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写字台上有什么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管一明 时间:2021-05-06 点击:
作家巴金在寓所书写
书画家朱屺瞻
书画家谢稚柳
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与电影导演张骏祥
曾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
曾担任新民晚报总编辑的赵超构
书法家胡问遂
画家沈柔坚
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与电影编剧严励夫妇
摄影家金石声
音乐家谭抒真
 
      ◆图文 管一明

      人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使我喜欢把镜头投向人物纪实,力求每次抓拍的神情都极富表现力,每个凝神都能有穿透力,这些可遇不可求的瞬间就是我要捕捉的真实。

      1991年,我在《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上班,听到一个名为“抢救文化遗产”的项目,第一反应是,我可以做什么?我想,上海是文化大都市,有一大批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他们都已年已古稀。我可以用照相机把上海的文化老人的真实影像系统地记录下来。有了想法,就要行动,我列了一个拍摄计划,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拍摄对象是当时已年逾七旬的上海文化前辈,包括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报业、出版、教育等系统的文艺泰斗和文化名人,共约80余人,都是通过信件和电话预约,拍摄地点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医院。

      我不仅拍人,拍肖像,拍名人在家里的日常起居生活,而且特别重视拍摄每位文化名人的写字台。在当时看来,写字台上放了些什么,或许不值一提,但当时间过去二十年后,他们用的是什么笔,放着两本什么书、什么报纸、什么茶杯,都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我还注意拍墙壁。在客厅、书房的主要墙壁上挂些什么?比如画家谢稚柳、刘旦宅这些大师,他们家的墙壁上到底挂谁的画?或谁的字?我还拍他们的书架。书架上有些什么书?五斗橱上放些什么?这些东西能反映出主人精神世界的许多信息。

      基于我个人经验出发的即兴发掘,摁下的每一个快门都凝固了文化使者们鲜亮的容颜和非凡的风度,或优雅、或潇洒、或专注……在岁月流淌中,光阴成就了今天的影像景观,我每次驻足端详,仍会心生异样,那是种不期然的悸动。眼前这些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一张人像背后的个体存在与历史命运,让每个观者都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见证着人性与世界的真实,见证着文化意义上的上海。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忆江南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下一篇:致敬劳动者(农村篇)之一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