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2021华中地区知青图书交流会议日前举行
来源: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朱盛镭、李亚飞 时间:2021-05-14 点击:
下午2点的长沙中心会场,气氛活跃。本届知青图书交流腾讯会议主持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晓鸣先生宣布会议开始并作暖场发言。他介绍了湖南知青艺术的成立、成长过程以及发展成果:近十年来参与、完成的公益文艺演出累计已达三百场次以上;作为民间外交的文化使者,多次赴欧洲、非洲、美国、东南亚和台湾地区成功举办“亲情中华”慰问演出,把湖南民歌唱响到世界各地,为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作出了贡献。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主编之一朱盛镭首先发言,他介绍了举办“知青图腾会”的背景、动因以及具体运作。他指出《中国知青图书要目》有三个功能:一是宣传阅读功能,它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知青图书的总体数量,检阅知青图书的品种分类、编著者、体裁结构、年代分布等阵容。其阅读性正如专家所言,“书目的书名就是书内容的导语,用书名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知青历史画卷,即用精湛的语言讲述我们波澜壮阔、历经艰难,与新中国同命运的青春岁月”;二是检索功能。作为一部索引型书目工具书,它可按出版年份-内容体裁-书名首字语音排序进行检索;三是,它好比是一个硕大容量的“集体户口簿”,可将正规与非正规出版的所有知青图书一道共同列入其间。
《中国知青馆》主编王礼民说,知青馆和其它地面知青纪念物,随着知青下乡而产生,跟着岁月而增长,如同知青的生存、挫折、坚强一样,有的诞生、有的凋谢、有的走向更高层面。他说《中国知青馆》的第10稿,记录地面知青纪念物共493项,其中,知青馆180个,书中记录华中地区的地面知青纪念物28处,即湖南省20处、河南省7处、湖北省1处。华中地区地面知青纪念物的特点是:河南省的地面知青纪念物分布,相对集中,以伟人手迹批示碑为亮点;湖南省地面知青纪念物的分布,比较分散,以反映当地知青历史为特色。湖北省地面知青纪念物的分布面,相对较少。
著名作家刘晓航教授祝贺本次会议获得空前的成功。他说,今天唱主角的是湖南知青。湖南知青出版了大量的知青图书,湖南知青有一个以韓少功为代表的知青作家群;文革前去湘南江永插队的五千多长沙知青的人生经历曲折;江永的长沙知青中涌现许多精英人才;湖南知青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拥有数万受众;郭晓呜团长创建的湖南知青合唱团享誉全球,多次在世界合唱节中获奖。
武汉援疆知青崔启建回忆了当年屯垦戍边的经历。他说,政府对知青史料非常重视,在后知青时代,知青的文物、文献、史料收藏和研究日趋深入,与此同时,知青史料也随党史编写一道载入历史史册。
河南知青联谊会会长、郑州下放郏县的刘建生说,河南是知青运动发源地。初中五年毕业的他,作为团支部书记,积极报名成为河南省首批71名知青之一,于1968年8月24日下乡到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板场村,与李克强夫人程虹及同学薛喜梅同组。2002年他倡议发起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知青联谊会。经郑州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知青》杂志,并创建有书画学会、摄影学会、知青活动基地、知青纪念馆、知青纪念碑、康养健身乐园、知青家园等。他还介绍了河南知青的图书编写情况和主要图书内容。
著名作家、北京下放云南知青晓剑的书面发言(吴珏代读)题目是《从“世界”到“一代人的情歌”再到“世界”》。他说,由于青春在当知青的岁月中流淌,许多经历刻骨铭心,无法忘怀。他于1983年发表在《收获》杂志的长篇小说《世界》中,一批知青人物号称“7条半好汉”(其中有一位女性,算半条好汉)。崇山的壮美,荒火的暴烈,大森林的幽深神奇,极左路线的蒙骗蛊惑,曾使他们鄙弃温情与浪漫,嘲弄爱,以为凭苦行僧式的劳作,便可完成自己宏大的理想,造福景颇山寨。结果,面对大山一样沉重的贫穷、饥饿、灾祸和愚昧,“7条半好汉”实在太微弱,太渺小,根本不能撼动其一丝一毫。因此在一年多后,他又创作出《世界》的续篇《长河》。以后四川文艺出版社将《世界》与《长河》合并为一本书《一代人的情歌》出版。他想告诉世人,经历过灾难的人,更有权利控诉灾难和赞美自己是如何战胜灾难的。201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大型知青文学作品文库,收入《一代人的情歌》。他再次更新书名,改回《世界》,毕竟《收获》杂志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首屈一指,早年在上面的发表更显价值。
萧先太受“笨笨牛”站长的委托,代表湖南知青网就知青图书,以及他主编的画册《我们的视野》作发言。他说,湖南知青网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它被旗下聚集的万余网友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知青家园”。湖南知青网丛书,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知青人生体验的个人记录,主要是记载那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岁月。其二,是湖南知青网锁定专题的集体发声,汇集了知青们关于时代,关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记录或集体发声,都真切地以一个荒诞的举国迁涉参与者的身份,记录了共和国的一个时代。作为湖南知青网首任管理员,一个拿相机五十多年的摄影爱好者和摄影教师,编好《我们的视野》画册义不容辞。用画面语言来记录历史与时代时,其编辑过程是快乐的:网上网下的摄影爱好者投稿涌跃,风花雪月皆可入画,喜怒笑骂拾来命题,更有街头里巷、村口阡陌的纪实和在异域风光中的一代知青身影。这才是打开天目的一代人的视野。
长沙赴江永知青殷明坤发言对湖南知青网文集作重点介绍。湖南知青网2006年2月创办,现有注册网友1万多人,总发帖量近800万,纪实文章、诗词歌曲、摄影视频等优秀作品。湖南知青网编辑发行的《湖南知青网丛书》中,《我们的故事》和《乡痕》两本书,由殷明坤主编。这两本书的共同特点就是真实。虽然作者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选题,但每一篇作品都是用真实的感情写真实的存在和真实的感受,没有矫揉造作和涂抹粉饰的痕迹。也正因为真实,才为读者所爱,才具有证实历史的基本属性。《老照片的故事》由郑文斗和邓小雄主编,以老照片配上文章的形式讲述了众多知青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64年到改革开放以后,将近半个世纪,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湖南长沙下放江永知青易宇欣说,我退休后,告别了昔日驰骋的沙场,开启了今日颐养的时光。黄昏将近,夕阳更美,我创作了《快乐老人》,讴歌我们这些潇洒快乐行进在人生新旅程的老知青。我前前后后共创作了十几首歌曲。2018年,在省市音协和湖南知青网的大力协助下,成功举办了我的个人原创音乐演唱会《人生如歌》,以音乐传情,以音乐言志,以音乐记录我的人生。
郭晓鸣介绍他合作主编的《异乡·故乡——长沙知青在江永》。他说,1963年至1965年,有5000余名长沙知青下放到江永县,为1968年掀起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揭开了序幕。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当年的知青不再年轻,但我们的心依然年轻。作为老知青参与编辑这本史料,深感责任重大。本着真实性、代表性、可读性的要求,我们在来稿中筛选出长沙下放江永知青的回忆文章百余篇,照片近百幅,还收录了江永县老干部、老农民、老职工怀念长沙知青的文章和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及社会各界对江永知青的评述。为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时代背景,勾稽战友回忆,我们收集编纂了《长沙下放江永知青大事记》《长沙下放江永知青名录》共同成书。这么多人共同走过的这段历史,各自的经历和认识不尽相同,每一位知青朋友的记述,都是“知青岁月”交响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长沙赴江永知青秦汀介绍《青春岁月像条河—一个老知青的诗抄》。这是1964年下放湖南江永红旗公社的陈德生前写的诗集。陈德的诗歌集,几乎囊括了一位老知青艰难跋踄的一生,老知青读他的书,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言建忠(吴珏代读)简要介绍《补了秋冬一段空—-刘开宇作品集》。他说,我与开宇君相交近四十年,回忆逝去的点点滴滴,除叹息之外更多的是惋惜。正当诗界同仁殷切希望开宇君能抖擞精神,为中国当代诗词文化的“补空”和振兴而承大任之际,无情的病魔竟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英年早逝使我们在无限悲伤的同时发出深深的叹息。
长沙赴沅江知青郑文斗向大家介绍其担任主编的《沅江岁月》。这是一本以图片为主的纪实书籍,全书共收录了500多张照片,分成五个章节。重点介绍下放沅江的知青状况。他说,知青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编写本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老知青们留下一个可供追忆的心灵慰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趁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竭尽我们的能力保留下我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留给后人以更多、更直观、更真实的资料。我们之所以称这本书为“图鉴”,就是突出它的史料性质。《沅江岁月》这本书,是下放沅江知青的集体回忆与反思,为后来人了解、研究这个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
湖南邵阳知青萧向荣说,知青图书是知青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知青生活的文史资料。知青活动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密切关联,可以说是党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今年是学习党史的活动年。知靑图书交流,有助于我们学习党史。他介绍了邵阳地区的许多知青图书及其作家。
长沙赴靖县陈晏生发言题目是《知青就是一本书》。他说,我和妻子都是1965年由长沙下放到靖县的知青。我的《晏生文集》中写有知青组生活故事,有《农民人物志》《知青人物志》《知青琐忆》有我们结婚生子后的艰难生活故事。我只读6年书,写的文章用不出华丽的词藻,只能口语化的乡土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我的知青生活故事。我认为,一个下乡十几年的老知青的经历本来就是一本书,这本书靠知青自己来写,把我们喜怒哀乐故事写出来,把我们受过的一些磨难和痛苦记载下来,留给后人看还是很有意义的!
长沙赴华容知青、《我们的华容道》的主编张泽洪说,这本书就是为华容知青50年返乡而汇集的纪念文章。在很短的时间里,有30位知青作者写了63篇文章。时间仓促,文字可能粗糙,但都是真实的肺腑之言。华容县因《三国演义》而出名,华容县确有一条华容道,那是一条风景秀丽崎岖的古道,还有许多曹操和关云长的传说;华容道我们曾经走过,那段历史也将在经历者中永久传颂。
湖南益阳南县知青张春喜发言介绍《知青芳华——用图文记录末代知青的故事》,她说,这是一本纪实性的图文故事,是由1974年后从长沙、益阳、南县等地下放在南县华阁公社的知青撰写的回忆录。他们戏称自己为“末代知青”。想把这一代知青下乡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青的所见所闻所经历以及返城后在改革开放中的人生经历用图文故事的形式录下来,使之成为我们与穿越时空的数代后人的对话!为此在选材上力求代表性,讲述的故事要能从某个方面展现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记录的手法上力求真实:一是事件真实;二是人物、地点真实;三是有图有真相,即每篇文章都配有六张左右图片,尽可能彰显故事的真实性。
长沙赴常德知青耿桂琦介绍《湖风掠过》。她说,本书大部分文章记述了生产队里的各色人物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也是艰辛的知青生活馈赠给我的写作灵感,我把他们写出来,以抒发那忘不了的乡情,回望我们这一辈尝尽了酸甜苦辣的青春。
长沙县知青李耕的书面发言( 由李湘武代读)题目是《让我们都吹起心中的短笛》。他说,在纷繁百变的世界里,我穿行了70个春秋。一路走来,我虽然没有名利的收获,但是在学生、知青、民办老师、装卸工、道路工、工程车司机、企业白领、合资公司及城建杂志社雇员等人生阶段中,积累了对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感悟。回望走过的坎坷之路, 感觉对我影响最大的却是那4年多的知青经历。全身退休后,我与湖南知青网结缘,提笔写下表达自己情愫的人生经历;回眸记忆中的凡人轶事, 记下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自己的感怀和点评。在去年抗疫宅家的非常时期中, 我翻阅了已付梓的《吹起心中的短笛》一书后, 对在湖南知青网上发的网文, 便有一种成书的冲动。于是将这些文稿修改编辑成《拾起遗落的岁月》的文集, 意在以这些青葱的文字,献给生命中生养我的父母、不离不弃的亲友和鼓励我不断前行的知青兄弟姐妹!
云南百马跑团创始人、云南知识青年联谊会会长杨小彪说,知青历史过去了52年,知青的史学书写、民间书写、民间书写巳经几乎全部让位了。这是客观事实和必然,不服不行。他以为,一是趁我们还在,可以证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和证明史实的内容;二是与社会机构和年轻人合作,用最后的话语记录历史,告诉未来;三是趁我们还健在,应该及时将尘封的历史记忆、书籍、日记和文物送到知青馆,不要被子女当垃圾丢掉和卖掉;四是要用跑马拉松的精神去拯救和书写最后的知青历史,留存知青史料。
长沙赴海南宋晓琪介绍其《心底的河》,她说,当年到海南岛军垦农场,我还是个清纯懵懂的16岁少女,正是喜欢诗歌的年龄,也以为世界上随处都有诗一般的五彩绚丽。但现实让我终于明白,即使心中有诗,人间也决不是到处都是明丽的色彩。只是我固执地认为:既然愤怒出诗人,那么,迷茫、流泪与思考、希望,也是可以写进诗中的。于是便常常在劳动、工作之余信手写去,字里行间满是幼稚、真诚和渴望。《心底的河》所选的诗,融进了我的知青情怀。
长沙赴江永知青彭崇伟介绍《江永知青诗词集》。他说,文革前下乡的江永知青绝大多数是当时所谓“出身不好”的,而其中传统文化根底较好又偏爱旧体诗词的为数不少。通过广为搜寻,遴选作者八十余人、诗词四百余首,编成此集。全书主体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分别题名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当年旧作,今世新篇,鸣胸中之百感,记生涯之鸿爪,述耕作之辛劳,摹山川之秀丽。或清新,或婉丽,或典雅,或浅近,或庄重,或诙谐,或沉郁,或明快,要皆意挚情真,尽谢娇揉造作。这本诗词集向世人展示的是江永知青独有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气象,以及特有的生命底色和生活意趣。
天津赴甘肃知青邱静波的发言题目是《点线面体——我的六本书和两部新作》。他说,从2010年开始的写作,历时十年,按照由个人到群体、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步骤,完成了计划中的“点线面体”六本书的写作计划。这些书是《兵团岁月——二十二年风雨路》《联运风云——从联运到物流》《历史回声——祁连山下的呼唤》《七彩丹霞——从军垦到农垦》《知青筆记——我的知青观》,新书《知青筆记——我的知青观》,是根据多年上山下乡和参加知青活动经历,以及长期的阅读、研究和思考,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总结,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对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将上山下乡运动做立体观察和呈现。
长沙下放怀化知青黎晓阳介绍大型声乐作品《把青春献给祖国》三线人组歌。三线人组歌由12首歌曲组成,演唱形式为合唱、组唱、对唱和独唱,回顾和描述了数千万三线人挥洒汗水,战天斗地的历史场景。
长沙知青梁小进说,政协长沙市文教卫体委员会2002年主持编辑的《长沙文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专辑》,收入文章共57篇、照片44幅,共23万字,印行2500册,受到了广大知青和有关学界的欢迎。本书以长沙市上山下乡知青所撰写的文章为主体,以他们“亲身经历、亲目所见、亲耳所闻”的史实,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长沙知青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农村的经历,叙述他们从下乡、转点到病退、招工、参军、入学的过程,记载着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乡村生活和农余的读书、交游、娱乐活动,播送出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在时间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后期;在下乡的组织形式上,从学校、区街组织到投亲靠友、个人联系等不同途径;在落户方式上,从插队落户、安置集体农林场到编组知青场队,以及由招工、病退、参军、入学而实现回城的不同个人结局,可以说从总体上展现了长沙知青各有其异的经历,堪称一部“湘城知青历程”之书。
广东汕头下放海南知青、著名作家郭小东的书面发言(由吴珏代读)题目是《一代人的回响》。他说,知青文化研究及人文关怀,从少数人的书斋,走向集体性的汇流,这是继五十年前的知青运动之后,又一次集体性的发言。不同的是,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瑰集,是对之前的文化破坏的反思、追悔以及重新的见证。它的声势浩大,表现在它在云端的润物无声,而不在大地上的撕裂。这种进步,将成为这一代人,对历史的致敬与跪拜。他们终于以人的方式,成长了。知青文学及有关史料,是当代文学史和人类学的重要见证和文化遗存。在知青即将人生谢幕的时代,作为新中国最激情也最坎坷的一代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集体性的迸发思想的热力,为历史,也为未来的人们,努力笔耕,重审走过的道路,留下一份珍贵的、不可再来的记忆。知青们牺性了自己,成就了某种革命,也造成了种种伤害。这是一段可供后人永远检视的历史。郭小东于八十年代初首倡"知青文学“概念及文化体系,为知青文化登堂入室尽其棉薄。长篇小说巜中国知青部落》及《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在两个向度上致敬知青时代,即人和历史。近日隆盛的知青文化汇集总成及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是知青们在即将谢幕人生时的最后激情!
龙国武、庄明刚、朱建国、梁伯欣、王勿元、虞濯平、刘敏、夏加弼、杨士立、吴永平、沈小丁、张仕秀、廖兆晴、孟企平、胡跃飞等老知青发来的书面发言稿。因受会议时间限制,这些发言稿将被编入《知青图书交流腾讯会议文集》。
图片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工作)张刚作总结发言。他说,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其含义有三:一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二是沿革、来历;三是过去的事实。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我们为什么要多次召开知青图书交流会,知青图书交流会谁能参加和发言,发言讲些什么。为了征集知青书目,特别是海量的自印知青图书,完成编辑2021版《中国知青图书要目》,是召开知青图书交流会的唯一目的。
张刚说,今天的华中知青图书交流会开得很成功,30人的发言,各个精彩;三个多小时的,受益匪浅。感谢主持人郭晓呜,感谢彭凯琪,感谢所有参与者和关注者。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完成《中国知青图书要目》2021版。做好别人不能替代的事,供后人了解和研究知青历史。
最后是知青图书交流会往届各位承办方负责人的自由发言,他们或风趣点评或祝贺本次会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