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现象面面观(上)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孔曦等 时间:2020-09-13 点击:
摄影/日升

      去年,作家孔曦在本报夜光杯发表了《巨婴是谁养成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所谓“巨婴”,是指身体和年龄已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还停滞于婴儿时期。几个朋友细述身边的“巨婴”,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巨婴”有种种表现,但是出现“巨婴”的原因,大家几乎都是众口一词,都是“溺爱”惹的祸。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我们现在究竟该怎样做长辈?

      孩子是我们的什么人?

      孔曦


      有位哲人说过,孩子20岁之前,中国的父母一直把他当孩子。等他一过20岁,马上就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他。

      很多儿女辈到了30岁,心智依然没有成熟。即使结了婚生了子,仍然没有责任感。

      这要怪谁呢?

      这些孩子读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读大学念硕士博士的时候,爸妈们是不是常常对他们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等他们毕了业,很多爸妈是不是又使出浑身解数,助他们进一个好单位好部门,嘱咐他们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从小到大,有几对父母教过他们,怎样当一个儿子或女儿,怎样做丈夫或妻子,以及父亲或母亲。

      管了儿辈管孙辈,养育、辅导第三代的银发族,成了中国的一道风景。

      这要怪谁呢?

      孩子是父母的什么人?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有人说,孩子是父母血脉的延续。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我更赞同这样的观点——孩子,是父母去世之后,要独自在这个世界上走很长的路的人。

      他们会走过什么样的人生之路,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真的无需父母辈过多地忧心。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要靠他们亲自去领悟;承受压力的肩膀,要靠他们自己去锻炼。林则徐说过这样两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这个道理,只有通达之人能参透。凡夫俗子,谁不是尽力给儿孙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祈望他们能衣食无忧,不受、少受自己受过的苦。

      祝愿这些父母能心想事成。

      至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规律,至于“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的歌谣,都不必太当真。

      不能这样“爱”下去

      李文娟


      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汪阿姨雷打不动,每天清早准点给儿子家送早饭,连小孙子都叫她“外卖阿娘”了。汪阿姨原住在我家隔壁,后来老夫妻俩把二室一厅的房子给了儿子结婚用,自己在附近买了一个小间居住。

      我知道汪阿姨对儿子从小宝贝,平日事无巨细全揽;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仍全包,儿子连一双袜子都未曾洗过。

      儿子结婚了,她继续当小家庭的“保姆”,自己身体不好,患有关节炎等毛病,但心甘情愿为小辈操劳,儿子家小修小补、生活杂事,也一手搞定,还唯恐做得不到位。儿子媳妇每天睡到“扣克扣”上班,带着老妈准备的丰盛早餐盒,驾车而去。而汪阿姨自己早饭也未吃,便要送孙子去幼儿园了。回家后简单吃点早饭,开始了一天的买汏烧等家政工作,周而复始,很少休息。只有逢长假,小囡托给外婆带,小夫妻俩自驾出游,汪阿姨才能松口气,休闲几天。

      汪阿姨喜欢旅游,她退休后,除了去过一次浙江的农家乐,没去过别的地方旅游。汪阿姨年轻时爱好弹琵琶,原本想退休后重拾旧爱,因没时间,只能割爱。

      做父母的爱子女本无可非议,适当地帮一把也在情理之中。但舍弃自己的喜好,为子女过度地操劳,子女也乐得享受其中。这样并不好。子女成人,便是自立奋斗的开始,在生活中吃点苦头,经历些磨难,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学会担当懂得感恩。对孩子不放心、不放手,客观上促使了“巨婴”的形成。对子女这样爱下去的“汪阿姨们”务必要醒一醒了。

      有种像种

      王克


      邻居老于,父母四十才有他,从小娇生惯养、宠爱有加。他自己书不用功读、事不踏实做,整天游手好闲,谁见了谁摇头。后搭识一发廊妹未婚生子,儿子刚满月发廊妹脚底抹油,不见了。他把儿子往父母身边一送,自己落了个清闲。平日里隔三差五向父母要钱,不给就“大闹天宫”。父母那点“活命钱”既要养他,还要养他儿子,最后累出一身病,双双进了医院。可他从不去医院探望,只把父母的工资卡牢牢攥在手里,每月按低保的标准向父母发放。

      没两年,父母病故,他连大殓都懒得去。如今年过半百,依然故我。街坊邻居都说他被惯坏了。他儿子小于,“拷贝”不走样,而立之年,整天东游西荡,没钱就向老于要,老于“吃”低保,自己糊口都勉强,哪有闲钱给小于?父子二人常为钱大打出手,是街坊邻居们眼中一对“活宝”。

      那日,街头偶遇小于,好生劝他浪子回头,莫学老于,他说:“迭咯老棺材从来不管我,我也不会管伊,就算伊死忒也搭我浑身不搭界嘎。”令人听罢浑身汗毛倒竖!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的父母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其言行影响孩子终身。再看小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于身上的自私自利、不图上进、缺乏责任心及不懂感恩。谁之过?这现象虽“小众”,但值得反思。社会越文明越进步,越是需要勤奋、自律、充满正能量的下一代。杜绝此现象则关系到我们社会发展的千秋大业。这是每个做父母需要重视和警觉的关键问题。但愿生活实例能让他们幡然醒悟,真正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来。

      迟到的悔悟

      徐琏


      世上本没有“巨婴”,有了过分宠爱和无限度呵护的父母,“巨婴”就诞生了。他们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对得到的关心和照顾心安理得,只求索取不懂付出。

      我的老邻居余先生祖辈是远郊农村人,虽已进城多年,但“重男轻女”情结依然根深蒂固。余先生有一儿一女,女儿留在农村老家,儿子留在身边万般溺爱,诸事包办代替,把儿子养成了“巨婴”。

      成年后,余先生依然把儿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替儿子做着所有决定,帮填志愿,帮找工作,帮买房子,帮找媳妇。结婚后,舍不得远离儿子的余先生夫妇与儿子前后楼住着,操持着买汏烧等家务。“巨婴”生下的婴儿自然由祖父母帮着带,“巨婴”也乐得自在逍遥。殊不知,这种如宠物般被圈养着的“巨婴”,早已失去了自我的内核,没有独立的人格,甚至失去了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应对能力,类似于煮鸡蛋不知敲壳食的状况时有发生。一次母亲要他从焖烧锅里盛个汤,但是“巨婴”竟不知开关在哪,死拉硬拽把新买的闷烧锅弄坏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哪个父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呢?余先生夫妇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天天老了。一天,余先生终于倒下了,住院的那些天,儿子也去陪护,但是倒水水洒了,递药药掉了。

      看着儿子六神无主,束手无策的孬样子,余先生悔悟了,弥留时,指着儿子,对全家人反反复复地说:“放手......放手!”

      没有界限的付出,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不是爱,而是害啊!

      疼爱·溺爱·错爱

      费平


      和多数独生子女一样,我女儿是在甜水里泡大的。如果说儿童时代得益于是“孩子”而理应受到父母多方面呵护,无可厚非。那么,成人后家长再百般疼爱甚至溺爱,那就是在无端的向错爱靠拢了。

      女儿从小到大没洗过手绢、口罩和袜子,当然孩子读书辛苦,这些琐碎事都由她母亲承包了。然而如今女儿工作了,照样什么事都不干,她母亲事必躬亲,所有衣裤鞋袜包揽清洗之外,早晨起来倒洗脸水挤牙膏、点心端到面前。最离谱的是,当女儿要出门上班时,她赶快把门开着,女儿穿鞋脚伸进鞋里时,她急忙蹲下来双手拽着后鞋帮……待女儿上班后,再去其房间关灯拔电、扫地抹尘、整理衣物……

      我看不下去经常和妻子发生口角!我跟她说,你这样做不是“爱”而是“害”!果然女儿现在经常跟她顶嘴吵架……

      另外,女儿现在待字闺中,你事无巨细完美侍候,将来结婚到了婆家,环境改变了,如果得不到当初在娘家的精心呵护,心理落差大,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世间所有事物皆与环境相关联,“巨婴”的养成也一样,除了人出生后本能的主观需求外,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客观因素营造了巨婴适应的环境。回想我自己也是“独苗”,9岁丧母后就挑起当家的担子,失去母爱的我不可能当“巨婴”,但这样却早早培养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巨婴”的养成,从某种意义讲。家长乃“罪魁”。当初播下疼爱、溺爱的种子,定会收获错爱的苦果。民间曾有

      “孩子咬掉母亲乳头”的故事,说的就是母亲过分溺爱孩子而发生的悲剧,如今不得不重新引起我们的思考……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社评:对印外交谈判必须有强大备战的支持
    下一篇:“巨婴”现象面面观(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