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1-05-10 点击:
摄影/日升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报告发布
把脉教育“新痛点”
从今年全国两会到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学生的课外补习、睡眠不足、手机依赖、阅读等社会热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涉及了学生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
据悉,该团队连续7年采集了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区域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进行科学“把脉”,并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统筹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
4月初,河南省信阳市某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里有学生走上升旗台,拿起小锤子砸坏桌上的手机。面对网友的质疑,该校校长向公众回应:因为快中考了,有家长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机,写了承诺书,允许学校砸手机。
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配备手机?也有学者建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报告》的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报告》认为,从整体上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而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示,有手机依赖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背后不仅是校园对学生手机管理不力的问题。《报告》还显示,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他们向孩子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了玩手机,对我急躁甚至训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刘坚发现,“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家在北京市的芳女士就是一位典型的“手机依赖型”家长。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芳女士家里早已习惯不看电视。下班回家,她经常躺在沙发上,拿着手机看剧或刷抖音。据她观察,家里小孩也是“机”不离手,常常躲在房间里拿着手机一直打游戏,“怎么管都不听”。
《报告》分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在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上,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以小学阶段为例,《报告》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而在中学阶段,即便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报告》调查发现,超过25%的农村地区寄宿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消遣活动”,而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寄宿生。
“农村地区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是造成手机依赖情况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刘坚分析,父母共育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手机依赖。城市父母能做到“养育子女过程中共同合作、与配偶合理分配育儿任务”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父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细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让学生带手机入校园。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在刘坚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言传与身教是重要的:从言传角度出发,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方式等制订“家庭手机使用规则”;从身教角度出发,父母应认识到,通常若父母自身手机依赖较高,那么其孩子手机依赖程度也高。他建议,“父母自身也应做好表率,养成较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补课时间越长学业成绩反而下降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关注到,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课后补习班,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睡眠不足,同时家长也苦不堪言,一些家庭甚至出现了“散尽一半家财报班”的现象。
《报告》显示,在小学,有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的校外补课,而在初中学段,这一比例上升至32.8%,甚至在部分区县,每周校外补课6个小时以上学生的比例超过35%。
补习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是否更有益?
刘坚带领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
刘坚解释,作业时间与学业表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做作业时,其学业进步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绩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过3小时。而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曾表示,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秩序,坚决剪断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与校外培训挂钩的行为。他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提高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得更好、学得更足,不至于在学校里解决不了学习的问题,还要到校外去搞补偿性培训。”
课外补习和课内作业是导致学生睡眠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报告》也注意到,“手机依赖症”、课外补习班泛滥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报告》显示,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是88.8%,而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团队成员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县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发现“家长安排的补习”和“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排在前两位的最主要的原因。
“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刘坚提醒,“通常我们仅仅关注‘布置作业’‘补课’所代表的时间投入对学生学业的作用,而忽略了一些间接因素。如过多布置作业、过多补课、强调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会产生负向影响。”
团队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根据专业量尺分数转化,他们每个学科的平均学业成绩为588.2分,而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参照国际同类大规模测试的分数转换方式,“这相当于每天少睡1-2个小时的学生,比充足睡眠者少接受约1.7学年的学校教育。”刘坚解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反映,当自己的睡眠不足时,第二天上课会出现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研究报告表明,通过‘奋战到半夜’来提高学习成绩是得不偿失的。”刘坚说。
在前不久举办的“世界睡眠日”的一次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也曾提到青少年的“缺觉”问题。他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及脑智力的发育,严重的或可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陆林建议,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要睡够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则要达到10个小时左右睡眠。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通知》也提出了明确学生睡眠时间的要求,要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报告》也在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找方向、找方法。综合分析了学生睡眠、早餐、体育锻炼、阅读习惯及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注程度等影响因素后,团队建议,若能基本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则有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而每缺乏其中一项“保障”,中小学生幸福感的比例则下降10%左右。
更多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研究。
“如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正迈向3.0时代。”刘坚说,劳动教育、班额问题、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已被纳入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数据结果分析为基础教育发展共性问题提供了科学“指挥棒”。
如何用好数据结果,找到教育“新痛点”的有效解决途径?刘红云认为,不仅要基于大数据“自下而上”的探索,也应“自上而下”地对教育政策和成长规律深入分析,建立高效的区域教育监督和反馈机制,完善评价方法,促使问题早日解决。
针对未来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发展趋势,刘红云建议,可以利用计算机、移动App等,改进数据收集的方式,还可以尝试应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更深入探讨多种因素对学生发展带来的复杂影响,进一步挖掘教育问题背后的“冰山”。 (见习记者 杨洁)
责任编辑:日升
把脉教育“新痛点”
从今年全国两会到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学生的课外补习、睡眠不足、手机依赖、阅读等社会热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涉及了学生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
据悉,该团队连续7年采集了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区域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进行科学“把脉”,并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统筹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
4月初,河南省信阳市某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里有学生走上升旗台,拿起小锤子砸坏桌上的手机。面对网友的质疑,该校校长向公众回应:因为快中考了,有家长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机,写了承诺书,允许学校砸手机。
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配备手机?也有学者建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报告》的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报告》认为,从整体上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而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示,有手机依赖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背后不仅是校园对学生手机管理不力的问题。《报告》还显示,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他们向孩子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了玩手机,对我急躁甚至训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刘坚发现,“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家在北京市的芳女士就是一位典型的“手机依赖型”家长。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芳女士家里早已习惯不看电视。下班回家,她经常躺在沙发上,拿着手机看剧或刷抖音。据她观察,家里小孩也是“机”不离手,常常躲在房间里拿着手机一直打游戏,“怎么管都不听”。
《报告》分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在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上,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以小学阶段为例,《报告》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而在中学阶段,即便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报告》调查发现,超过25%的农村地区寄宿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消遣活动”,而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寄宿生。
“农村地区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是造成手机依赖情况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刘坚分析,父母共育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手机依赖。城市父母能做到“养育子女过程中共同合作、与配偶合理分配育儿任务”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父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细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让学生带手机入校园。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在刘坚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言传与身教是重要的:从言传角度出发,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方式等制订“家庭手机使用规则”;从身教角度出发,父母应认识到,通常若父母自身手机依赖较高,那么其孩子手机依赖程度也高。他建议,“父母自身也应做好表率,养成较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补课时间越长学业成绩反而下降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关注到,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课后补习班,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睡眠不足,同时家长也苦不堪言,一些家庭甚至出现了“散尽一半家财报班”的现象。
《报告》显示,在小学,有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的校外补课,而在初中学段,这一比例上升至32.8%,甚至在部分区县,每周校外补课6个小时以上学生的比例超过35%。
补习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是否更有益?
刘坚带领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
刘坚解释,作业时间与学业表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做作业时,其学业进步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绩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过3小时。而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曾表示,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秩序,坚决剪断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与校外培训挂钩的行为。他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提高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得更好、学得更足,不至于在学校里解决不了学习的问题,还要到校外去搞补偿性培训。”
课外补习和课内作业是导致学生睡眠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报告》也注意到,“手机依赖症”、课外补习班泛滥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报告》显示,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是88.8%,而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团队成员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县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发现“家长安排的补习”和“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排在前两位的最主要的原因。
“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刘坚提醒,“通常我们仅仅关注‘布置作业’‘补课’所代表的时间投入对学生学业的作用,而忽略了一些间接因素。如过多布置作业、过多补课、强调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会产生负向影响。”
团队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根据专业量尺分数转化,他们每个学科的平均学业成绩为588.2分,而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参照国际同类大规模测试的分数转换方式,“这相当于每天少睡1-2个小时的学生,比充足睡眠者少接受约1.7学年的学校教育。”刘坚解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反映,当自己的睡眠不足时,第二天上课会出现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研究报告表明,通过‘奋战到半夜’来提高学习成绩是得不偿失的。”刘坚说。
在前不久举办的“世界睡眠日”的一次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也曾提到青少年的“缺觉”问题。他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及脑智力的发育,严重的或可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陆林建议,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要睡够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则要达到10个小时左右睡眠。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通知》也提出了明确学生睡眠时间的要求,要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报告》也在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找方向、找方法。综合分析了学生睡眠、早餐、体育锻炼、阅读习惯及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注程度等影响因素后,团队建议,若能基本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则有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而每缺乏其中一项“保障”,中小学生幸福感的比例则下降10%左右。
更多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研究。
“如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正迈向3.0时代。”刘坚说,劳动教育、班额问题、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已被纳入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数据结果分析为基础教育发展共性问题提供了科学“指挥棒”。
如何用好数据结果,找到教育“新痛点”的有效解决途径?刘红云认为,不仅要基于大数据“自下而上”的探索,也应“自上而下”地对教育政策和成长规律深入分析,建立高效的区域教育监督和反馈机制,完善评价方法,促使问题早日解决。
针对未来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发展趋势,刘红云建议,可以利用计算机、移动App等,改进数据收集的方式,还可以尝试应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更深入探讨多种因素对学生发展带来的复杂影响,进一步挖掘教育问题背后的“冰山”。 (见习记者 杨洁)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拼多多出席世界粮食论坛,倡导青年引领、数字驱动、造福农村
在推动农业价值链各环节转型发展的路上,我们投入了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卫星图像显示中国航母出现在菲律宾周边,分析人士:向美菲发出信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航母出现在菲律宾周边,分析人士:向美菲发出信号 【文/观...多地水体检出高浓度有害物 日本政府发布首份评估报告
鉴于日本多地水体检出高浓度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日本内阁府食品安...罚没近18亿!一份报告揭开医药领域垄断黑幕
罚没近18亿!一份报告揭开医药领域垄断黑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反垄...美国国务院发布“香港政策法报告”,中使馆: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美国国务院发布香港政策法报告,中使馆: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问: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