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殴打的85岁老院士,你不知道她有多厉害

来源:华人星光 作者:华人星光 时间:2021-07-15 点击:
 

想必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个视频,
两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王晋年,吴美蓉,被推搡殴打。
这件事从6月6日发生,差不多一个月后才被公开,
背后真相还在调查,7月5日,打人者已经被刑拘,
而网友们的焦点,目前都集中在王晋年和打人者的身上,
但今天,我想讲讲被忽略的吴美蓉。
这位今年已经85岁的老院士,
本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人物,
却从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1936年出生于江苏的吴美蓉,
自小饱尝国破山河碎的辛酸,
虽是女子之身,她却有不坠青云之志,
踏足工科,发誓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7岁,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她,
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在这里,
她是让国外导师都惊讶的中国人,
每年苏方,都会组织中国留学生休养旅行,
而她6次都把休养名额让给别人,
自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仅用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
她就熟练掌握了俄语、英语。
1960年,顺利拿下硕士学位的吴美蓉回国,
她人生中四次辉煌灿烂的篇章,
缓缓拉开了帷幕。
刚一回国,吴美蓉直接被秘密安排到了,
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一支队。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不久,
急需大批优秀人才,
吴美蓉负责的项目是导弹控制。
时任研究室主任的陈德仁,
拿出一个难题考大家,
吴美蓉迅速而准确地,
分析了导弹所受推力和重力等因素,
她扎实的专业功底,
让在场的男士都刮目相看。 
而她精准干练的工作作风,
同样征服了所有人。
1961年开始,吴美蓉带领课题组,
进行了数百次导弹试验,
20多次飞行试验,
排除了多项重大故障。
最关键的是,
她为导弹延寿3倍、
并缩短发射时间,
其研究成果,
被应用于中国第一个,
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 
吴美蓉说,每当导弹发射的时候,
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
总是让人百听不厌,
“因为导弹发射,
一般都是天气很晴朗、万里无云,
所以我们能看到导弹一直飞,
这个时刻激动得不得了,
那是我最满意最高兴的时候。” 
让导弹飞得更高更好,
这位“铁娘子”的人生,
一直都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前行。
1980年,吴美蓉就任中国新一代导弹型号,
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当时的国际,
已经将计算机引入航天测试,
而我们中国在这方面落后太多,
外国专家这样嘲笑我们:
“中国上天的东西还勉强,
地面的东西却是落后的。”
这个时候,是吴美蓉,
提出了将“全数控系统”引入航天。
可是,我们既没有必要的技术、仪器和经验,
国外相关资料也封锁的紧,
国内对微机的概念几乎一片空白,
要在一片荒芜中,
踏出一条数字化的路来,
实在是难于登天。
 可再难的路,吴美蓉都要走过去。
在上级同意发展“全数控系统”后,
吴美蓉受命调到了航天部成立的,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
作为总经理,
她参与并组织技术攻关,
使CAMAC技术,
在战略和战术武器、
运载火箭、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
应用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
只这一项,当年就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
我国航天测控发射技术,
由此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可这样的功绩背后,
无人知道吴美蓉。
而接下来,是她面对的第三次拼搏,
这一次真是“跳楼”般的经历。 
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成功举行,
参会的运动员、教练员、
裁判员和各国政要,
近两万人欢聚北京,
当运动健儿们一次次打破纪录,
引发荧光屏前欢呼时,
谁能想到,这背后有一群神秘的专家,
操控着庞大的电子服务系统,
保证这次运动会全球播录万无一失。 
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的大型洲际运动会,
这关系到一个大国的形象,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年过半百的吴美蓉,
扛起了这个项目的重担。压力有多大?
当朋友们得知,直接劝她放弃:
“别当总师,这个项目太引人注目了,
搞不好要‘跳楼’的。” 
可吴美蓉铁了心,
国家交给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为了借鉴经验,她找到国外资料足足23册,
一字不落地看完做笔记。
她负责的电子服务系统,
包括计算机、通信、
广播、电视等5个分系统,
涉及多个部委、上百个比赛场馆、
非比赛场点和电信、电话局。
这样庞杂的任务,千头万绪累人心智,
而吴美蓉,拿出了她超越男儿的气概:
安装分系统时,她为调试天线,爬上还未封顶、
高达数百米的中央电视塔,
大风一刮,人和天线同时晃悠;
为了铺设光纤和电缆,
50多岁的她,有时整个上午,
都猫着腰钻地沟。 
最惊险的是最后一次调试,
连接600多台机器的终端出了故障,
好在经过一番紧急抢修,
终于解决了问题,
回想起来,吴美蓉心有余悸:
“真悬啊,那次要是搞不好,
真的离跳楼不远喽。”
当亚运会整个被灯光点亮,
当所有人沉浸在欢呼之中,
无人知晓,
这样的成功光芒背后,
站着为此奋斗了五年的吴美蓉。
建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这个项目的筹备,
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事,
国家没有钱,
可这又是开拓卫星事业的必经之路,
给的时间又十分紧张,
关键时刻,
吴美蓉再次临危受命,
被调任为
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资源一号,是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
第一颗传输型长寿命陆地资源卫星,
该卫星未经试验卫星阶段,
就直接进入实用阶段,
且卫星起点高,
技术难度大,
是中国卫星研制史上,
星上元器件最多,
系统最为复杂的一颗卫星。 
作为项目总设计师,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
她带头编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论证材料,
在拿这些材料,去各个部门游说获得支持,
从国务院到有关部委领导,
从航天、遥感、电子、计算机、
光学等领域的数十位院士,
到遥感业内的无数专家,
都是吴美蓉要打交道的对象,
光现场汇报,她就进行了几百次。 
在这样拼了命的努力下,
1999年,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后,
吴美蓉直接把领导位置,
让给了年轻人,
荣誉和鲜花她都不要,
选择了功成身退。 
无人知道,20世纪末我国卫星领域的领军人物,
叫吴美蓉。
她虽一直默默无闻,
但她的功绩实难被抹去!
世纪之交,
吴美蓉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作为地球上最知名的宇航院,
负责院士评选的主席团成员,
全世界只有33名,
而吴美蓉,
代表中国成为其中之一。 

2014年,举世瞩目的一刻,
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
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吴美蓉,
成为国际上第一位,
获得国际宇航界最高奖:
冯·卡门奖的女航天科技专家,
也是获得此奖的第二位中国人。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吴美蓉,
仍在忙碌国际宇航事务,
虽到迟暮之年,
但她依然活力四射,
努力为中国航天,
和世界航天的发展尽着一份力。
当被问到,
为什么总是对工作充满激情时,
她不假思索地说:
“雷锋曾经说过,
‘青春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
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我心里,
它就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40多年来从未熄过。” 
从这位老太太身上,
看不出一丝老态,
反而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拼劲,
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人们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可从吴美蓉身上,
会让人有另外一种感觉,
那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可是今天,令人难过的是,
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吴美蓉,
这位享誉国际,为中国立下赫赫科研功绩的,
“国宝”级科学家,居然是因为被打伤上了热搜,
她才被人们所知道!
这场风波,致使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人,
脊椎骨折、住院手术,
到今天,吴美蓉仍在住院中........
这一生,吴美蓉为我们这个国家四次拼搏:
一博导弹;二博数控;
三博亚运;四博卫星。
正如她所说,生命中这团爱国科研之火,
熊熊燃烧从未熄灭。 
今天,向这位为航天倾洒毕生心血的老人,
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不起,我们今天才知道您,
遥祝您早日康复!
 邪不压正,
此案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离京召开座谈会 这四个字是重点
    下一篇:《沁园春•雪》作者是胡乔木?这些谣言别再信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