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是在搏命--记带领乡亲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杨晓沪

来源:《黑土情》杂志社 作者:记者:周雪芬 宋爱国 时间:2015-11-17 点击:

        杨晓沪是1970年赴黑龙江瑷珲县瑷珲公社三好大队插队的上海知青,曾任上海石化总公司外贸公司经理。七年前,因患严重肝胆肾脏疾病,遵医嘱提前退休,并应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热情邀请回到瑷珲镇三好村养病。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了使农民脱贫致富,杨晓沪在三好村乡亲们的要求下,杨晓沪领头组织合作社,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功,杨晓沪本人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和很高的威信。2015年4月  日,杨晓沪在工作岗位上不幸以身殉职。杨晓沪是为实践中国梦而搏命献身的,他的事迹催人泪下,精神感人至深,凡是了解杨晓沪事迹的人,无不为之钦佩、敬仰。杨晓沪是我们党培养教育的优秀党员,是全国老知青的杰出榜样。
                             知青经历 有所作为
        杨晓沪是69届初中生,军人家庭出身,腰板笔直,1米87的个子,上学时是校排球队队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70年4月响应号召为屯垦戍边他报名去了北大荒,插队在黑龙江省爱辉县爱辉公社三好大队。由于工作努力肯干,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1973年底经村民选举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为了提高粮食种植产量,他买了一大堆各种植物栽培的书籍学习研究并向老农请教,带领乡亲们硬是把劳动日收入从不到一元,提高到二元以上,农民的月收入达六十多元,而当时城市一般职工月收入才三、四十元,因此,这样的“高收入”在当时全国经济状况下还是数得上的呢。组织上为了进一步培养他,1974、1975年都推荐他上大学,他感到这里工作离不开而未去。1976年再次推荐他到上海同济大学外语系读书,作为工农兵学生三年后毕业分配回上海,在金山石化外事、外贸等岗位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机构改革内退下海经商。他不仅在工作上有所作为,还热忱于知青事业。2004年上海知青网和上海各个知青联谊会举办纪念上海知青上山下乡35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大型歌舞晚会,他参与了节目的筹备和策划活动。2005年他为传播知青精神,开着自驾车“广阔天地万里行”,踏上“重走红军路,寻访老知青”的征程。上海知青网一路陪同跟踪,把他历时五个月沿祖国边疆内地寻当年知青足迹的四万五千公里行程中拍摄的风光照片和所见所闻贴在网上,直到他圆满驶完了全部路程。然而这位一帆风顺地回城工作的老知青,放着好日子不过,怎么会志愿回乡搞起农业合作社的呢?
                            返乡养病 积极办社
        由于长年工作上的拼搏,杨晓沪时常食寝无度,使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他2010年感到不适求医时,医生确诊患有多囊肝、多囊肾病痛等多种慢性疾病。这病如果开刀换器官,手术费好几十万,生存期也只有五年。知青战友知道后都非常关心,哈尔滨知青邀请他到了哈市休养。原插队的三好大队乡亲们得知后,又邀请他回乡居住。于是2011年6月他重回原插队的村子,原本是想在这里养病、养老的,他在队里租了房,室内进行了装修改造,在菜园里种菜养鸡喂狗,生活过得很有规律。这里水好、空气好、生态环境好,乡亲们见到当年的知青队长回来了,都十分高兴,处处给予关心照顾,他也感觉身体比以前好了。
        在养病期间,当地不少乡亲与杨晓沪提起希望他能帮助搞合作社,乡亲们认为他过去担任生产队长就干得好,而且知青办事又比较公正,大家信得过。乡亲们搞合作化的想法与杨晓沪不谋而合。他来后看到原来相对富裕的村队,由于长期土地承包到户,个体农户能力有限,无法在农田基本建设上投入,以至于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土地越来越贫瘠,粮食产量上不去,农民的种地人均月收入不到千元,比城市居民的退休工资都低了许多。杨晓沪对此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年轻时在这里奋斗流汗,对第二故乡感情很深,北大荒黑土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知青离开这里那么多年,乡亲们收入却低于当年,没能富起来,许多村民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于是他感到了责任,感到要尽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把乡亲们组织起来一起奔小康,从而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延续并更有价值。
        在如何使农民致富的途径上,杨晓沪认为,应当走合作社道路。但是有两个问题较难办,一是入社农户各家自有的小型农机具在大面积耕作中用不上,如何处理。二是一旦用大农机集中耕作后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正发愁呢,去年8月在黑河市召开的“首届中国知青文化周”参观知青博物馆时认识了徐桔桔和贾爱春,她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搞起了合作社,还搞得不错。于是第二天就请她们来村里介绍情况。9月份他又带了村干部到逊克县山河村学习取经。徐桔桔和贾爱春组织村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做法,给了他不少的启发和帮助,回去就带着大家干了起来。而成立合作社,将土地连成片,实行集中耕作,谈何容易。
        杨晓沪看到,长期以来个体经济经营产生的小农经济私有观念对合作社的组建阻力重重,他首先和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学习国家有关合作社的政策和法律,达成共识,确定组建合作社的大方向,然后与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召开大会小会进行宣传动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一家一户地上门做工作解释沟通,前后花了四个月时间,在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总算有了眉目。约占村辖一半的40多户农家自愿以土地入股方式参加合作社,土地面积近5000亩。
        2012年12月合作社终于成立了,杨晓沪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困难种种 坚定信心
        建社伊始,转眼就是2013年,眼下杨晓沪村所在村庄的合作社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一是缺钱。耕种需要购买种子、化肥,但不少农家拿出钱;向银行货款,需要用土地作抵押,但大多数农户已将土地抵押,合作社不能再行办抵押货款。二是没有农机具。农户原有的小农机不适用大面积的耕作,如果用附近的农机合作社代耕,费用将大大增加,势必减少农民的收入,而且代耕的农机也不能在最佳春耕春播时机到位,如果自购农机具,这大笔巨款从何而来。
        目前北大荒春播在即,一年之计在于春,播种的时机和质量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去年秋天的秋涝以及随后去冬今春五十年一遇的特大雪情再加上春季的雨水将对农作物造成的涝灾已成定局,做好今年的农田种植更要加倍努力。当务之急是要搞到播种的农机具,杨晓沪准备再次向乡镇政府汇报争取获得支持,并向黑河市和爱辉区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申请购买农机具的财政惠农政策补贴,同时希望得到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和帮助,以筹得耕种必需的资金。
        杨晓沪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三农”问题上,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多项扶农、惠农、支农的政策,这将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中央的方针政策,这对我们搞农业合作社是巨大的支持和动力,作为老知青,要身体力行,为实现让农民富起来的中国梦尽自已的力量。对合作社今后的打算和发展,杨晓沪充满信心,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争取更多的农户和土地加入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循环农业,以粮食深加工和养殖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生产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农副产品供应城镇居民,并组建自己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经营管理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造福于乡亲们。
        2013年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就遇到了数十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春涝、夏季多雨、雹灾以及低积温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合作社全体成员在合作社理事会的带领下,在爱辉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大灾之年获得了较好的收成,2013年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比未入社农户高约30%。
        2014年在总结了2013年的经验后,全体合作社成员认识到搞农业发展合作社经济没有自己的农机不行,依靠别人的农机代耕不但费用高,还靠不住,耽误农时,造成粮食减产,必须购买自己的大农机。2014年春季在原来在爱辉下乡的上海知青的大力支持下与合作社全体成员共同集资一百多万元购买了三台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保证了春耕春播和田间管理及时完成,入秋后又购买了一台收割机。2014年大田作为长势良好,丰收在望,预计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比2013年翻一番。
        今年春节,他为了合作社的更大发展,春节就不回家了。2015年4月  日,杨晓沪在工作岗位上不幸以身殉职。杨晓沪是为实践中国梦而搏命献身的,他的事迹催人泪下,精神感人至深,凡是了解杨晓沪事迹的人,无不为之钦佩、敬仰。杨晓沪是我们党培养教育的优秀党员,是全国老知青的杰出榜样。
(本文刊登于《黑土情》杂志)

 
2014年1月三好合作社63户社员们高兴地领到了首笔分红款。
 
  

杨晓沪当年居住的知青宿舍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人社部副部长谈中国为什么造不好马桶盖
    下一篇:上海副市长艾宝俊落马前已有三个先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