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大-上海:“基石”再次选择上海,指明中国革命方向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洪俊杰 时间:2020-11-28 点击: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资料照片
■记者 洪俊杰
记者轻轻翻开早已泛黄的1951年《解放日报》,3月24日三版底部有一行《寻人启事》:“张静泉(人亚)一九三二年后无音讯,见报速来信,知者请告。”
这是一位历经战乱的父亲,正在苦苦寻找儿子:1927年的上海一片白色恐怖,张静泉悄悄回到宁波老家,托付给父亲张爵谦一个包裹。几天后,父亲对外佯称“不肖儿在外亡故”,于是在山上修一座墓穴,葬一个空棺,埋入那个包裹。从此,老人独守秘密。
寻人启事刊登数月后,仍杳无音讯。父亲这才打开空棺,取出包裹,交给新中国。里面,是一批中共早期珍贵档案,其中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的铅印小册,内有中国共产党的首部党章。它诞生于1922年,那年共产党人再次相聚上海,召开二大。
“再次选择上海”
穿过延中绿地,青瓦灰墙的辅德里625号(现老成都北路7弄30号)静卧于延安路高架旁。当年这里是李达、王会悟夫妇租住的寓所。98年前,12位代表由此门进,共商大业。
由于缺少档案文献、仅凭当事人回忆,12名与会代表中尚有一位姓名不详,而且多数一大代表未能出席二大。对此,党史专家的看法是:作为“初期党组织的中坚力量”,一大代表们忙于培养党员、宣传革命思想,无法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
当时的毛泽东已是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正深入当地建立基层党组织。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对美国记者斯诺说,“那年冬天(应为夏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
据多位当事人回忆,曾有过在广州开二大的计划,但革命者还是再次选择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认为:“当时中央局设在上海,多位代表在上海或周边工作生活。”而且在一大召开后,党领导的工青妇运动也率先在上海蓬勃开展。中央档案馆选编史料记载:“到l922年6月底,中共有195名党员,其中上海就有50人,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6%。”
历史竟如此巧合——一大召开地叫“树德里”,二大召开地名“辅德里”。一“树”一“辅”,一个开天辟地,一个相辅相成;一个指明了方向,一个制定了章程,共同奠定了党创建的“基石”。
“重要的里程碑”
1922年7月16日,辅德里内,12位代表齐聚八仙桌旁,在昏黄的灯光下热议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王会悟日后回忆,“他们持续不断地开会,下楼吃饭的时候,也在饭桌上讨论会务”。
鉴于一大召开期间有过不速之客,为确保会议安全,二大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当年王会悟就抱着孩子坐在后门灶间“放哨”。8天会期中,只进行3次全体会议,其余时间代表分散开会。
纪念馆中展示了二大的累累硕果。会议共产生11份文件,并创造党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的联合战线,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
二大闭幕后,中央领导机构将党章与决议案送给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同时将文件铅印成册,分发给党内人员学习。作为中共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张人亚也得到一本,他小心保存,直到1927年送到父亲手中。
翻阅《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革命图景——明确了革命对象: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
二大还辩证地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最高纲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从一大确立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二大确定进行民主革命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一大重大转变。“二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苏智良说。
走进二大纪念馆党章历程厅,一面红色基调的党章墙格外醒目,80余本各个时期党章复制件挂于墙上,最珍贵的是从张人亚空棺中取出的首部党章陈列件。
张人亚却再没有音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找到张人亚的埋葬处。但是,无数像张人亚这样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从石库门出发,毅然奔赴革命战场。
夜色如墨,风雨飘摇,革命的火种在树德里与辅德里悄悄点燃,徐徐燃烧,渐渐燎原,映红神州。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