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华大学110年校庆最不该忘记的人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新新新观察 时间:2021-04-26 点击:
今天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特发一篇相关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她只存在了短短8年半时间,却涌现了一位又一位大师: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钱钟书、叶公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冯友兰、金岳霖、叶企孙、周培源、华罗庚......这一长串名字都曾在联大任教。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都曾在西南联大就读。
主人公就是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先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西南联大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就职清华大学校长典礼中,梅贻琦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大楼与大师”言论,这是梅先生毕生追求的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其传奇清廉的一生。


1889年12月,梅贻琦出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梅贻琦懂事时,家境已每况愈下。作为五个兄弟和四个姊妹中的长兄,他帮助父母抚养弟妹,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也让他逐渐成为一个谦虚、勤谨、责任心很强的人。
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190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私立学校第一届师范班,随后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名列第六,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员。
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庚款留美生名单放榜那天,所有考生都很活跃的前去看榜,考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孙山的面如死灰,只有梅贻琦先生始终淡定自若,无悲无喜的站在旁边看榜。因为这种沉稳的性格,所以梅先生常被朋友称为:“寡言君子”。
1910年,梅贻琦赴吴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系。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由于家境贫困,获得学士学位后,梅贻琦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于1915年回到清华物理系任教。
在清华,梅贻琦先后担任过教学、行政等多个职务,任职过程中逐渐坚定了梅先生办好教育的决心。
当时的清华大学,当校长是个“苦差事”,常有校长教授被师生赶下台。从1928年4月至1931年6月,短短3年时间,清华先后经历了温应星、罗家伦、吴南轩3任校长。罗家伦曾当着全体师生的面提出辞职。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无论国父同意与否,我们皆无挽留之意。” 
在这样的环境中,1931年冬天,一片肃杀中的清华园迎来了她新的掌舵者——42岁的梅贻琦。直到1948年去往香港,梅先生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注:1938.5 - 1946.5梅贻琦任西南联大常务会主席、清华校长)。
1950年初,梅贻琦赴纽约,管理清华在美基金。台湾当局曾多次欲动用清华基金,但梅先生始终坚持了基金必须用于教育的方针。
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1959-1961年曾在这里就读,加上杨振宁、李政道,梅贻琦一生培养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梅贻琦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查良钊、胡适、梅贻琦、黄钰生合影
梅贻琦的主要贡献包括:
1、奠定了清华大学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
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梅贻琦是清华精神的化身。他以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他的“大师论”奠定了清华乃至中国大学的办校风格,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在清华校长任内,他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欧美曾有著名大学校长在1941年清华建校30周年时称赞清华:“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载。”
2、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梅贻琦在长达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西南联大常务会主席任期,就培养了174位“两院院士”、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校长任期内,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计其数。陈省身、钱三强、钱伟长等一长串为中国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都曾在他领导的清华就读。




清华大学梅贻琦雕像
梅贻琦长年管理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这笔钱在当时,数额相当巨大,可是他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十分清贫。在回到台湾之后,很多人都怂恿他把这笔钱拿出来,别人帮他想出的花钱的名目五花八门,盖大楼、搞基建,总之,这笔钱已经成为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
梅贻琦却总是摇头,在他的心目中,这笔钱是清华的,也永远只能用在清华的建设上。直到1955年,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成立,梅贻琦才舍得把这笔钱拿出来,用于购买科研设备、培育精英人才。
1960年梅贻琦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了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免了一部分,却仍然不够。清华校友们自发募捐,在半年间募得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清华学子爱心的捐赠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先生在台湾溘然长逝。他的丧葬费,都成了个巨大的难题,不得不依靠校友募捐才得以入土为安。
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场合下启封后大家都怔住了:箱子里保存的是清华庚款账目,从17年前到现在,一笔又一笔,清清爽爽,分毫不差,每一笔基金的用处,都记载得明明白白,从未有一处疏漏。所有的钱,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一分落入私囊。他,无愧于“永远的清华校长”这一称号。
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曾这样评价梅贻琦:“他长母校几十年,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50多年过去了,梅校长的风骨和精神,已成绝响。
对于这样的梅先生,我们除了敬佩与惋惜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今天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我们不该忘记他!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镇海籍烈士革命情书首次公布,诉说80年前一段红色情缘
    下一篇: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学校工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