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半世纪相守十周年
来源:放飞梦想 作者:林嗣丰 时间:2020-08-03 点击:
文章标题来自于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6 团上海联谊会2016 年新春联欢会的主题。我们第一批去兵团是1968 年8 月,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半个世纪以来,知青人始终做着一个梦:为共和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十年前,我们这些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知青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相互携手,搀扶前行,又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此时,我们的梦想还是希望国家更加强盛,同时我们大家相互支撑携手安度晚年,尽可能减少子女的麻烦和国家的负担。知青之梦,用一个词来归结,就是“强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知青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兴则民众兴,知青梦是和中国梦紧密相连的。
回顾我们知青的历史,我们所做过的和正在做的各种梦想,哪一点不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呢?大致说来,知青这个群体走过了三个阶段,即:十年的下乡阶段、三十年的二次创业阶段和目前的退休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应,也大致形成了我们的三个梦想,从我们兵团知青来说就是“屯垦戍边之梦”、“二次创业之梦”和“携手共进之梦”。
一、屯垦戍边之梦
我们46 团当年共有三批上海知青:第一批1968 年的8 月19 日到达农场,计124人;第二批是1969 年的4 月30 日到达,计98 人;第三批是1969 年5 月18 日到达,计106 人,加上陆陆续续、零零散散到来的,总共将近350 人。其中第一批早于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之前,大家是冲着“兵团”这杆大旗,为着“戍边”这个梦想而去的。
我们之所以积极报名去兵团,是长期接受红色教育的结果,立志“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心中那份报效国家的情怀使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我们心中的理想。所以当听到可以以“屯垦戍边”的方式投身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事业,我们这些没机会参军保家卫国的青年学生自然就奋不顾身了。
我是第一批去兵团的。记得,我在报名之后,学校曾发生了一次武斗,当时我是学校革委会成员,制止武斗是我的责任。但在混乱中被误打受伤。继母和姐姐看到我脑袋被打破了,心疼至极,背着我到区里撤销了我的报名。而我为了圆这屯垦戍边的梦,又带着伤跑到区里再次报了名,才成了一名兵团战士的。可见我们是何等看重“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一行大字的。
后两批知青赴黑已经是在大规模上山下乡的时候了。那时,“珍宝岛事件”已经发生,大多数知青都抱有献身祖国、保卫边疆的壮志。这可以从后来组建武装值班分队时的那股热情看出来,选上的兴高采烈,没选上的难免有些沮丧。武装战士爬冰卧雪修水利,修国防工事,与野战部队军事比武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都体现了知青们积极践行保家卫国的梦想。
我下乡三个月后,父亲被逼而死,失去了被选进入武装值班连的资格,但仍然以兵团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些没被选中的战友也都同样积极备战。挖防空洞时,我是连队的通信员,我不仅要给自己挖好防空洞,还要给我的马挖好防空洞,很是紧张了一段时间。每天早晨我们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出操,许多人的脸颊被冻伤;晚上顶着风雪值班站岗,在连队的重要地方如麦场、仓库等处巡逻;我们还经常组织拉练,在厚厚的雪地里负重行军。一次到师部大礼堂看京剧《智取威虎山》演出,竟然也以拉练的方式前往,来回就是八十多里路。第二天大家走路都不利索了,好像腿不是自己的腿了。即便这样,我们依旧充满了乐观主义,因为心中存有那个戍边之梦!
除了戍边,我们还担着屯垦的重任。当年,有许多文艺作品宣传和介绍前辈们开发边疆的事迹,如《老兵新传》《军垦战歌》等,讲的都是垦荒老兵的故事,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很深的。我的一位校友兼战友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说:“1967 年,我拜读了钟涛的长篇小说《大甸风云》,被十万官兵集体转业开垦北大荒的事迹感动了。一年后,我也踏上了‘屯垦戍边’之路。”正是这些文学作品所展现的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场景,吸引我们献身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
屯垦的事业是无比艰苦的,但又令人自豪。说心里话,虽然去兵团前每年也参加学校组织的农村劳动,文革时为解港口装卸人力不足之忧也到码头当过义务装卸工,但无论是劳动强度还是艰苦程度都远远不能与上山下乡相提并论。正是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让我们接触和了解底层社会,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心,养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1969 年麦收时节,连绵不断的细雨让已经成熟的麦田成为“沼泽”,拖拉机和康拜因都无法下地。于是一场“小镰刀战胜大机械”、考验人的体力与意志的战斗打响了。细雨不停地下,地上满是积水,鞋里灌满了泥浆,浑身湿漉漉的。我们握着沉甸甸的小镰刀,望着无边无际的麦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割完麦子,但我们竟然坚持下来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粮食损失。
此外,知青们用弱小的身躯扛起沉重的麻袋,上跳板、装卡车;在冰天雪地的兴安岭伐木、抬扛;地冻三尺挥镐破土修水利;在冰冷的水泡子里沤麻;不顾性命奋战火场;顶着烈日锄草铲地;挥汗如雨打石头搞基建……所有这些都与屯垦之梦分不开,充分彰显了知青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品质。
在那十年的兵团时期,屯垦戍边是知青最灼热的梦。
二、二次创业之梦
如果说“屯垦戍边之梦”是可歌可泣的,那么“二次创业之梦”更值得写书。不夸张的说,知青们返城后的三十年拼搏比那下乡十年更为跌宕起伏,为立足城市所经历的艰辛不亚于知青时期。
知青回城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怎样立足于城市。当我们满怀希望从农村回到了城市,突然发现这个曾经抚育自己成长的城市是那样的陌生,没有工作、没有住房、没有生活费、没有依靠、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城市把我们送出去了,却没有做过接我们回来的准备。而那时,国家确实很困难,十年文革,经济崩溃。就业原本就是国家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十年前把我们送去了农村和边疆。去时是分期分批的,回来却是如回潮一般,呼啦啦的一下子涌回来了,一时难以消化。经历过农村磨砺的知青没有怨言,我们听从国家的安排,再次从社会最底层做起,里弄生产组、小集体单位,苦活、脏活、累活,只要能在城市立足,没有不能干的活。我们团里许多知青回城后,做过打包工,摆过地摊,在生产组里钉过钮扣,还有如《生命中的兵团》所记录的北京“最后的掏粪工”那样,做着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儿,既为国家解决了困难,也让自己在城市中生活了下来,慢慢的成就了自己的二次创业之梦。
住房是知青回到城市后无法回避的难题。我团有位知青曾经因为回城无住处,一直拖到最后才回城,一家三口蜗居在母亲家高不及1.5 米、终日不见阳光的阁楼上,以致小小年纪的儿子都成了驼背。后来由于工作努力,单位分给了8 平米多点的小偏房,两年后按市政府解决人均2 平米以下的特困政策得以改善。这样的情景几乎是每一个知青都遇到过的。可见,国家强盛了,知青的梦才能得以实现。
当我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后,改革带来的阵痛,又让许多知青成为下岗的对象。有下乡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烈酒都能对付!知青生涯教会了我们“识大体,顾大局”,培养了我们吃大苦耐大劳的品质。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面对困难,知难而上,通过各种途径,不但实现了再就业,闯出了自己的新生活,也帮助国家渡过了改革的阵痛。
我们团有一位知青,回城后通过努力成了技术员,后来又当上了车间主任。但好景不长,单位效益滑坡,车间被精简,她就去仓库当保管员,兼做销售员。最后她还是下岗了。下岗后她自谋职业,从摆摊做起,卖冷饮,卖切面,卖海鲜,卖水果,卖皮鞋,卖日用品,卖煎饼等等,只要能做的活她都努力去做,直到开出了自己的商店。后来她又被街道聘去做人口普查,做就业援助员、调解员。就这样,她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一番事业。
还有许多知青通过高考、成人考等各种途径,弥补了十年动乱造成的知识断档,升华了自身,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发挥了大作用。我们团有位知青在单位里运用在兵团当统计时学会的工作方法,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法,后来单位里就以他名字命名这套工作法。还有一个知青在航天部门工作时,表现了出众的工作能力,使单位的三产走出困境。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学校工作了,亲眼看到知青们挑灯复习的情形,他们入学后与小他们十多岁的孩子们同坐一室学习大学课程,压力可想而知,为完成学业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虽然当上了教师,但也深知自己知识的不足,一方面阅读大量书
籍充实自己,一方面报考电大继续深造,最终才成了中学的高级教师,还兼任市里教研室的教研员、中语会的副秘书长。
我写过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后知青时期知青生活的真实情景:“酒气弥漫,漫进弄常口那小摊上的张张煎饼/酒香飘散,飘入生产组里缝锁纽扣的一针一线/和着那图书馆本本散着油墨香味的书籍滋养性情/随着那三尺讲台缕缕粉笔末儿撒进学子的心田/手中的方向盘转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汽油中发酵着北大荒的养料,让车轮滚滚向前/枯燥的数字里有边疆漫天的风霜/耸起的高楼连接着黑土地万倾良田/航天人的意志中带着北大荒酒的烈性/神九的烈焰伴着拖拉机的轰鸣声直上蓝天/企业腾飞的蓝图中凝结着知青们智慧的结晶/祖国每一个成功里流淌着知青们辛勤的血与汗”。
改革开放使国家富裕了,此中有我们知青为实现梦想做出的无私奉献。
三、携手共进之梦
我们46 团知青联谊会是2006 春节成立的,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的路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下了“携手共进”的方针,要在知青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携手度过知青后时期。
如今知青老了,进入到了人生的晚年,即知青后时期。经过前面四十多年的奋斗,有的知青积劳成疾,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到了晚年,愈发受到疾病的折磨。当年知青结婚成家时,正遇到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知青们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这使晚年的知青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仅有的一个孩子现在正是事业、生活最艰辛的时期,不仅帮不了父母,还需要父母来帮衬他们带孩子。
虽然当年宣传独生子女政策时,有“政府来养老”一说,现在显然难以实现。知青们急国家之所急,携起手来共渡难关,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有困难的知青。我们团就曾经通过集体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聊补战友的一时之难。更有一些知青中的成功人士,设立帮困基金,来 .助那些遇到重大困难的知青。我们上海知青俱乐部就曾经多次在春节前结伴去探望重病中的知青,送去问候和一份资助。虽然钱不多,但这是一份知青集体的温暖。我们团里生病的知青也得到过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送去的资助。凡有知青不幸病逝,我们都会去送上最后一程,表达我们的哀思。我们还自发去解决邻里纠纷,帮助知青调解家庭矛盾。还为来沪就医的外地知青解决各种困难。我们多次组织知青聚会、旅游、联欢,也曾远赴第二故乡运来优质大米、云豆等供应给需要的知青。我们还参加过市里的各种知青活动,丰富大家的晚年生活,为的就是抱团取暖,携手度晚年。这些活动让知青们感受到团队始终在自己的身边,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知青生涯即将过去半个世纪了,知青再聚也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知青之梦与共和国同在。我们企盼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看到祖国欣欣向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梦,知青梦!知青之梦与中国复兴之梦紧密相连!
2015 年11 月15 日于暮耕斋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