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平平 我眼中的“大”与“小”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孙佳音 时间:2021-04-28 点击:
龙平平在影视沙龙现场
《觉醒年代》剧照
◆孙佳音
昨日,《觉醒年代》编剧、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受邀来到上海,参加“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春”。会上,他跟同行好友交流创作经验,会下,他接受了晚报的独家专访,畅谈编剧工作的“大”与“小”。他说:“《觉醒年代》最早是我自己想写的,没人给我布置任务。”他还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艺术处理上,我们这次又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1
这个剧本是我自己想写的,我也有自信
在豆瓣,有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自今年2月1日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评分从8.3节节攀升至目前的9.3,领跑几乎所有实时热门电影、电视榜单;在哔哩哔哩,以剧集片段为主要素材混剪的五段视频播放就近800万次,弹幕超过10万条;在抖音,好几条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慷慨就义的片段,点赞数都超过了20万;在微博,《人民日报》官方账号转发网友的提问和回答,“《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掷地有声,又叫人热泪盈眶。面对如潮好评,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3月19日《觉醒年代》首播结束那晚,龙平平在社交媒体动情地写道:“我以前一直不敢相信会有今天,可是今天确实就成了今天。今天让我相信,实事求是,不是招牌幌子;温良、宽容依旧是中国人的天性。”
七年前,龙平平就已经坚定出发。“我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一直研究党史。在参与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之后,我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既全面客观,又有思想深度、高尚情怀和生动故事的全景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过程的电视剧的想法。”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六年历史,波澜壮阔,“剧名一开始就定好了。2014年下半年立项,2015年着手写作,分集大纲就写了27万字,2016年剧本送审,那一稿约55万字,32集,篇幅不长,字数很多,有五六十集的体量。大的修改,我记得的有九次。”六年时光,短暂又漫长,龙平平始终没有放弃过最初的愿望。
他想要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当时,中国思想最先进的这一部分人,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搞社会主义?当初的选择对不对?”龙平平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好。”他说,以往反映建党题材的影视剧多是聚焦1921年党的“一大”,展现党的成立过程,但《觉醒年代》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揭示的是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我想,我试试吧。和专业编剧不一样,我一直到写完了,通过了,那好几年我都没跟任何人签过任何协议,也没拿过一分钱稿费,我就自己弄。”他知道有风险,但也有自信,“我觉得这个事,我要不干,恐怕没人干。”于是,那段日子他如常上班,“晚上回家写,写到动情处大哭。要没这个过程,出不来这个东西。”
2
这个桥段,我看一遍,哭一遍
除了想要回溯、还原“觉醒”的过程,龙平平还想做一件事,就是好好写一写,自己的安徽老乡陈独秀。“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主席说过,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创造了党,将来我们修党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毛主席的这个话距今已经76年,还没有一部文艺作品把陈独秀的这个功劳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龙平平很自豪,《觉醒年代》把陈独秀和李大钊作为并列的两大主角,第一次充分地、艺术地再现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高度评价。我想这也是《觉醒年代》高口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作为党史专家,龙平平坦言陈独秀是一个有一定历史局限的历史人物,“所以,《觉醒年代》在充分展现陈独秀的历史贡献和人格魅力之外,对他的一些缺陷,如家长制作风、粗暴、专制、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等也做了明显的揭示”。
比起陈独秀,“陈延年是我最想写的一个人物”。戏份不算太多,但这个角色身上却倾注了编剧的敬意和大爱。为了考据陈延年到底是否去过北京这个“小”问题,龙平平就颇费了工夫,“我在包惠僧(一大代表、陈独秀秘书)的回忆录里找到了证据,他说五四运动前后,陈延年在北京参加工读社,搞勤工俭学,这可太重要了。另外,研究鲁迅的重要史料中,还有钱玄同的回忆文章里,也都找到了细节,可以佐证陈延年去过北京。这样,我就可以把与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人物的关系有机地串连起来。”
《觉醒年代》第39集,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陈独秀提着大包小包来送行,父子三人含泪抱别。镜头里,两个年轻人迎着阳光,笑容灿烂,走向法兰西,为国家寻找出路;镜头一转,他们眼神依旧澄澈,步伐更加坚定,但他们戴着镣铐,满身血污,他们慷慨就义。“这就是真理的代价。我看一遍,哭一遍,太感人了。”
3
这些日子,我深受年轻观众的鼓舞
“这是导演张永新的功劳,他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粗剪,就哭了。也有专家说,这样处理,在艺术上不合理,因为39集两个孩子‘走了’,后面的剧集里还会现身。我几乎都要给他们作揖了,‘没有什么一定之规’。”3月17日8:56龙平平卡着时间点,激动地发了朋友圈:“倾情提示:追看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朋友,请千万不要错失即将播放的第39集,延年、乔年之死,必定震撼您的心灵!”这般激动,十足不像一个65岁的党史专家,“我对陈延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群人。《觉醒年代》中有许多这样的青年英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蔡和森,包括李大钊,他们个个都是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精英,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拯救中国,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他们理应成为今天青年的偶像。”龙平平的眼里,闪着光。
除了这场交叉混剪,毛泽东出场、鲁迅出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戏份,也因为诗意又写实的表达,广受观众喜爱。第三集,毛泽东出场的那场雨戏,镜头里的一切,几乎就是军阀混战下的中国众生相,先是趴在地上的乞丐,接着是骑马的军阀疾行,再是卖鱼的农民滑倒,站在楼上嗑瓜子的贵太太,而后毛泽东一只脚踏进画面,他捧着刚买的《新青年》杂志,逆人群前行,随着他奔跑的身影,轿车里吃三明治的阔少爷,插着草标的待售女孩,用慢镜头特写反复切换……“为了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展现出来,导演搭了一条170米的长街。”龙平平不吝夸赞自己的搭档,“鲁迅出场,他比我剧本上写的,拍得要更宏大、诗意。”龙平平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历史事件必须是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必须真实,有一点假都过不去。但是到了具体,你就得要艺术加工。思想性要通过艺术性来展现,而不是说教。”龙平平这些日子以来,深受年轻观众的感染和鼓舞,“谁敢说今天中国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你去看看抖音的弹幕,看看哔哩哔哩的解说,比我境界还高”。
>>>作者手记: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人民日报替观众提问,也替大家收集了被最多点赞的一个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当我问龙平平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他脱口而出道,“太赞同了。”顿了顿,他告诉我说,第一次看到这样年轻的表达,作为一位党史工作者,他激动了良久。
《觉醒年代》或许不需要再写一部续集,但龙平平的笔却不会停下。他还要写那些感动他,也可能会感动更多人的故事。“有人开玩笑说,《觉醒年代》是北大的校片,那我正在写的这一部,《同济天下》就是同济真正的校片。”原来,龙平平正在着手创作从上海发出的新故事,“因为感人。抗日战争期间,同济西迁,六年,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茁壮成长为一所真正的‘大学’。”除了故事,龙平平还想借由一所大学的西迁、坚守、壮大和回归,跟观众一起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写了小一半了,快的话,近两年就能跟观众见面”。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