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频轻文字已造成恶果

来源:啄木鸟的天空 作者:曹林的时政观察 时间:2021-08-04 点击:

 
摘要:平常不注重文字基本功,文字把关能力弱化,关键时候舆情爆雷。各种考核,不管本身是面向谁,都把流量和爆款放在第一位,追逐出圈和10万+,助长了浮夸艳丽、不务正业、急功近利的传播风气。本来简单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事,非要做成视频,配上乱七八糟的图片,叠加所谓的全媒体元素,既给用户增加了阅读障碍,也在舍本逐末中弱化了传播系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写出妖艳花哨的抖机灵文案,却写不出一份文通句顺的规范文章。
近来不少荒唐乱象,都能看到社会在文字使用上的退化。南京的一则官方通告,竟在标题中把“湖南省张家界”写成“湖北省张家界”。后续的道歉公文,又被挑出多处文字问题。某企业祝贺中国羽毛球队在东京奥运取得佳绩的海报,竟然用了“铩羽归来,包揽金银”的祝贺语,只识“羽”字不识“铩”,把常见的成语用反,贺电生生搞成那啥电。还有体育赛场上,电视转播中频频听到的“我草”,无比刺耳。
想到之前袁老去世时,一些明星在纪念时,把“国士无双”写成“国土无双”,把“袁老”打成“衰老”。这些不是偶然个案,也不只是输入失误,而见证着我们的社会在文字使用上的退化。这些年的媒体融合和转型中,整体的转型取向被一些热衷于下沉逐利的平台所裹挟,把短视频捧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轻视文字传播,忽略文字功底,无视文字作为表达和沟通的基本媒介,片面地重视频轻文字,争相用视频下沉去争夺庞大的下沉用户,让社会的文字能力也下沉到谷底新低。
谁人不识张家界?那么重要的官方文件,怎会把“湖南张家界”算到“湖北”头上?还有后续的道歉文件,文字为什么那么粗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当下重视频轻文字造成的恶果,平常不注重文字基本面,文字把关能力弱化,关键时候舆情爆雷。各种考核,不管本身是面向谁,也不管表达的目标是什么,都把流量和爆款放在第一位,追逐出圈和10万+,助长了浮夸艳丽、不务正业、急功近利的传播风气。本来简单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事,非要做成视频,配上乱七八糟的图片,叠加所谓的全媒体元素。既给用户增加了阅读障碍,也在舍本逐末中弱化了传播系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写出妖艳花哨的抖机灵文案,却写不出一份文通句顺的规范文章。
铩羽而归,中学语文学过的成语,如此常用的说法,怎么会把意思用反?一张这样的祝贺海报要发出来,得经过好几个把关人,怎么没一个人发现?误用+疏忽+盲区,背后也是集体对文字的轻视,都把心思用在海报的创意策划、图片呈现、谐音造梗和景观审美上,最重要、最直接表意的文字,反而成了边缘和盲区。这是当下传播的通病,重视图片和视频的审美,把一个传播作品的图像化和视频化当成“有技术含量”,有“创意能力”。仿佛耗时耗力进行了图像视频呈现才叫“全媒体”“融媒体”,仅有文字就太低级了。这种“有图才叫融媒体”的图像视频崇拜,忽略了文字在传播的基本表意功能,当文字被轻视,“反噬”在所难免。
体育赛场上刺耳的“我草”(卧槽),这种粗鄙粗野化的表达也跟重视频轻文字的传播阅读环境有很大关系。我想,常看文字、保持严肃阅读、用文字思考的人,是不会在公开表达中把“我草”放在嘴上的,这种粗野的发泄跟文字调性不合。常常沉浸在短视频中的人,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把“我草”当成日常的正常表达。这句粗口,在短视频中太常见了,“我草无情”甚至成为很多短视频惯用的魔性感叹。短视频本就以粗野的日常为剧场背景,生产出的那些段子,贩卖着日常的粗野和鸡零狗碎,“我草”就这样成为背景音,误导青少年以为这代表着酷和野性。只在乎娱乐搞笑和流量变现,别字连篇,恶俗粗野,他们毫不在意。
让人悲哀的是,重视频轻文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我在年初时写过一篇评论,批评过这种现象:你真喜欢那种又臭又长的全是漫画、截图、表情包式的阅读吗?我是很不喜欢的,明明可以用文字写清楚、说清楚的,为什么非要用又臭又长的漫画和截图。评论也是这样,如果可以用文字表达,尽可能用文字表达,不要用短视频,短视频只会损耗效率。就像我特别反感微信交流时,突然甩过来几大段语音。文字是新闻与评论最清晰、有效、直接的方式,“图频”不是特别精彩,不是现场突发,不具有“文字不可还原性”,对方文化水平不是特别低,就不要用图频和视觉呈现。媒体融合和转型,是“优质内容”与用户的连接,不是折腾自己玩那些不擅长的东西,既生产图频垃圾,也浪费用户时间。
我总觉得“重视频轻文字”并不是媒介自然演化的结果,背后有平台的推波助澜。文字传播和阅读,是以用户为主体的,用户可以在文字中控制自己的时间,线性排列和逻辑顺序,也有助于用户的理性思考,让用户用最低成本获得信息,节省最宝贵的时间资源。而短视频传播,则是以平台为主体,控制和榨取着用户的时间。短视频的逻辑,就是致力于让用户“沉浸”其中,逗留在一个接一个视频中,耗很长时间浑然不觉。用户所停留和消耗的时间越长,越成为其变现的资本。这悖离了“替用户节省时间”的媒体原初功能。
前几天河南洪灾中一个网友的话被广为传播,他说:从暴雨急救就可以看出纯文字易传播、阅读速度快、易保存和回顾、方便及时的优势,也说明了很多信息根本用不着做短视频传播,毫!无!必!要!浪费流量和大家的时间,还浪费电。这段话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重视频轻文字问题的深刻反思。那种毫无必要的视频化,既让新闻生产者不堪重负(放弃擅长的文字去搞视频),还降低了传播效率(一句话可以看明白的,用视频拖得又长又臭),浪费了公众时间。这也是此次那些网红到灾区拍短视频引发舆论怒怼的关键,用你们拍什么短视频啊?重要的是救命,人家那个在上海读大学的河南姑娘为了救被困者的命,都把互联网调整到最低耗能、耗电、耗流量的“极简文档”方式了,你们还跑到现场用短视频去骗流量。
看一些刷短视频长大的人和小编写的文字,真为文字感到心痛:别字连篇、不合规范不说,碎片化,没逻辑,绕来绕去,半天总说不到关键;粗鄙化网语化口语化,缺乏书面语的典雅;缺乏表达效率,热爱注水,又臭又长。文字表达在传播中应有优先性和基础性,先把文字理顺弄通了,再追求其他媒介形式的表达和表现。回归文字作为表达和传播的基本功能吧,文字表达能力不要被短视频废了。下沉的“饭”很诱人很好吃,但文字基本功不能跟着沉沦,沉到只会“我草”那个层次。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张文宏:确诊病例周边人接种疫苗,会大幅减缓病毒传播速度
    下一篇:侠客岛:这些故事,比金牌更值得铭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