报纸了,就按新闻信息寄给“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没想不久,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强调阶级斗争,批判单干风,要坚持集体生产。我一边自责,觉悟这么差,想法离中央太远,另一边又担心,农民对共产党又有意见了吧?至于那封信,怕要受处分了吧?还好,没人追究。那时候农民虽然不舍得责任田,但随着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全国的日子好过了,农村也稳定了。现实教育我走出困惑,生平第一次懂了,共产党伟大,不等于不犯错误。农民受到伤害,就有意见,甚至骂娘。应该实事求是承认有错误,但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地说,正是党自己改正了错误,这就是党的伟大生命力!党为什么能改正错误?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完全为人民。只要真心为农民着想,再曲折再艰苦,农民还是跟共产党走的。
1979年,我在当涂任县委副书记时,又经历了“搞不搞包产到户”的大争论,这时候就不困惑了,知道县委只要顺应民心,终究会解决问题。这以后,农村生产力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迸发。经过这几十年来国家经济大发展,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又有新的复杂问题急需解决,“农”始终是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
知识的声音
我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自愿下乡务农的,包括“老三届”中相当一批人,都是想锻炼自己,也想为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发挥作用,我们毕竟有些知识文化。农村,文化饥渴。上海人来了,很稀奇,成年人要听上海的情况,小家伙要听故事。下田薅草,每人薅四五行,唐世元和几个少年总抢着挨在我旁边干活:“我帮你带做两行,你讲故事!”吃过晚饭,几个人就跑到我家:讲呀,多讲几个!直讲到口干舌燥。不久,本大队团支书初中毕业生廖德庆和廖继应、解正文等一批回乡知青先后都来作自我介绍。我这儿吸引他们的,有隔几天一送的报纸,有从上海带来的两大书橱各种各样的书,有青年人自由驰骋的谈论,大家都想打破封闭,了解外面的世界,都愿意一起做点事。1963年夏,我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当然是不脱产的啰。秋后,我们这群年轻人自己动手制作当地喜闻乐见的“花船”,自编自唱,吹吹打打到各庄去“闹花船”,乡亲们太高兴啦,早早等着“接船”,此起彼伏与“花船心”“老艄公”对唱,还兴奋地跟着我们跑了一村又一村。这以后,我们年年都是这一带农闲时节文化娱乐的主力军。
我是很想科学种田的,但不敢盲动,环境教育我:农民眼见为实。我先在家里的自留地试验新法种棉,收成果然好,不用费劲自然推开了。从报上知道有了“农垦58”这个高产新品种,我先到三十里外的舒城县农场挑回两箩稻种,再约了本庄青年农民刘志树等,向生产队长要了块边缘田试种,因为有怀疑、有压力,我们就保证不占队里的工时,不用队里的肥料,收了都归队里。1964年春,从泡种到收割我们几个兢兢业业,一刻不敢大意,而且全部用收工后的时间和自家的肥料。生产队的骨干唐昭华几个也希望我们成功,经常主动指点。秋天,这块平时亩产300斤的水田收了600斤稻,“农垦58”走红啦!
这一年,我还通过省知青办帮助,从省农机厂“引进”一台脚踩脱粒机,那时候袁店不通车不通电,我们庄上两个人抬了十里路把它请来了,公社在我们队开了现场会,老乡们亲眼看到,可以不用弯腰曲背往地上掼稻把子就能脱粒啦,真轻松!40多年后的今天我旧地重返,亲眼看到,农村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发生巨大变化,一步步迈向现代化,水稻亩产2千斤不稀奇,现在的小青年可能想象不到,上一代农民是怎样从落后和繁重中一点点进步过来的,而我切身感受每一步都来之不易,不能忘了,值得珍惜!
1963年,皖西日报记者刘家松(后任总编)听到口传后,找到我家采访,写了报道。接着,《安徽文学》的苏中、刘天明老师也来住了几天,发表了报告文学《南来的燕子》。以后《安徽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上海《解放日报》《青年报》……都来了,我有些惶恐,怕把我“拔”离乡亲。我也明白,能不能生根,在于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同时,这些记者的到来,给我和青年伙伴们带来大量信息和鼓舞,我和他们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尤其苏中和马鹤青、马福龙几位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
1964年6月,我第一次到北京,出席了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与大会代表合影后,接见了约30个青年,来自安徽的仅我一个,所以我抓住机会向毛泽东说上了一句话:“毛主席!安徽青年向您问好!”那天,大家围着主席,我蹲在他面前,身后站着云南青年英雄徐学惠,她为了保护乡里信用社的钱箱,被歹徒砍掉双手。代表中有许许多多青年英模,可敬可叹,比起他们,比起支撑着国家的工农民众,我自觉渺小。我在大会上发言的题目就是“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要学更多的知识,为农村为社会做更多的事。回来以后,我报名安徽师范大学函授班,每天干活再累,收工后都坚持看课本、做作业。1965年10月我入党了。
1964年底以后,合肥市和淮南市都有高中毕业生组成知青小组来我们公社,我特别高兴。我们和回乡青年一起,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组成青年突击队到潜南干渠水利工地打硬仗、做耕读教师、办新式婚礼、演出节目——自然形成了一个青年团队。这些都是安徽在“文化大革命”前较早志愿下乡的知青插队小组,他们带来了一股又一股新鲜活力。
有风有雨也有晴
1966年初,团省委让我和小鲍等知青到定远县参加农村“四清”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年底,我接到母亲来信说,她在乡里因革命资历最老,虽然只担任不脱产的大队党支委,也被造反派定为老走资派,斗了多次,已伤了一条腿不能走路。我立即要求重回袁店,团省委同意了。回去后,乡亲们帮着把母亲抬了十里路搭上车到合肥,团省委的几位朋友帮着让母亲去上海治疗,我不能陪同,因为公社里的造反派要接着斗我。那时候,批走资派、批先进模范很时髦,我轮不上走资派,就戴上“刘少奇修正主义黑典型”“铁杆老保”帽子。本乡的造反派也就一两个不务正业的在挑头,但全国大势所在,他们一时得势,给我挂上了铁牌,扛上铁杆游乡十里,跟着跑的人稀稀拉拉。我那时怎么想?斗志昂扬!我行得正,站得直,你看我们庄大人小孩一个都没来,我靠劳动吃饭,你能把我怎么样!造反派头头一路喊口号:打倒张韧!我也喊:打倒张韧。这一下跟着的人都笑了,我反而带头喊起口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那个头头也只好跟着喊,呵呵,这游乡算游行了。回到家,我把牌子一摘就挑水煮饭,吃饱了下田干活。乡亲们不吭气,心里明白。白天车水时,力气大的主动和我搭档,让我省点劲;晚上,姑娘媳妇来看看我,送点小菜;住得近的良福、继忠都没少帮忙。一天,我收了工从李大妈家走过,她一把把我拽进门:“你一个人太累,今天就在我这吃饭。”我知道她是打抱不平,心疼我,可他丈夫老孔是粮站正式职工,我不能连累他家。李大妈生气了:“我不怕,你还怕?”非让我吃了几天现成饭,正是乡亲们和许多同志朋友撑劲,我度过了“落难关”。
没几个月,所谓的批斗搞不下去了,非党的头头宣布把我的党籍“挂”起来了事。而乡亲和青年团队的正气却迸发出来,我的屋子里晚上往往挤满人,都说:张韧,我们继续干!我说:“好!现在乡下看戏太难了,我们排一出像样的戏给大家看吧。”一致赞成,说干就干。我把京剧《沙家浜》改成庐剧台词,青年农民廖继玉有天才,给全剧配上庐剧曲调,本人自任导演,挑选宋淑德、唐昭彬、李世武、廖继玉……等几个扮演主要角色,廖继应守在后台提词。至于乐器班子,都抢着报名,而且自带乐器。连那个造反头头的亲弟都找到我:“让我参加吧,我会拉二胡。”我答应了,革命不分前后嘛,我不记仇。当时,党团组织瘫痪,没有红头文件,没有领导指示,我们自然形成团队,无论是不是党团员,是不是我们大队的,都可以参加。好多人收了工就来,为排这个戏出力。人多力量大,办法多。没经费,陈良福、宋自同十几个男青年去粮站扛包,一个粮包一二百斤重呢,挣来的钱全用于买汽灯、纸张、化妆品;没服装,演员自己想办法,“阿庆嫂”小宋自己花钱去买布做衣,军服向部队借;没布景,就地取材,乡亲们搬来自家的方桌长凳。我家的两把藤椅成了胡传魁和刁德一的“专座”;没报酬,没名义,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有时整夜排戏直到天麻麻亮,出了我家门,各自直接下田干活去了,激情燃烧呀,集体英雄主义,有劲!
我们的庐剧“沙家浜”大获成功,因为表演有水平,
又全免费,从1968年秋后到第二年春耕前,演了一场又一场,“剧组”一出动,一大阵戏迷跟着走,临近的公社也来邀请出演,大家演完戏吃上一大锅萝卜青菜和米饭特别开心!这也是今天社会学家们呼唤的“民间社会组织”(NGO)的一次实践吧。
这段曲折经历让我懂得:民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父母,这是千真万确的。
情义无价
现在要说到我的婚姻。任大文是我在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中同班同学,先后的学生会主席,志向一致,联系又多,自然而然亲密了。那时学生谈恋爱近乎犯错误,哪能公开?但1962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台海局势紧张。军队在学校选征新兵,大文毅然投笔从戎,我十分支持并去送他参军,这就公开化了。两个月后,我选择了弃学务农,这对于我和他都是大事,他没有半点含糊,立即给我回信:支持!提醒我要作充分的准备。下乡后,每周都能收到大文一封有三角邮戳的信,这也是我特有的快乐。他知道我夜间组织学习和文艺活动靠煤油灯,就寄来一包包蜡烛,帮我省钱,其实他的家庭负担也很重。
我们母女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斗时,大文正在执行“支左”任务并随师首长前后,我十分担心对他产生不好的政治影响,左思右想,写信给他:既然我已是批斗对象,我们的关系就不要保持了,你好好干下去。他立即回信,坚决不同意。为此,他很不放心,1968年夏末请假到乡下看我,并提出明年就结婚。大文带来了充足的正能量,乡亲和知青伙伴都为我高兴,但我的党籍还挂着。1969年春,大文的部队为他的结婚申请报告派人来肥西山南区外调,袁店公社的老书记廖继坤当时已在区里工作,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调查:“张韧有什么问题!她就是思想好,劳动好,她容易吗?斗她是瞎搞!”他还详细介绍了我几年来的情况,继坤同志在关键时刻仗义执言,为我们结婚扫除障碍。之后,还在“靠边站”的团县委书记杨耀南,到合肥找到了已被结合到省革委会班子的老领导杨效椿,讲述我的情况,杨效椿很快回应:张韧没问题,她是知青,应给予关心支持。长期分管农业的省委领导王光宇也鼓励我“有志气,坚持下来!”肥西县委恢复正常工作后,资历很深的老干部陈硕峰来担任县委书记,他多次了解关心我及其他知青的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解决问题。不久,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恢复了工作,我也恢复了组织生活。
1969年夏,大暴雨接连下了几天,我家的房子倒塌了。那时母亲治腿刚回来,乡亲们帮着搭了一个棚顶,用家具和竹片围住一张床,临时住着。大家出主意,干脆拆下旧料盖新屋吧。于是请了邻近陈小庄会造房子的老乡们,他们冒着酷暑,连天加夜干。你说乡亲们这样尽心尽力急我所急,我能不感动吗?我妈拄着拐为他们烧饭做菜,我跑腿。那时候,铁钉玻璃石灰什么的都要到二十五里外的山南镇买,不通车,靠两条腿。有一天,为了跟得上盖房师傅的需要,我当天跑了两个来回,一百里。就这样,三间半房子加灶屋在九月中旬盖好了,名副其实的新房。我和大文是十月初结婚的,我们结婚时,我是农民,大文是军队干部,大文有情有义;那些在困境中仍为我直言和支持我的干部有情有义;许多在我困难时出手鼎力相助的乡亲们有情有义!这些都不是能用金钱、物质换取的,我今生今世难忘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的故事有点老,说说故事,是因为强烈希望当代年青人熟知过去,直面未来,成为创造中国“两个百年”宏伟事业的中坚力量!
(本文系2016年3月作者应安徽省党史研究室约稿,本刊有删减)
责任编辑:日升
1962年9月,我们启程,经过两天两夜,辗转火车、马车、轮渡、卡车,在合肥百里外的柿树岗下车后又走了十里路,到了陌生的安家之地——安徽肥西县山南区袁店公社利和大队塘拐生产队的小局子庄,现在叫柿树乡利和村啦。
先养活自己
要在农村落脚生根,先得养活自己。我母亲是1944年参加革命的干部,她要求下乡,按当时的政策,就要办退职,只领到一次性的退职金,我们三个知青和母亲是“插”在下放居民的行列里下乡,国家供应半年粮食后,就完全靠自己了。1963年国务院有新政策,1945年前参加革命的干部自愿下乡的可保留关系,以后国家经济好转或本人丧失劳动能力可以收回。而我母亲1962年退职时没这个政策,只有背水一战。
落户第一件事是分到一亩责任田,傻眼了!啥也不会。多亏庄上的唐昭华、廖继文几个乡亲帮着犁地做墒,好心指点,终于不误农时种下了麦子。我下了狠心,赤脚挽袖啥都干,大清早勾起粪筐跟在猪后面拾粪,几个小孩起哄:上海大眼镜子捞屎啰!我不怕笑,“猪多肥多粮多”嘛。当年冬天,肥西按上级要求改正责任田恢复集体生产,实行记工制,一个劳动日是十分,我的基本分低,干一天记三分半。在我们生产队,即使好年成,全年得做上八九百分才能分配到够一个人生活的粮草。照这么算,除了农闲和下雨下雪,天天出满勤也可能不够吃,不行,我不能就值三分半!瞄准了庄上的能干女子吴基英、廖圣芝,学!拼!她们看我无所谓脏累,也就乐意教我。女子不干的活,我也干,早春挑河泥,我愿意下到刺骨寒的水田里倒河泥;队里的大粪窖出粪,愿意站到窖底去清粪缸,一来,这都能加两个工分,二来,就是表明,我能行!被水田的蚂蝗吸血;被陌生的狗咬腿;睡熟了被蜈蚣夹嘴唇肿了半个脸……这些味道都尝过啦。就是吃上一口饭也不容易,要经过扬瘪稻、舂稻籽、筛大糠、舂米、筛面糠,揹稻草、挑井水、烧大灶,才能端上熟饭。苦不苦?说起来,今天的年青人也许不相信:我的皮骨苦,心不苦,特别快乐,特别昂扬!当时的日记上记着用大锹挖泥做田埂的心境:这一锹,给老修的!这一锹,给美帝的!这一锹,给你们反华大合唱的……意外的是,四十年后,我在上海新民晚报社工作,才得知《新民晚报》的老社长赵超构先生在1965年看到了这个知青的日记并以此写了篇评论,赞同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在一起、把普通劳动和爱国爱社会主义联在一起的情怀。可见,在国家有难之际,“匹夫有责”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我等小知青的共同语言。
四季轮回,学会了基本农活,我的工分见涨,两年后,拿到了生产队女劳力的最高工分,干一天,八分半,成了“三大女主力”之一。送妹妹、弟弟上学参军以后,我一年挣上一千七八百分,够我和母亲两个人的粮草,母亲也有出产,种菜养鸡,烧煮积肥。
能养活自己,在队里就算上个人,在乡亲们眼里,就不是外人。他们看中我的公正和不怕得罪人的傻气,要我当记工员,派我看过大瓜田、守过麦场。队长还让我领着姑娘们下田上地。能自食其力,就有底气,有豪气。
困惑
对于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为难,因为早有思想准备,所以适应也快,可是,对于当时面临的乡村社会环境,却完全出乎预想。先是周围有议论:“为什么被下放了,犯错误了吧?”还有的基层干部和农民有怀疑:她家的家具(上海带来的)比地主老财都好,是什么来历?这些误解在我们和老乡熟悉后逐步消散了。包产到户后,自己都能做主了,老乡起早摸黑到责任田里精耕细作,盼望更好的收成,忽然听说,又要改掉责任田了,都惶惶不安。出于对当地的了解和责任心,我和母亲以“共产党员张惠英、共青团员张韧”的实名写了一封信,反映农民的迫切意愿,要求多种几年责任田。送到哪里?我家那时订到报纸了,就按新闻信息寄给“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没想不久,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强调阶级斗争,批判单干风,要坚持集体生产。我一边自责,觉悟这么差,想法离中央太远,另一边又担心,农民对共产党又有意见了吧?至于那封信,怕要受处分了吧?还好,没人追究。那时候农民虽然不舍得责任田,但随着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全国的日子好过了,农村也稳定了。现实教育我走出困惑,生平第一次懂了,共产党伟大,不等于不犯错误。农民受到伤害,就有意见,甚至骂娘。应该实事求是承认有错误,但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地说,正是党自己改正了错误,这就是党的伟大生命力!党为什么能改正错误?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完全为人民。只要真心为农民着想,再曲折再艰苦,农民还是跟共产党走的。
1979年,我在当涂任县委副书记时,又经历了“搞不搞包产到户”的大争论,这时候就不困惑了,知道县委只要顺应民心,终究会解决问题。这以后,农村生产力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迸发。经过这几十年来国家经济大发展,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又有新的复杂问题急需解决,“农”始终是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
知识的声音
我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自愿下乡务农的,包括“老三届”中相当一批人,都是想锻炼自己,也想为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发挥作用,我们毕竟有些知识文化。农村,文化饥渴。上海人来了,很稀奇,成年人要听上海的情况,小家伙要听故事。下田薅草,每人薅四五行,唐世元和几个少年总抢着挨在我旁边干活:“我帮你带做两行,你讲故事!”吃过晚饭,几个人就跑到我家:讲呀,多讲几个!直讲到口干舌燥。不久,本大队团支书初中毕业生廖德庆和廖继应、解正文等一批回乡知青先后都来作自我介绍。我这儿吸引他们的,有隔几天一送的报纸,有从上海带来的两大书橱各种各样的书,有青年人自由驰骋的谈论,大家都想打破封闭,了解外面的世界,都愿意一起做点事。1963年夏,我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当然是不脱产的啰。秋后,我们这群年轻人自己动手制作当地喜闻乐见的“花船”,自编自唱,吹吹打打到各庄去“闹花船”,乡亲们太高兴啦,早早等着“接船”,此起彼伏与“花船心”“老艄公”对唱,还兴奋地跟着我们跑了一村又一村。这以后,我们年年都是这一带农闲时节文化娱乐的主力军。
我是很想科学种田的,但不敢盲动,环境教育我:农民眼见为实。我先在家里的自留地试验新法种棉,收成果然好,不用费劲自然推开了。从报上知道有了“农垦58”这个高产新品种,我先到三十里外的舒城县农场挑回两箩稻种,再约了本庄青年农民刘志树等,向生产队长要了块边缘田试种,因为有怀疑、有压力,我们就保证不占队里的工时,不用队里的肥料,收了都归队里。1964年春,从泡种到收割我们几个兢兢业业,一刻不敢大意,而且全部用收工后的时间和自家的肥料。生产队的骨干唐昭华几个也希望我们成功,经常主动指点。秋天,这块平时亩产300斤的水田收了600斤稻,“农垦58”走红啦!
这一年,我还通过省知青办帮助,从省农机厂“引进”一台脚踩脱粒机,那时候袁店不通车不通电,我们庄上两个人抬了十里路把它请来了,公社在我们队开了现场会,老乡们亲眼看到,可以不用弯腰曲背往地上掼稻把子就能脱粒啦,真轻松!40多年后的今天我旧地重返,亲眼看到,农村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发生巨大变化,一步步迈向现代化,水稻亩产2千斤不稀奇,现在的小青年可能想象不到,上一代农民是怎样从落后和繁重中一点点进步过来的,而我切身感受每一步都来之不易,不能忘了,值得珍惜!
1963年,皖西日报记者刘家松(后任总编)听到口传后,找到我家采访,写了报道。接着,《安徽文学》的苏中、刘天明老师也来住了几天,发表了报告文学《南来的燕子》。以后《安徽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上海《解放日报》《青年报》……都来了,我有些惶恐,怕把我“拔”离乡亲。我也明白,能不能生根,在于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同时,这些记者的到来,给我和青年伙伴们带来大量信息和鼓舞,我和他们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尤其苏中和马鹤青、马福龙几位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
1964年6月,我第一次到北京,出席了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与大会代表合影后,接见了约30个青年,来自安徽的仅我一个,所以我抓住机会向毛泽东说上了一句话:“毛主席!安徽青年向您问好!”那天,大家围着主席,我蹲在他面前,身后站着云南青年英雄徐学惠,她为了保护乡里信用社的钱箱,被歹徒砍掉双手。代表中有许许多多青年英模,可敬可叹,比起他们,比起支撑着国家的工农民众,我自觉渺小。我在大会上发言的题目就是“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要学更多的知识,为农村为社会做更多的事。回来以后,我报名安徽师范大学函授班,每天干活再累,收工后都坚持看课本、做作业。1965年10月我入党了。
1964年底以后,合肥市和淮南市都有高中毕业生组成知青小组来我们公社,我特别高兴。我们和回乡青年一起,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组成青年突击队到潜南干渠水利工地打硬仗、做耕读教师、办新式婚礼、演出节目——自然形成了一个青年团队。这些都是安徽在“文化大革命”前较早志愿下乡的知青插队小组,他们带来了一股又一股新鲜活力。
有风有雨也有晴
1966年初,团省委让我和小鲍等知青到定远县参加农村“四清”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年底,我接到母亲来信说,她在乡里因革命资历最老,虽然只担任不脱产的大队党支委,也被造反派定为老走资派,斗了多次,已伤了一条腿不能走路。我立即要求重回袁店,团省委同意了。回去后,乡亲们帮着把母亲抬了十里路搭上车到合肥,团省委的几位朋友帮着让母亲去上海治疗,我不能陪同,因为公社里的造反派要接着斗我。那时候,批走资派、批先进模范很时髦,我轮不上走资派,就戴上“刘少奇修正主义黑典型”“铁杆老保”帽子。本乡的造反派也就一两个不务正业的在挑头,但全国大势所在,他们一时得势,给我挂上了铁牌,扛上铁杆游乡十里,跟着跑的人稀稀拉拉。我那时怎么想?斗志昂扬!我行得正,站得直,你看我们庄大人小孩一个都没来,我靠劳动吃饭,你能把我怎么样!造反派头头一路喊口号:打倒张韧!我也喊:打倒张韧。这一下跟着的人都笑了,我反而带头喊起口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那个头头也只好跟着喊,呵呵,这游乡算游行了。回到家,我把牌子一摘就挑水煮饭,吃饱了下田干活。乡亲们不吭气,心里明白。白天车水时,力气大的主动和我搭档,让我省点劲;晚上,姑娘媳妇来看看我,送点小菜;住得近的良福、继忠都没少帮忙。一天,我收了工从李大妈家走过,她一把把我拽进门:“你一个人太累,今天就在我这吃饭。”我知道她是打抱不平,心疼我,可他丈夫老孔是粮站正式职工,我不能连累他家。李大妈生气了:“我不怕,你还怕?”非让我吃了几天现成饭,正是乡亲们和许多同志朋友撑劲,我度过了“落难关”。
没几个月,所谓的批斗搞不下去了,非党的头头宣布把我的党籍“挂”起来了事。而乡亲和青年团队的正气却迸发出来,我的屋子里晚上往往挤满人,都说:张韧,我们继续干!我说:“好!现在乡下看戏太难了,我们排一出像样的戏给大家看吧。”一致赞成,说干就干。我把京剧《沙家浜》改成庐剧台词,青年农民廖继玉有天才,给全剧配上庐剧曲调,本人自任导演,挑选宋淑德、唐昭彬、李世武、廖继玉……等几个扮演主要角色,廖继应守在后台提词。至于乐器班子,都抢着报名,而且自带乐器。连那个造反头头的亲弟都找到我:“让我参加吧,我会拉二胡。”我答应了,革命不分前后嘛,我不记仇。当时,党团组织瘫痪,没有红头文件,没有领导指示,我们自然形成团队,无论是不是党团员,是不是我们大队的,都可以参加。好多人收了工就来,为排这个戏出力。人多力量大,办法多。没经费,陈良福、宋自同十几个男青年去粮站扛包,一个粮包一二百斤重呢,挣来的钱全用于买汽灯、纸张、化妆品;没服装,演员自己想办法,“阿庆嫂”小宋自己花钱去买布做衣,军服向部队借;没布景,就地取材,乡亲们搬来自家的方桌长凳。我家的两把藤椅成了胡传魁和刁德一的“专座”;没报酬,没名义,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有时整夜排戏直到天麻麻亮,出了我家门,各自直接下田干活去了,激情燃烧呀,集体英雄主义,有劲!
我们的庐剧“沙家浜”大获成功,因为表演有水平,
又全免费,从1968年秋后到第二年春耕前,演了一场又一场,“剧组”一出动,一大阵戏迷跟着走,临近的公社也来邀请出演,大家演完戏吃上一大锅萝卜青菜和米饭特别开心!这也是今天社会学家们呼唤的“民间社会组织”(NGO)的一次实践吧。
这段曲折经历让我懂得:民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父母,这是千真万确的。
情义无价
现在要说到我的婚姻。任大文是我在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中同班同学,先后的学生会主席,志向一致,联系又多,自然而然亲密了。那时学生谈恋爱近乎犯错误,哪能公开?但1962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台海局势紧张。军队在学校选征新兵,大文毅然投笔从戎,我十分支持并去送他参军,这就公开化了。两个月后,我选择了弃学务农,这对于我和他都是大事,他没有半点含糊,立即给我回信:支持!提醒我要作充分的准备。下乡后,每周都能收到大文一封有三角邮戳的信,这也是我特有的快乐。他知道我夜间组织学习和文艺活动靠煤油灯,就寄来一包包蜡烛,帮我省钱,其实他的家庭负担也很重。
我们母女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斗时,大文正在执行“支左”任务并随师首长前后,我十分担心对他产生不好的政治影响,左思右想,写信给他:既然我已是批斗对象,我们的关系就不要保持了,你好好干下去。他立即回信,坚决不同意。为此,他很不放心,1968年夏末请假到乡下看我,并提出明年就结婚。大文带来了充足的正能量,乡亲和知青伙伴都为我高兴,但我的党籍还挂着。1969年春,大文的部队为他的结婚申请报告派人来肥西山南区外调,袁店公社的老书记廖继坤当时已在区里工作,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调查:“张韧有什么问题!她就是思想好,劳动好,她容易吗?斗她是瞎搞!”他还详细介绍了我几年来的情况,继坤同志在关键时刻仗义执言,为我们结婚扫除障碍。之后,还在“靠边站”的团县委书记杨耀南,到合肥找到了已被结合到省革委会班子的老领导杨效椿,讲述我的情况,杨效椿很快回应:张韧没问题,她是知青,应给予关心支持。长期分管农业的省委领导王光宇也鼓励我“有志气,坚持下来!”肥西县委恢复正常工作后,资历很深的老干部陈硕峰来担任县委书记,他多次了解关心我及其他知青的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解决问题。不久,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恢复了工作,我也恢复了组织生活。
1969年夏,大暴雨接连下了几天,我家的房子倒塌了。那时母亲治腿刚回来,乡亲们帮着搭了一个棚顶,用家具和竹片围住一张床,临时住着。大家出主意,干脆拆下旧料盖新屋吧。于是请了邻近陈小庄会造房子的老乡们,他们冒着酷暑,连天加夜干。你说乡亲们这样尽心尽力急我所急,我能不感动吗?我妈拄着拐为他们烧饭做菜,我跑腿。那时候,铁钉玻璃石灰什么的都要到二十五里外的山南镇买,不通车,靠两条腿。有一天,为了跟得上盖房师傅的需要,我当天跑了两个来回,一百里。就这样,三间半房子加灶屋在九月中旬盖好了,名副其实的新房。我和大文是十月初结婚的,我们结婚时,我是农民,大文是军队干部,大文有情有义;那些在困境中仍为我直言和支持我的干部有情有义;许多在我困难时出手鼎力相助的乡亲们有情有义!这些都不是能用金钱、物质换取的,我今生今世难忘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的故事有点老,说说故事,是因为强烈希望当代年青人熟知过去,直面未来,成为创造中国“两个百年”宏伟事业的中坚力量!
(本文系2016年3月作者应安徽省党史研究室约稿,本刊有删减)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