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填补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空白的鸿篇巨著

来源:未知 作者: 孙成民 时间:2015-12-09 点击:

2015-10-14 17:33阅读 2131

        一部填补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空白的鸿篇巨著         

           ---《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综述

 

    2015年7月20日,由四川省社科院、四川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四川知青史》 出版暨学术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四川当代史编委会、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档案局、四川省志编委会、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科院、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单位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四川省知青办公室原工作人员、四川省著名知青代表也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的出版意义与学术价值、研究视角与撰写思路、知青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关于出版意义

 有专家认为,《四川知青史》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是让读者喜欢读、多次读、常想读的书,读后很有收获和感悟的书。这部书记录的是四川,透射的是中国;讲述的是知青,告诫的是哲理;挖掘的是时段,剖析的是全局。书中有情、有义、有画、有物,从中可以读出勇气、豪气、大气、地气,读出启示、警示、经验、教训,读出血性、人性、诗性。这是一部敢于担当、凸显良知的书,是一部跳出情感、冷静分析的书,是一部还原历史、总结经验的书。

有专家说,这部133万字的史著呈现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打破了目前尚无知青全史的状况,填补了学术空白。该著作具有“全程全面”“实事实录”“理正情真”的3个突出特点,是第一部厚重朴实、难能可贵的知青全史。也有学者用4个字概括了该书的特点,即:“宽”——全景式研究、“实”——资料翔实、“重”——历史厚重感、“特”——思路独特。

有专家指出,四川人民出版社先后派出10余人其中有6位是经验丰富的编审,参与了该书稿的编辑工作,并从编辑、印发各个环节精心安排、严格把关,确保以最高质量和水平出版此书,反映了出版人该书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高度敏锐感和责任担当。

    二、关于研究价值

    1.学术价值

有专家认为,该著作有三大学术意义:第一,是知青上山下乡研究题材的一个代表作,拓宽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研究;第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性和探索性的融合,总结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第三,弥补了以往地域知青研究的历史局限,是一个具有全面性、正面性和正能量的标志性成果。

有专家说,对中国知青历史进行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往的研究往往情绪化倾向较多,而该著作以理性客观的求实精神来研究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段治国理政的路径和经验,这将起到引导、示范相关研究的作用。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将丰富中国知青史的研究史实,拓展四川当代史的研究领域,弥补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的缺陷与空白,在中国省域知青史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有专家指出,与目前全国以知青上山下乡为题材的众多文学作品、口述回忆等不同,该著作以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当代四川的实践活动为基点,以党和国家对知青问题的基本结论、基本文献,以及四川党政的知青历史文献和决策部署为线索,客观展现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全貌和发展轨迹,其研究视角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奠基之作,也是一个传世之作。

2.史料价值

有专家说,该著作以文献资料和历史真实为依据,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历程和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引用了大量知青工作的文件、讲话、社论、报道、简报、统计,以及专著、回忆录、大事记等,仅在全书1700多页中注明引文出处的就达3000多条。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家说,仅从该书大量运用档案资料来看,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可信的。从事地方党史研究工作的专家说,该著作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了四川这一特定历史,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曾从事过知青工作的老专家说,书中引用的一些史料反映了自己当时所处地方的知青工作实情,这样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注释,读来令人信服。

有专家说,在运用大量史实再现历史的过程中,该著作除了专列“导言”“结束语”外,还在各卷末尾作出“小结”,并以“附录”方式列出若干综合性数据等,使该书的厚重感和史料价值得到增强。

3.时代价值

有专家认为,该著作对于知青一代的总体肯定,对于知青精神的赞扬、继承,是理正情真,有别于某些偏颇、过激、片面的看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有专家指出,今天仍然需要“忠诚、担当、奉献、吃苦”的知青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些学者从知青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角度来思考。他们认为,现在党和国家各条战线上有过知青经历的领导干部的执政风格大都体现了知青精神。这一代人身上所体现的基层情节、百姓情怀、关心农村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与当时的知青生活有着较为深厚的联系。

 

    三、关于研究思路

有专家说,该书是一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述长达27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一起演进”的四川乃至全国知青史的巨著。作者抓住知青上山下乡与四川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一同演进这个主线,抓住党政及其工作部门决策及其实施这个基本线索和史料,以文献为主,按照“正史”的写法,构建起该著作三卷本的结构体系,其思路清晰、视野开阔、领域宽厚。

有专家认为,作者将长达27年的知青历史的研究,与党和国家在这期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联系“文革”10年的背景,这就把“知青史”的研究与党史、国史、地方史的研究联系起来,用全方位、全程式的场景来描写和展现这个问题,其立意深远、定位准确。

有专家还说,该著作用史实说话,如实记述历史,在宏观上不溢美,在微观上不掩丑,并从历史到现实、纵向到横向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地阐述,全真实地勾勒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貌,这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属于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的研究成果。

四、关于结构体系

有专家认为,该著作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划分为“文革”前、中、后“三个阶段”,主要依托了这几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这些不同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共同构成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过程,同时这些不同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样的谋篇布局与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是相吻合的。

有专家说,该著作以新颖的研究框架勾勒出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来龙去脉。从书中可以看出,这段历史进程并不是径情直遂,而是相当曲折、复杂的。从书按不同的阶段来划分的三卷,以及各卷里按时间顺序,以形势变化与不同的工作重点相结合来划分的章节,就不难看出其间洪流滚滚、潮起潮落以及暗流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展轨迹,也不难看出其间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为解决好知青问题而付的极大努力,以及各项知青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调整、完善的演进过程。

有专家指出,以四川党政及其工作部门决策乃至实施为基本线索,构建该著作的庞大体系,并在对历史资料的撷取、梳理中体现出高超的辨析能力,在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论证中体现出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知性的表达方式,使人感到视角高远、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还有专家说,该书的设计理念,包括封面封底的色彩、主题内容的提炼,以及草帽、书包、水壶等细节的点缀,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使该书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展现。

 

    五、关于理性思考

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因问题,有专家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在特殊历史时期为解决城镇就业、培养接班人、加快建设新农村等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有学者指出,从战略的角度来审视,知青上山下乡从一开始就渗入到了全国就业安置、融入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纳入到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中。

有专家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角度反思该问题。有的认为,党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仍然要思考解决治国理政不能回避的城市青年就业、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等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三大问题,这不仅是昨天的问题,而且今天仍然要面对明天依然会遇到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要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既要看到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其积极的一面。知青上山下乡这件大事,不是暗淡的历史而是多彩的历史,不是苦咸的历史而是回味的历史,不是血泪的历史而是探索的历史,不是个体的历史而是国家的历史。其失误在于,统筹力度不够,后续举措较少,局部地域失控,政策支撑乏力等。

有专家还从干部培养的角度来反思该问题。他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如何把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的培养理念融入到基层、民众、田野中去,探索一种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措施,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有专家对劳动就业安置、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辨析。还有专家提出引用当时报刊、简报资料时,对其中个别提法的真实、可靠性应注意鉴别和作出独立判断,避免出错

此外,一些专家对该书作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孙成民10余年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潜心钻研,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部填补重要空白的鸿篇巨著,给予了赞赏,认为非常难得、功德无量。一些专家还对作者曾有9年插队落户的知青经历,曾兼任县、地、省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省知青办公室副主任的工作经历,以及后来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奠定的理论功底等,给予了评价,认为这是其宏观把握发展历程、客观记述历史真实、全面再现本来面貌的重要基础与条件。

 (全文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网:

http://www.sass.cn/127000/30508.aspx )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中纪委:纪委不办案如同农民不种地
    下一篇:人社部:网传退休年龄时间表不是真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