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他三次题写碑文——谢子长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锦霞 时间:2021-06-10 点击:
谢子长烈士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子长市瓦窑堡镇齐家湾村,是在子长陵园旧址上重建而成,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子长陵园为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修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都曾为其题词。1947年,胡宗南部侵犯延安时,陵园被废毁。195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重修,1954年竣工后改名为子长烈士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大门,迎面矗立的是“革命烈士纪念塔”,上面镌刻了以谢子长为代表的300位烈士英名。纪念塔以北,建有7米的高台,陵园的主要部分——纪念堂和陵墓就建在高台上。纪念堂通高11米,灰瓦白柱,亭基由石块砌成,亭内矗立石碑4通,碑高2.6米,宽0.8米,厚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为谢子长烈士的题词及亲笔撰写的生平碑文,分别如下:
谢子长同志
虽死犹生
毛泽东题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埋葬
谢子长同志之墓
民族英雄
毛泽东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廿三日
谢子长同志千古
前仆后继 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
毛泽东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廿八日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办农民讲习所,组织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续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红军第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造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毛泽东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这4通碑文分别是毛泽东在不同时间分3次为谢子长陵墓所题:第一次是1939年,谢子长家乡枣树坪谢子长烈士墓建成并移葬时,毛泽东题写“民族英雄”碑文;第二次是同年7月,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谢子长侄子谢绍彦等人,题写“虽死犹生”和谢子长生平史略碑文;第三次是1946年,瓦窑堡子长陵建成并将谢子长灵柩迁葬时,毛泽东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 前仆后继 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在我党历史上,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碑文的烈士非常少见,谢子长获此殊荣,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他的深切缅怀和革命功勋的高度评价,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谢子长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不断奋斗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永远铭记,更应该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先烈英灵。
要学习谢子长崇高的革命信念和矢志不移的革命精神。谢子长1897年1月19日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市)枣树坪的一个农民家庭。长期目睹军阀豪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盘剥,谢子长萌发了改变社会、造福百姓的思想。1925年,他远赴北平寻求革命真理,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革命斗争百折不挠。大革命失败后,谢子长不畏强暴,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起义失败后,又南下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两次起义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点燃了西北地区革命的火焰。在屡遭挫折中,谢子长始终没有动摇革命信念,他常常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毛泽东因此称赞谢子长败不丧志。
要学习谢子长为革命奋斗终生的牺牲奉献精神。在谢子长的影响下,家中17人参加了革命,9人牺牲。亲人遇害并没有让谢子长退缩,他说:“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割了这一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会更强大。”“现在是很艰苦,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我们甘愿吃这样的苦!”1934年1月,谢子长在陕北革命低潮时期,再次回到陕北领导武装斗争。在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第一次“围剿”中,连战获胜,然而谢子长不幸在河口镇战斗中胸部中弹,但仍指挥部队战斗,甚至用枪逼着侄儿先把战士伤员运走。由于伤势严重,于1935年2月21日,在灯盏湾不幸逝世,终年38岁。弥留之际,他遗憾地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要学习谢子长相忍为党、顾全大局的坚定党性。作为西北人民革命的领袖,谢子长始终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和统一。谢子长曾两次被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排挤撤职,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1934年冬,敌人同时对陕北根据地和陕甘边根据地发动“围剿”,病榻上的谢子长连说话都很困难,却写信给刘志丹,商谈两块根据地统一问题。1935年1月,刘志丹来到灯盏湾探望谢子长,英雄所见略同,但在军委主席人选问题上两人互相推让。最后谢子长只好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名义,指定刘志丹为主席。1935年2月,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统一,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坚实的落脚点。
要学习谢子长维护人民利益、关心群众疾苦的赤子情怀。在谢子长领导下,部队每到一地,战士们帮助老百姓扫院、担水、种地,群众主动给部队搞侦察、送情报,部队前脚走过的雪路上,后脚就有老百姓赶着羊群掩盖痕迹,军民关系十分融洽。群众亲热地称谢子长“老谢”“谢青天”。在他养伤时,老百姓主动报告敌情、找转移点、抬担架。受伤转移途中,谢子长看到农民续殿革家炕上连一床被子也没有,几个孩子躲在墙角冻得发抖,硬是把仅有的一床被子留给他们家。续家一家老小含着热泪把他送出村。由于他给当地农民做了许多好事,陕北至今还流传着不少赞颂谢子长的歌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敬送挽联,上书“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本文原载于2021年02月05日《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