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横浜桥”
横浜桥,横卧南北,南邻东宝兴路、川公路、虬江路,北近海伦西路、多伦路、长春路。
和上海很多带桥的地名一样,那就是一座桥,一座四川中路上的桥。只是相比斜桥、打浦桥、提篮桥、八仙桥、大木桥、还有小木桥等等,横浜桥,还有桥,其他的地方,连桥的影子都看不见了。
横浜桥,最初是虹口港一条重要支流、俞泾浦上的一座木桥。
俞泾浦在哪里?
它的北段是虹口、闸北两区的界河,南段则是虹口的“内河”,全长7.5公里。沿河马路很多,也唯其“七拐八弯”,才促成了俞泾浦沿途风光那种多姿多彩、步移景换的独特风采。
横浜桥的“横浜”二字,则取自俞泾浦附近的横浜路。
这条马路因俞泾浦流经此地段,习称“横浜”,故得名,民国4年(1915年)筑。东横浜路,则修筑于民国20年(1931年)筑,因在横浜路东,故名。
如今的人很难想象,当年日寇“八一三”对上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凌晨2时,日军从闸北、横浜桥以东及青云桥一带开动。9时5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从北四川路,用轻重机枪向我守军扫射。于是,“八一三”战役开始。我方王敬久的八十七师和孙元良的八十八师最先投入战斗。”
提到“精武”二字,大家都会想到霍元甲师傅,而这两个字源起就在虹口——1910年,我国最早的民间体育社团、“精武体育会”创立。
“白天,横浜桥和上海的其他街区没有多大的区别。到了晚上,这里呈现出一片繁华、喧闹的景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在横浜桥北侧,桥的右面,四川路海伦西路口的永安电影院,始建于1924年,曾为上海歌舞伎座。
位于横浜桥南侧,还有一座建于1928年的“广东大戏院”,这里就是后来虹口人民都熟悉的、“群众影剧院”的前身。
过了群众剧场,过去还有一处说书场,那会儿叫“红星书场”。横浜桥的老居民曾经写过如下文字,回忆这座书场:
“门口高悬红色水牌,上面用白色水粉写着当天的节目及演员的名字。
如今上海人都熟悉的“醉糟大王”邵万生,最初并不是在南京路上,刚来上海时,曾选择宁波人集聚的虹口开设南货店。
但是,这里专门供应的生煎馒头和咖喱粉丝牛肉汤,一点不大新。
6、70年代,横浜桥附近有一家饭店很出名,“西湖饭店”。这是一家风味纯正的杭州特色菜馆,特色是杭州风味的汤面——咸菜肉丝面(“片儿串”);但是,比这个还出名的,是它的卫生工作。
1945年11月1日,学校在时任教育局局长顾毓秀的主持下成立,所用的校址,还是当年日据时期的“日本国民小学”(现为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所在地。
如今,上海戏剧学院早已搬到了华山路上,但是,很多戏剧界的老前辈,都会回忆起这所学校,他们形容这里:“上戏,火种播撒的地方”。校友们还特地出版了一个刊物,就叫《横浜桥》。
老作家袁鹰说,在上世纪40年代,常看到茅盾和夫人孔德祉,在横浜桥上走过。其时茅盾住在山阴路大陆新村,晚饭后走过来散步,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这些“大牌”里“最大牌”的,估计要属共产党了。
多伦路201弄2号,一栋白色的独立小楼房,里面就设立着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
但事实上,这里并不是中共四大召开的会址。在较长时间里,中共“四大”会址的情况一直鲜为人知。
1981年6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到中共四大召开的地址为,“横浜桥6号”(四川北路一处民宅)。
但是,上海并不存在“横浜桥6号”这一地名,要么是横浜路?最后解开谜团的关键人物是中共曾经的争议人物、郑超麟。
1987年11月,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被确认为中共“四大”遗址,并在这次重要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予以勒石纪念(原址早已拆除);有意思的是,最后“回到”的横浜桥,是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
当年这里都是日本人居住,日本投降后,地产商整弄堂收了这个“敌产”,并租给了上海人居住,但是,他们是不会说出“美楣里”过去的身世——日军在上海最早、最大的慰安所——这个身世,也是为什么弄堂格局,前后不一样的原因。
后来,大约是在813以后,又进行扩建,匆忙在沿河的狭长地带,建了里外全部西洋风格的房子,来适应大大增加了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