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青文化和作品 —— 2015(第二届)博鳌知青论坛观点综述之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陆亚平执笔 时间:2015-12-28 点击:


三、关于知青文化和作品

知青书籍是知青文化的重要体现。武汉理工大学刘晓航教授对近40年来全国各地的知青书籍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把他们归结为“伤痕文学”“激情文学”“集体记忆”“个人叙述”,既有叙事的宏大背景、深刻的反思精神,也有完全不同的叙事与评价立场(《从集体记忆到个人叙述——40年来知青回忆录的演变》)。重庆知青研究会贺岩对知青文学的新动向提出如下见解:知青文学让文学从神坛走下来,由作家的专利变成了真正的大众文学;老知青可能成为知青文坛的黑马;伤痕文学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批评文学、励志文学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知青文学呼唤大家、精品、巨著的出现(《知青文学的新动向》)。上海知青研究会朱盛镭在其论文《我国知青文献的计量分析》中指出:我国知青问题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了研究文献的体系;研究注重与现实沟通,显示一定社会效应;新生代学者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如下问题:知青研究范畴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类、文艺理论类和人物类领域;著者大多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还未形成有关知青问题研究的核心著者群体;知青研究成果的刊发载体比较离散;文献研究机构发布的知青文献数量的排序与其影响力不成比例。朱盛镭在另一篇论文中对《知青回眸引龙河》一书进行了文本解读。该书的创新特色为:从主体视角出发,全面表现知青生态圈,采集“个人生命史”样本,过滤情绪化水分,呈现知青与知青运动的关联。存在的不足是,口述史的问题与价值同样大(《主题视角下农场知青生存状况的集体记忆》)。镇江知青研究会纪兰在在其论文中,把知青文化提到是老知青在后知青时代赖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源泉,调整、保持良好心态动力的高度(《知青文化的价值概念在后知青时代的积极作用》)。《苏州知青文化》顾鉴明主编,在其论文《知青图书收集、保存的意义与方法初探》中,对知青图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知青图书收集、保存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上海师大张文建教授对《察哈彦知青纪事》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他指出,“存在决定意识,尽管知青集体精神同样是那个畸形时代的产物,逃不脱某些专制主义文化心理或封建宗法集体主义的桎梏。但正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知青在那文革的漫漫黑夜中,精神与灵魂并没有被吞噬掉,而是努力睁眼观察寻找着人性中的真善美。”山东济宁知青邱静波在其论文《浅谈知青聚会的文化意义》中认为,知青聚会是后知青时代知青文化的重要体现,充分利用知青聚会这个知青文化形式,开展适合老龄知青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失为简便益行的有效方法。镇江知青研究会丁铁岭在其论文《知青文化与后知青时代》中认为,知青文化是老知青的心灵港湾、力量支撑和精神家园,使知青能够从容面对困难、转变角色、友谊长存。李建中在其论文《中国知青文化价值意识构建》中认为,知青文化是一种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知青不仅是文化作用的客体,而且还是文化的主体,当某种文化不再符合知青的需要,作为文化主体的知青就要打破原来的文化或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不是历史创造了知青,而是知青创造了历史。对记录推进知青历史和推进知青文化发展,徐保满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应积极投入、谨言慎行、心想未来、和气生彩。镇江知青研究会吴家杰在《生活也是一种文化》一文中认为,知青从下乡时勇敢面对、拥抱、熟悉生活,到返城后安排、调适、回顾、反思生活,佐证了知青的生活态度,也折射出知青文化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林嗣丰提出,要重视对后知青时期的写作和研究,因为知青这代人不仅只有下乡十年,还有返城后的三十年,这后三十年知青生活比那十年更为壮阔和跌荡起伏(《注重后知青时期知青生活和精神的写作和研究》)。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陆亚平执笔)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权力须受到制衡
    下一篇:中国农村现状令人担忧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