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农,时代将铭记,这个为人民奉献了所有的名字!

来源:文汇报 作者:顾一琼 时间:2020-07-30 点击:
——追记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友农
 
王友农参加工作28年,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资料照片)

 

 

 
 
      ■首席记者 顾一琼记者 单颖文
      
       “眼睛快睁一睁,别人都在上班,你别偷懒。”
      
       “别睡了,你最爱的船快来了,不去看看么?”
      
       在王友农因突发脑出血而昏迷的整整75天时间里,前来探视的七旬老母亲就这样轻轻抚着儿子的手,在他耳边叨叨……
      
       坚强、隐忍、乐观,这位老母亲的特质也在王友农身上被集中放大,更成为如今无数人回忆他时口中出现的高频词。
      
       他,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就是要将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这个“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国际邮轮母港,打造成为“快乐、共赢、绿色、智慧和示范港口”,垫实宝山区千亿元级规模邮轮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他,又把这个宏愿存托于每一个踏实的当下——先后主导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诞生20多项首创探索,在疫情防控期间实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对同事亲近平和,常以一句“你再仔细琢磨下”激起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待合作伙伴,主动跨前一步,为达成最佳目标甘愿自己走最难的路……
      
       也正因如此,他成为身边人心中那棵能有所依仗的大树。
      
       “为什么一个人能有这么大的精力和能量扑在工作上?但是,这就是他啊!”这是妻子对他的悼念。
      
       “码头上空的云,江海翻滚的水,会替您拥抱邮轮业的明天。”这是同事对他的追思。
      
       “这么好、这么难得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离开了?”每一个回忆他的人都泣不成声。
      
       没有豪言壮语,却总能以哈哈一笑和勇毅执着化解所有的难。王友农身上闪现着新时代上海党员干部的特质——干事创业充满激情,面对困难富于创造,迎接挑战勇于担当。
      
       如今,这位斗士在他热爱的港口“扬帆远航”,却将这样一种精神和正能量深深嵌入一方水土、一群人的心中。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办公室变成第一“哨岗”,因为“容不得半点闪失”
      
       会议桌上,一盒方便面顶着一个蛋黄派,今夜再无人捧起它们。
      
       玻璃橱柜里,黄色洗脸毛巾就这样安静躺着,上面的一把牙刷和一支牙膏歪斜放着,今夜再无人拾起它们。
      
       桌子一侧,堆着两支扶他林和另两支缓解肌肉疼痛的药膏,今夜再无人拧开它们。
      
       案头,平铺着《邮轮港公司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计划表》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再也没有那双熟悉的手来回翻动着它们。
      
       唯独凭窗而望,江水依旧翻滚,江面依旧传来鸣笛……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零点广场四楼,董事长办公室内,一切都保持着王友农生前的模样,记录着他的工作惯常。王友农离去的这些天里,他的同事、下属就是靠着这些惯常的细节,在这里收集回忆,铺陈着难忘的点点滴滴。
      
       每天早上7点甚至更早,王友农总会在单位食堂用餐,和蔼地和每个人道早安,当然,加班到凌晨和衣躺在办公室也是常有的事。他爱打乒乓球,但放在办公室的球拍却积了灰,因为,他实在太忙了。同事们说,他的这间办公室,不是“景观房”,更像是“哨岗”,“他需要在第一时间能观察到进出港口的邮轮及人员情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下楼奔到一线处理相关事务。”
      
       对,第一时间,第一责任,他总是主动把所有重担都扛在肩头。
      
       比如抗疫期间,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早早启动了应对新冠疫情的防疫机制,王友农率队坚守在港口一线防疫关卡。自1月20日至29日,港口累计接靠大型国际邮轮10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4.27万人次、船员2.18万人次。作为亚洲最繁忙的邮轮母港,在严密机制和严格把关下,“奇迹般地”做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
      
       “山河无恙,欢迎回家!”4月23日,这是王友农生前更新于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当天凌晨4点40分,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邮轮获准非经营性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353名在海上漂泊多日的中国船员收到了王友农为他们定制推送的温馨提示:亲爱的“量子号”船员,欢迎您回到祖国!离船后,专业的工作人员将会对您的行李进行消杀……
      
       “这里是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国际邮轮母港,所有眼睛都盯着这里,容不得半点闪失。”彼时,在王友农看来,特殊时期在自身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率先接纳海上邮轮靠泊,体现的是一个国际化港口的胸怀及人文关怀。
      
       为了避免“闪失”,他毅然挑起千斤重担,主动跨前,反复琢磨“海洋量子号”回靠方案,并不断细化、修改和完善方案,召开各种协调会,反反复复踩点,实地勘察路线。
      
       在做好防控体系的前提下,为尽快让邮轮产业复苏,王友农率队投入新一轮课题研究,并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国际邮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出入境邮轮卫生检疫作业指引》等,形成了邮轮行业防疫的中国标准体系。
      
       在他执帅下,这个有关怀、有底气的邮轮港得到了业界赞誉,增添了邮轮行业有效防控疫情的信心,此后各船公司明确表示:相关邮轮准备返回上海母港,希望在上海率先复航。
      
       “一个人怎能如此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但是,这就是他啊”
      
       凌晨4点50分,一线值守的员工通过微信发了张夜景图,星幕映衬下的码头,邮轮静静停泊。5分钟后,王友农回复:马上过来。
      
       凌晨5点多,平时健步如飞的王友农因摔伤而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通往码头的通道内,身后的同事辛酸地记录下一段小视频。
      
       早上8点54分,船公司代表通过微信询问:船员核酸检测结果如何?王友农当即回复:也在等待结果。又17分钟后,追发了一条:刚得到通知,全部阴性。
      
       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保留着王友农的即刻回复,大家也都习惯了他的即刻回复,但谁都没想到,有一些画面永远定格了,有一些对话永远沉寂了,有一些惯常再也不见了……
      
       港口码头上,一座海事灯塔正拔地而起。而在人们心中,这位远行的领导、故友、伙伴、兄长无异于心中的灯塔,在每个人的天空划出别样的温暖花火。“一个人怎能如此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但是,这就是他啊!”◆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风趣加无趣,这个矛盾又复杂的存在,恰是大家对王友农的直描。
      
       他很熟悉每位员工,喜欢和人说笑打趣,遇到再大压力、再大困难都能发出“魔性”笑声,哈哈一笑,举重若轻。
      
       但他也总是工作第一,难得吃饭放松,话题说过十分钟后保准绕回到工作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也常挂嘴边。
      
       正是这样的“一起来解决”,见证了宝山区邮轮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20余项“首创”在此落地生根。
      
       2017年10月31日,全国首张邮轮船票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诞生。此前坐邮轮出行,游客通过旅行社等办完手续、缴完费,只能在出行当天到码头与导游会合。没有船票带来的是监管、经营、安全等诸多问题。王友农敏锐地意识到建立邮轮船票制度的重要性。在宝山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邮轮船票试点申请工作中。
      
       在得到交通运输部复函同意试点后,邮轮码头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极大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更为明晰,游客通关速度从原来的15秒缩短到3秒左右。2019年起,这一邮轮船票制度在全国邮轮港口推广应用。
      
       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承载着王友农的用心和信心。
      
       此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创新之举频频:通关条形码、自助办票机、弱光子安检仪、微米波探测仪、通道式红外测温仪等,打造出高效的通关服务流程。
      
       2016年7月13日,全球最大的邮轮变频岸电系统在此试运行成功。该系统一年可替代电量366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为其他邮轮港建设相关项目提供了经验。
      
       而这也依仗了王友农的“先知先觉”——一场研讨会上,专家谈及的岸电系统一下子触发了他心里的“绿色航运”之梦。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他用整整一年时间埋头调研学习岸基供电项目,编写报告、制定方案。一次次推动召开协调会,请来各方专家会商,一步步往前推进该项目。
      
       敏锐的直觉外,他总能迸发出奇思妙想,从细节入手带领大家将其化作现实。
      
       他的目光会聚焦安检仪上的小小置物篮架、行李笼,也会关注到邮轮岸边的装卸作业车,通过技术研发将行李装卸效率提高了67%,降低排放及噪音污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安全性,令码头工人获益。
      
       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探索者、引领者,深深熏染了一个港口和一群人。
      
       除港口建设外,王友农也为邮轮产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创造力和激情——牵头创立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创设国内首批邮轮港进境免税店;参与制定交通运输部等国家十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本市邮轮经济深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助推整个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留给我的是一个背影,我却永远为他留一盏灯”
      
       时光倒拨回1988年,王友农参加高考的那一天。
      
       当天考的是数学,这是王友农最擅长的一门科目,因为他是家乡当地数一数二的奥数尖子。学校门口,一位同学突然发现准考证忘带了。作为班长,王友农二话没说,想都没想,跨上自行车飞驰去同学家帮忙拿来证件。
      
       为此,他迟到了。等他进考场拿起笔,因为赶路心焦,手还颤抖着。他决定先从卷子后半部分分值高的题目做起。结果,后面难度高的大题目他得了满分,但前面的填空题、选择题,却因为答题时间不够而不得不放弃。一门数学科目整整损失了60分。就因为这样,他与心仪的复旦大学失之交臂。但每每被问及此事,他始终答道:“不后悔。”
      
       “这就是善良的他,第一反应总是别人。把别人看得很重,却把自己放得很低。”
      
       “他留给我的是一个背影,但我永远为他留一盏灯。”
      
       在妻子李国苹记忆中,王友农从没休息过。家中窗户坏了,拖了七年都没来得及换,但只要单位一个电话,他立刻就过去了。作为搭伴儿过日子的,没有抱怨是不可能的,但李国苹很能自我宽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工作上倾入了全部热情和感情,这一定是他的热爱,我只有支持他。”
      
       所以,她默默忍受着依旧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的日子;她辞了工作,全身心照顾女儿;甲状腺手术时,她整理包裹,一个人入院也一个人出院;腿脚受伤不便时,她单脚从四楼逐阶蹦至一楼;甚至,在女儿上大学后,她还报考就读了华东师大中文系,为了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也不给丈夫添堵。
      
       “他把所有的热情、光芒、闪耀的东西都留给了工作,那我永远要给他留一盏回家的灯。”
      
       而女儿王伯源说,她对父亲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因为“他不是经常在家的人”。偶尔父女二人独处,“我会和他聊些自己的近况,但他常走神,要喊一声或拍一下,我知道他脑子里其实是在想工作的事。”看似吐槽,但王伯源心里已默默把父亲当作“最崇拜的人”。今年刚硕士毕业的她,正考虑读博,而她不打算选择那些急功近利的专业,“我想和父亲一样,踏踏实实”。
      
       翻看王友农简历,发现他生前几乎没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荣誉,“因为每次评奖评优,他都说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很少有人知道,王友农还挺喜欢文艺,不过仅有的爱好也被繁重的工作挤压到无处安放。所以,当公司要编排一档歌舞节目时,他无论如何都会挤出时间,参与创意编排每个环节。其间,他再三强调,这幕剧要让港口每个工种的员工都有上台展示机会。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都是这个港口的活力和明天所在。于是,伴着《快乐港口》的歌声,保洁阿姨、码头工人、船务服务等纷纷走上舞台,展示风采。可惜,他走得匆忙,都没来得及从头至尾看一遍这幕歌舞剧。
      
       自开港以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跻身全球前四,游客接待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创造了世界邮轮经济发展史的“上海传奇”——而王友农生前总是这样归结:是每一位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托起了她。
      
       人物简介
      
       王友农,中共党员,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生前任上海吴淞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因劳累过度,他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脑出血昏迷75天,因伤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1日6时离世,享年51岁。
      
       王友农参加工作28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他是用激情来创造的改革先锋,直接推动了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跨越式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响邮轮领域上海品牌拼尽全力、奉献所有;他是用生命去坚守的岗位模范,疫情防控期间创造国际邮轮行业的防疫奇迹,忘我工作、鞠躬尽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组织、对事业的忠诚,是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和楷模。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美军机半年内南海活动超2000次,这是怎样一个强度
    下一篇:口罩仍需“戴一戴”良好习惯“养一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