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冲击下中国的挑战与出路

来源: 南洋时评 作者:顾清扬 时间:2020-06-25 点击:

这次2019冠病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极大冲击。当疫情早先在中国爆发时,中国经济的停摆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影响;当东北亚、西欧和美国成为疫情震中,它们的供应系统又切断了对中国的供应,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复产和经济恢复。
全球正是通过供应链形成双向,甚至是多维度的交互影响。一旦某个区域发生重大事件,都会通过这个紧密的网络,将影响传导至全球各个角落。全球产业精细化分工,使得供应链非常敏感和脆弱,于是人们再次反思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可以预计,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将会有重大调整。
调整的思路,无非是在成本节约和供应链的韧性之间取得新的平衡。过去重点关注的是在低成本的地方布局,未来可能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整体安全性。
大致上会有三种思路,一是供应链的本地化。不过,现今的产品都极其复杂,动辄以数千种甚至数万种零部件组合而成,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能在所有零部件的生产上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
过度强调产业链的本土化,会推高生产成本,损害全球竞争力和消费者利益。另外,一国之内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未必是最安全的,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因为下一次危机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生产和为全球消费者服务,它的股东来源是国际化的,很难说哪个国家是它的母国。
第二个思路是供应链的邻近区域化,即在临近几个国家就近组织生产,缩短供应链长度。它的优势是拉近产品生产者和需求者的距离,节省物流成本和减少碳排放。
不过,要建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链,核心仍然是全球竞争力,而且需要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也难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性。就拿欧盟这个所谓单一市场来说,这次口罩的分配就导致以邻为壑的争夺战,说明大危机面前,临近区域的供应链也是不可靠的。
第三个思路仍着重全球布局,但更加综合地权衡成本节约、企业生态系统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区域分散化,但分散化不一定是本土化或区域邻近化。原来过分集中的供应链,和过分强调零库存的物流方案需要调整,整体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会提升到超越成本节约的高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在危机时刻保持韧性。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占据中心位置,所以这次供应链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在动态调整之中,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些跨国企业会离开,一些新的企业会进入。
短期来看,全球供应链大规模撤离中国是不可能的。跨国公司的离开和进入,取决于中国对跨国公司的拉力,和其他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拉力,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
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表现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企业生态体系、充沛的融资能力、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政府的服务水平以及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
目前,中国总体上仍具有相当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要保持下去,并不断形成新的拉力,中国就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加大开放力度和采用国际最佳实践,按照最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
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不得不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国很难控制外部的变化,但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可控的。国际上的政治干扰,会在短期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中国的布局,但长期来看,还是取决于中国的吸引力。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中心,围绕产业链所形成的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体系是全球最为完整的。这种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吸引跨国公司最强的磁性和粘合剂。
这次中国成功控制了罕见的疫情,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证明中国可以很好地控制重大危机事件,可以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是黏住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因素。
中国凭借自己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势,大量地向全球的国际组织和100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这正显示出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国际社会在危机时刻,可以利用全球的供应链交叉支援。
中国未来产业链的调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应加强供应链的国内布局。前面提到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全本地化,对大部分国家是不可行的,但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是可以探索的。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30%,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以构建本土更长和更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目前的短板是供应链的高端环节薄弱,未来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弥补这个缺陷。当然,延长产业链的构建还是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不必人为地强调链条的完整性。
其次,中国仍须在区域和全球进行分散化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中国可以和东北亚及亚细安国家合作,形成区域产业整合。东亚是全球经济的重心,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建立区域供应链。中国也应该继续在全球布局,尽管目前所遇到的国际地缘政治的阻力很大。
除了尽可能地与欧洲和美国构建供应链,应重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和供应链整合,尽快将“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延伸至产业和城市化建设。
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本地化、近邻区域化和全球化配置各有优势,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能分散战略风险。
另外,这次全球性的封城锁国等措施,也催生了一些新业态,必然会激发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内涵创新,比如人们可通过远程通信加强全球供应链的协调,跨境电子贸易和云服务等都会得到青睐。而中国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也会为新型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简介顾清扬
顾清扬,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城市发展与城市政策、公共政策与战略、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新加坡公共政策等。
 
注:首发于《联合早报》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美修改“禁令” 允许美企与华为联手参与5G标准制定
    下一篇:“云”端广交会 太多不一样(深度观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