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年的找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郑子愚 时间:2021-05-09 点击:
忠魂”石刻后,是烈士们的墓碑。 郑子愚 摄
顾伯琦烈士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受访者供图
顾伯平为大哥顾伯琦烈士扫墓。受访者供图
 
      ■记者 郑子愚

      “什么都别说,先带我去看看我叔叔的墓。”张金余说。

      这个要求出乎松江烈士陵园主任卫琳的预料,事先准备妥当的寻亲情况简介一句都没用上。她带张金余径直走到松江籍抗美援朝烈士张堂根墓前。

      “扑通”一声,张金余跪倒在墓前久久不起,“叔叔,我来看你了!”

      通过网络“为烈士寻亲”项目,松江烈士陵园为张堂根烈士找到了亲属。这是张金余第一次为叔叔张堂根烈士扫墓。

      松江烈士陵园祭奠着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国捐躯的173位松江籍或在松江牺牲的烈士。1993年,当时陵园在一块墓碑上统一刻着80位抗美援朝烈士的名字。直到2011年陵园扩建,才给每位烈士都立了一块碑。

      松江烈士陵园主任卫琳发现,近一半烈士墓无人祭扫。因为立碑时,不少烈士的信息缺失,亲属难以找寻。但卫琳和她的同事执意要为烈士找到在世的亲人,不仅是为了告慰英烈,也是向烈士亲属作个交代。像张金余这样的故事,在松江烈士陵园已经上演了多次。

      这背后是一个个关于寻亲的故事。

      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松江人顾伯平一直有个心结:大哥顾伯琦烈士安葬在哪里?

      1949年,19岁的大哥顾伯琦和18岁的二哥顾仲凌一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7岁的三哥顾叔熙于1950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曾先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一江山岛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三等功。三哥病逝那年,顾伯平加入空军航空兵13师后勤部队,入伍当年即任连队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顾家五儿三女,四个男儿当了兵。“我们一家,海陆空三军都有了。”顾伯平很自豪。

      在顾伯平年幼时,总听三哥顾叔熙说一个故事。参军后的顾伯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海军战士。1953年8月17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一分校教员的顾伯琦带领学员们在大连海面实施武装泅渡训练。当时的天气预报难以预计突如其来的海面大风。霎时,狂风大作,身为教员的顾伯琦掩护学员们返港,每一个学员都安然无恙,他却因体力不支被巨浪卷走。

      顾伯琦被救起时已经奄奄一息。虽然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但最终医治无效,顾伯琦献出了他年仅23岁的生命。

      上海到大连很远,远得来不及道别。顾家人并不知道埋葬顾伯琦烈士忠骨的确切位置。顾伯平记得每次讲完故事的三哥都会念叨一句:“不知葬在哪儿了?应该找得到吧。”

      大哥离家时,顾伯平未满周岁,记忆中没留下大哥的音容笑貌,但是找到大哥忠骨的想法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968年,顾伯平参军后,要找到大哥忠骨的信念愈加强烈。但是,顾伯平想了很多方法,信写了又写,电话打了又打,可寻找无果,只能在心中惦念。

      2014年至2019年,中韩双方已成功交接59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这些新闻让顾伯平很是激动,他相信,只要再努力一把,就能找到大哥的忠骨。2019年6月18日晚饭后,顾伯平伏案给大连方面写信,详述了大哥顾伯琦的事迹,希望通过官方找到大哥的忠骨。妻子王凤英悄悄用手机拍下顾伯平的背影,把照片发在家庭群中,附言:“他又在找大哥了。”

      王凤英回忆,从和顾伯平恋爱开始,他就经常提及自己的大哥。

      顾伯平的女儿在中华英烈网上输入顾伯琦的名字。搜索结果显示,顾伯琦出生于1930年,1953年8月17日在海军教导大队牺牲。这和大伯顾伯琦的信息完全能对上。更令他们惊喜的是,安葬地点就在松江烈士陵园。这让顾伯平兴奋坏了,赶紧联系松江烈士陵园。

      2019年6月20日,顾伯平来到陵园,卫琳从办公楼小跑着出来迎接他。

      卫琳介绍,2011年松江烈士陵园改造扩建。除了10名无名烈士合葬,陵园方面为每一位在松江牺牲的烈士和松江籍烈士竖立了墓碑。这让顾伯平十分激动。以后,终于有一块地方,可以扫墓了。“这些墓碑之下,大多是空墓或衣冠冢,顾伯琦烈士的墓也是。”卫琳说。顾伯平叹了口气,他依旧没找到大哥的忠骨。

      卫琳记下顾伯平大哥的生平,等顾伯平一离开陵园,卫琳就忙活起来,陆陆续续收集到一些零碎的信息:海军、抚顺、1953年……卫琳通过自己的人脉,联系到《中国双拥》杂志社,又层层递进寻找到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但对方指出,辽宁抚顺不靠海,极有可能是大连旅顺。那里有海,也有海军学校。

      卫琳觉得,有戏!

      不到4个小时,辽宁方面就来了回音——忠骨找到了。顾伯琦牺牲至今,他的忠骨有过几次迁移,最终安葬在大连烈士陵园。顾伯平得知后,立刻冲到旅行社订票,选定7月4日出发。出发当天天一亮,他捧起一束绢花,急匆匆地带着妻子赶往机场。

      7月初的大连闷热,日照强烈,晒在身上火辣辣的。大连烈士陵园东西依山,南望黄海,园内松柏林立,庄严肃穆。顾伯平穿着褐色的条纹长袖,嘴里默默念着大哥忠骨的安放地“北1—2—3”,黑色的墓碑上刻着“顾伯琦,男,江苏省松江县人”,再无其他。他给顾伯琦献上绢花,在墓前站立了许久,才喊了一句:“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

      跨越70年的双向奔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结合顾伯琦烈士的案例,卫琳想到通过网络的力量发起“特殊的寻亲”。2019年至今,松江烈士陵园发起“寻找烈士后人”项目,通过今日头条等渠道共发布52条寻人信息,目前已经找到20位烈士的家属。

      卫琳也有了诀窍,通过村务公开站、QQ群、微信群等线上形式排摸线索,再由线下基层党员、老同志等走访查找,这样效率最高。此前,一条寻人信息发布后,仅仅过了两个小时,就找到了家属;还有一次,通过几个微信群的接力转发,也很快找到了人。“只要有了线索,找到烈士亲属一般耗时都在3天以内。”卫琳说。

      今年4月2日,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公布首批100位烈士的寻亲线索,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生物基因等技术收集烈属信息,并发动全社会帮助完善烈士资料,为烈士寻找亲人。截至4月20日,已为61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1992年,《云间魂——松江英烈传记》出版。书尾以表格形式列出了173位松江烈士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牺牲时所在单位、职务、地点等,其中10位为无名烈士,除了18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上海松江英烈的故事外,其他155位烈士事迹不详。

      有些烈士的家属会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寻找忠骨与真相。几乎所有的寻找都是双向的。

      2020年4月22日,卫琳通过多条渠道发布了一条《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烈士沈辛之的家属。寻人启事几经传播,被沈谨新看到了。很快,沈谨新就联系上了卫琳。

      沈谨新今年85岁,寻找二字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从小听奶奶讲叔叔的故事:奶奶育有二子一女,长子沈光辉,即自己的父亲;次子沈辛之。抗日战争时期,松江沦陷,奶奶只得带着全家逃亡到了上海市区的女儿女婿家中。有志青年沈辛之参加了地下革命工作。

      自从沈辛之从事地下工作以后,甚少回家,也鲜有书信。只是偶尔,奶奶会从房子的墙砖缝里收到“平安”二字的纸条,很长一段时间,奶奶都是通过墙壁里的书信了解叔叔是否平安。最后一封信赫然写着:“解放了,就回来。”

      直到奶奶过世,未见儿归,故事戛然而止。

      1950年,沈光辉开始登报、写信,寻找弟弟沈辛之的下落。几经周折,沈辛之生前战友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五十八师政治部给沈光辉回信,证实了沈辛之早在1945年苏南新四军部队北撤渡江时,因沉船而牺牲。至此,家人才得知沈辛之已牺牲,具体安葬地点却不得而知。直到沈光辉过世,还是没找到弟弟的下落。

      好在70年后的现在,沈谨新和卫琳联系上了。今年5月8日,沈谨新带着父亲的遗愿,携弟弟妹妹十多人前往松江烈士陵园,第一次在叔叔沈辛之墓前祭扫。“叔爷,我们终于找到你了,我们看你来了!”沈谨新说。

      沈谨新还带来了常年挂在相框里的两封信和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他想知道,那一年,究竟是什么没能让叔叔再回家。

      当天,根据烈士证书和战友书信上的内容,陵园工作人员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了江苏省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沈辛之的故事浮出水面。

      1945年秋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决定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8块革命根据地。10月15日,参加北撤的新四军指战员等近千人从当时的武进县荫沙乘中安号轮船渡江。轮船不幸在江中沉没。获救者不足100人,800余人不幸遇难,沈辛之是其中之一。当地百姓用独轮车将遇难者遗体送到天星桥龙王庙旁安葬。

      1986年7月,原安葬在天星桥江边的烈士忠骨迁至泰兴公园,沈辛之被记录在籍贯不明一栏,生平事迹一片空白。党史资料留存的信件提及,“1937年初,我在上海与他(沈辛之)一同参加上海救亡工作,与他一同参加上海救亡团体扬帆剧社,‘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又一同参加国际难民收容所工作,1938年春一起参加上海战地服务团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值得一提的是,写信者是在上海警备区工作的沈西蒙,他也是《霓虹灯下的哨兵》《杨根思》《南征北战》等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

      当时,多方都尝试着寻找沈辛之的家属。沈谨新至今还不知道,1951年6月《解放日报》上曾数次刊发“军属寻人启事”。沈辛之名列其中,对于他的描述为“一九三八年由上海往温州一带做宣传工作”。

      如今的江苏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收藏着一张照片。照片注释,1938年“上海战时服务团”成员赴皖南参加新四军路经温州合影。沈辛之、沈西蒙等人位列其中。

      一场跨越70年的双向奔赴有了结果。

      遗物

      松江烈士陵园有一个场馆专门放置烈士的遗物。这是一处恒温恒湿遗物库房,确保烈士遗物存放完好,适时用于展览。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陵园启动了第二批为烈士寻亲项目,找到了彭和九烈士的家属。

      1924年,彭和九出生在松江天马一户普通人家,排行老五。1949年1月,彭和九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的战士。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部队前往朝鲜参加战斗。家人自此与他失联,虽然多方寻找、致信部队,却始终音信全无。其实,彭和九早在1950年11月的一次战役中壮烈牺牲。因当时战事纷乱、通信不便,故迟迟未能与家属取得联系。

      彭和九牺牲那年,他的三嫂嫁进彭家。虽然从未与小叔子见过面,但三嫂一直从婆婆口中听说彭和九参军的事情。

      三嫂今年已是94岁高龄。原先这些证书、书信都由婆婆保存,直到婆婆过世,这些纪念物传到了她的手中。虽经历了4次搬家,纸张脆了,照片风化发黄,但她始终视如珍宝,因为这些物品沉甸甸的。

      今年2月初,卫琳和陵园工作人员走访烈士家属时,第一次见到彭和九烈士遗物,也了解到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当得知陵园正在征集烈士遗物时,彭家人欣然同意捐赠。

      4月4日,彭和九烈士的侄子彭雪明带上家里珍藏了56年的纪念物来到烈士陵园,无偿捐赠给园方,希望陵园能将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讲述好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那段历史。

      4月24日6时,顾伯平比平时起得早一些。他随手挑了件衣服,正巧是去大连那天穿的那件褐色条纹长袖。吃过早饭,他出门想买上几束鲜花。可他一直逛到8点,都没找到一家开门的鲜花店,只得作罢。他打了个电话给松江烈士陵园,麻烦工作人员帮忙准备一些鲜花。

      前些天,外孙女的学校里组织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系列活动,外孙女找到顾伯平。他一拍大腿,“你找我找对了。”顾伯平立马定了周末带外孙女去看看大外公顾伯琦。

      松江烈士陵园里,从一块镌刻“忠魂”的石碑北望,173位烈士的墓碑静静伫立。“你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我们的幸福生活……”外孙女朗诵了一段诗文,献给173位烈士。

      回市区的路上,外孙女问顾伯平:“你把大外公的遗物都捐了吗?”

      “2019年底捐了。”

      “不会舍不得吗?”

      “会。但留在家里只有我们自己看,捐了,能让更多人看到烈士们的事迹。不能忘了本。”顾伯平不假思索地说。

      松江烈士陵园回归平静。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一行烫金大字——仰望星空,就能看见你闪耀的忠魂!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下一篇:《相约在第一百个春天》纪念建党一百周年演出隆重举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