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那两个月——记赴沪调研前后

来源:安徽财经网 作者:张韧 时间:2020-04-21 点击:
摄影/日升
 
      老辰光按语:三十年前的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当时安徽省委就敏锐地提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发展战略。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老知青模范张韧撰写此文,回忆了参加安徽省委组团赴上海做浦东开发的专题调研,走访上海高层,撰写调研报告的往事,记录了春潮初起时的时代风云。
 

      编者按:2020年4月18日,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30年风云激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浦东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30年前浦东春江水暖,当时安徽就敏锐地提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发展战略。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韧撰写此文,回忆了在省委决策前期参加调研的故事。我们编发此文旨在致敬那段火热的创业史,致敬为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致敬浦东开发开放30年,呼应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新时代发展路径。
 
      1990年4月18日,上海一声春雷巨响,全中国和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央决定,浦东实行全面开发开放,力度和速度较中国内地前所未有。
 
      4月21日、23日,朱镕基、黄菊两位时任市领导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浦东开发领导班子和做专题报告。
 
      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向国内外发布开放浦东十项政策,成立了浦东开发办公室。
 
      5月2日下午,朱市长带队为开发办找地方,当晚选定了浦东文化馆的一个小二层楼,文化馆二话没说,连夜搬走。
 
      5月3日,来自上海各区局的30多名处以上干部办好工作移交即去浦东开发办报到——
 
      此时,外国投资商和工商企业纷纷飞来,积极谨慎地打量浦东;已经对“开发开放”具有灵敏嗅觉的国内各省市区蜂拥而至,争取搭上浦东大船,近邻江浙以至东北新疆都出动了;安徽省最早的——马鞍山市政府由鲍寿柏带队,4月19号就在上海调研,芜湖、滁州、宣城主要负责人也纷纷带项目到上海寻求合作机会——
 
      此时,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也卷进了“浦东旋风”。我当时主持中心的日常工作,作为一个已经在安徽生活和工作了28年的上海人,非常振奋,高度关注这件大事,立即安排本中心以信息部为主大力收集相关信息。当时的信息部主任余群打破常规,不计上班下班,不定报送频率,只要搜到有价值的,就立即打印直送省计委(现在的安徽省发改委)和分管的省领导。
 

      领受任务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浦东开发开放的“省级响应”相当快,五月份就形成总体决策思路,动手部署,并给省计委下达任务。全面情况我不了解,只能说一段自己的经历。
 
      五月下旬,时任省计委主任陈健、计委副主任兼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张平都给我打招呼,根据省委省政府意图,在计委领导下成立赴沪调研组,你要准备去。
 
      5月31日,张平主任通知我,计委党组确定由省驻沪办和省经济信息中心为主的五个单位组成“浦东开发调研小组”,计委领导(原驻沪办主任)耿林曾牵头,你是组长。张平特别嘱咐:老耿负责协调各方面,你要集中搞好调查,写好调研报告,省经济信息中心可再去两个人,外出期间一定要安排好中心的工作。根据这个意见,我把中心各部负责人都留下,安排学金融专业的谢冰蕾同去,因为这方面是我的短板,还有张跃先也去,保持我和中心之间的联络,信息中心这个140人的“大本营”任务也不轻。
 
      6月2日(周六),张平主任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松散型的“浦东开发调研小组”,部署任务。
 
      6月5日,耿主任召集调研小组开会,明确赴沪调研目的和安排,形成纪要。
 
      6月8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给省计委电话:你们谁带队去上海?到我这里来一趟。于是我去了。卢书记的意见很明确:浦东开发开放意义非凡,对安徽有深远影响,你们这次调研,主要在于把浦东的开发开放与安徽进一步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安徽的重点在沿江,尤其以芜湖为龙头的沿江城市要呼应浦东并藉此时机进一步大发展。你们在上海调研要有深度,着眼安徽怎么搞、搞什么。卢书记还对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方法。这次谈话明确了赴沪调研的主导思想,为调研报告定下基调。
 
      6月8日、9日,陈健和张平两位主任又嘱咐我:“不声张,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以单位和个人名义找人都可以,与掌握情况的实权人物多联系。他们都强调,调研报告要有观点有分析,更要从安徽和沿江的实际出发,有可操作性。陈主任说,省委要求我们了解上海情况和出主意拿方案,你要下功夫。
 
      这些谈话给我相当大的压力,但既然把任务交给省信息中心,又要我上一线,也就领下了。好在信息中心的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主任都说,前方后方合力,没问题。
 

      浦江八日
 
      6月12日,调研小组抵达上海,住汉口路扬子饭店,与省驻沪办其他几位成员汇合。
 
      6月13日,一整天闭门会,耿林曾主任主持,驻沪办相关同志及有关外贸、交通、航运的干部介绍已掌握的浦东开发信息。总的是,上海经济发展压力大,迫切要求开放,中央决心大,要求上海高起点、高速度,带动长三角。国内外正在抢滩浦东,房价地皮猛涨,形势逼人。他们急切希望安徽快上。驻沪办收集了很多情况,做了大量工作,调研开局顺利。
 
      我利用中午打电话找人,约时间登门拜访。这些老领导老朋友老同学听说来意,都很支持,尤其黄奇帆,他原是上海市信息中心主任,我们参加国内信息系统会议时常见面。当时他挑起了浦东开发办副主任的重担,又分管制定政策,日夜繁忙。看在过去同行的面上,他说“只有明天中午一个小时谈谈”。
 
      大家分头联系访问对象,一一落实,当晚就排满了六天日程。
 
      6月13日深夜,卢荣景书记打电话到上海。耿主任汇报了我们的安排并及时给大家传达了卢书记的意见:
 
      要知己知彼,外为我用。研究浦东开发对安徽尤其对沿江和芜湖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要从整体和战略上考虑安徽应该加强什么,怎么进入?哪些可以先引进来......要认真思考这件事,某种意义上说,软件比硬件更重要。你们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思考可行性方案。
 
      6月14日一早,去浦东看地皮,国内外聚焦这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已成历史,驻沪办刚看中一栋楼,转眼就被卖掉了。我们看了三块驻沪办预选的地皮,一致认为,在陆家嘴张杨路的位置最好,立即向省里汇报。
 
      6月14日中午,黄奇帆落座后,没有一句空话,告诉我,按照小平同志多次说的“搞快点,搞大点”,浦东开发突破国内其他开发区以加工为主的模式,集聚金融和大商贸,要选择产业,以高科技为主,设大保税区;上海正在制定政策,6月25号出方案,7月中旬市人大讨论通过后就变为法律,杜绝随意性;浦东开发和浦西联动,整个上海像一个大饼圈,里面一块块小饼长出来,未来,小饼逐步挤满大饼。
 
      他直截了当说,安徽进入浦东,建议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如,省政府或省计委出面,在浦东购一块地皮,由经济实体进来,可以做成“安徽小区”,自带材料和队伍搞“七通一平”,其中项目由安徽自己安排,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就行。如在保税区中设窗口,凡加工后增值20%就可以免税。如资金问题,可由金融和投资信托牵头的经济实体去筹资、组织原材料,只要定了外资政策,内资就没问题,等等。
 
      这一个小时含金量真高,他讲的一些观点和途径我直接搬进了调研报告。
 
      6月14日下午,拜访上海市计委高级经济师葛大钟,是市长的智囊人物。他介绍了浦东和浦西的态势和“联动”方针。重点谈规划问题,认为产业规划十分重要,要用自己的优势来导向外资项目,吸引大跨国公司。上海每年的巨额上交一个也不能减,基础建设任务又重,资金很紧张,计委要解决很多难题。他说沪皖两地密切,1989年上海128万流动人口中,安徽来的就占15%。他的详细介绍对我们认识浦东、考虑安徽如何呼应很有教益。
 
      6月15日至19日,我们访问了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协作办、信息中心、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劳动局、机械设备成套局、江南造船厂、黄浦区政府等十多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中层领导。
 
      6月17日与上海新闻界高层座谈,解放日报老总编王维、时任总编周瑞金、时任广电局长龚学平等都来了。知道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张韧,格外亲切。他们热烈谈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先行,如果口头上拥护改革开放,一遇到体制变革、外资银行进入、土地批租等等问题就退缩甚至责难,寸步难行。所以急切需要提高群体的时代意识,打开眼界。
 
      上海纺织局生产技术处长朱明华是我华师大二附中的同窗,他说由于产业结构问题,长期“吃草挤奶”的纺织行业陷于困境,盼望改革。曾经红遍全国的自行车厂厂长也说市场变了,现在“很痛苦”,并感谢协作对象合肥市,在他们困难时先支付了一大笔资金。这些都给我深刻印象。
 
      上海市政工程局的领导介绍,项目太多,需要大量水泥黄沙石子钢材轻质建材和建筑队伍,安徽可以通过招标进来,其中一位老领导是我父亲的老战友,他不客气地批评我省沿江一个县水泥厂,畅销时不按合同送货,要上海自己去拉,滞销时不打招呼硬送上门,不讲信誉。
 
      我们还实地考察浦东外高桥区、陆家嘴花木地区以及浦西闵行开发区。……
 
      白天满堂灌,夜深人静回味消化,我领会到,开发浦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披荆斩棘,我们十年来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许多问题,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更有新问题在产生,这些难题只有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包括思想观念问题,也要在干的过程中甚至有了成果后才解决。上海是这样,安徽也是这样,只有一条路,往前冲。
 
      八天内,上海方方面面热情支持,讲优势也讲弱点,甚至给了拟定政策讨论稿。安徽省委领导多次听取小组的电话汇报,大家士气高涨,日以继夜工作,获得了浦东开发总体规划及关于土地、外贸、内外投资等一批资料,整理了访谈记录,热烈讨论安徽怎么呼应。省经济信息中心也几次发来值得参考的信息。以这些为基础,我开始打腹稿。
 
      6月20日,回到合肥即起草调研报告,我那时只会手写,打字员跟着加班加点,打了又改,改了又打。

 

      6月23日,《赴沪调研汇报》送交耿主任和计委领导。
 
      皖江八日
 
      6月底,陈健、张平两位主任谈了意见:调研报告基础不错,省委常委将要举行专题会议研究呼应浦东开发,加速皖江(长江安徽段)发展,安排计委在会上做一个综合性发言,你把赴沪调研汇报修改提高,略去调研过程,展开写上海态势、我们的观点以及对策建议,并要加强写发展沿江的部分,从而形成一个专题报告,落款就是省计委、省经济信息中心。接着通知我参加省委组织的对沿江地区的调研,提升思考,充实报告。
 
      7月5日,卢荣景书记率省级五套领导班子及省直部分厅局主要领导人在沿江集体调研,从马鞍山开始,到铜陵、安庆、池州,最后到芜湖并就地召开常委扩大会,有关地市领导都参加。我带上资料跟着走,心中忐忑,一则,安排了陈健主任7月12号大会发言,必须印发这份专题报告,时间上没有余地;二则,女儿正在这期间参加高考,我却要离开她。
 
      这次参加考察对我大有启发,充实了专题报告。看到省委省政府抓沿江数年,基础建设进展好,沿江对扩大开发开放要求迫切,有盼头。认识到芜、马、铜各市产业发展不同质,与上海互补性强,现阶段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开发,建成像苏锡常那样的城市群大有希望,体会到省委决策的正确。也认为我们总体经济底子薄,技术管理基础弱,尤其缺乏熟悉国际惯例的金融贸易人才,所以这个时期外经贸的主战场仍在省内。同时,必须把“皖江”挂上“浦江”,开窗口,抓战机,练队伍。在省内也要“联动”,确立“沿江是安徽的沿江”,开展大协作确保重点,也不失时机促进沿江与合肥及各地市组建企业集团,打通贸易障碍,用经济纽带联合发展,省里要积极推动中国科大、中科合肥分院、十七冶等强大技术力量与安徽企业合作,瞄准国际市场开发新产品。
 
      按照“知己知彼”和“有操作性”的要求,专题报告概述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研究近况及某些薄弱环节和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了一些近期浦东有需求、安徽有条件的项目建议。如企业先行,当务之急在浦东陆家嘴占一席之地,在保税区开窗口,靠内河水路建造码头,在外高桥购30亩地(当时约需800万元),逐步建成工、贸、储和服务综合利用的“安徽小区”。如以“两建”(建筑规划、设计)前期介入,以“三带”(指标、建材、建筑队伍)承建我省在浦东所购地皮上的设施工程,沪皖双有利。如发展与文化艺术高度结合的旅游业在国内外争制高点。沿江到皖南一线,拥有丰富的唐宋明清文化遗产,独特的黄山九华山瑰宝,要致力于设计和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如加强特色农副产品在上海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在省经济信息中心建全省共享的投资环境信息库和项目库等。
 
      此间,也听到不同看法,有的说,呼应浦东是“一阵风”“赶浪头”,有的问“为什么要把安徽的钱化到上海去”,于是我加写了一节“开放及开发的不可逆转性”。从国内外情势看,对浦东—上海—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不容置疑,“浦东旋风”的影响不可低估,安徽利用浦东开发的机遇不可动摇。
 
      此间,我接到我先生的电话,说女儿发高烧了,在坚持参加高考。我着急也没用,只能告诉自己,思想不得开小差,抓紧,再抓紧。每天白天参加调研,晚饭  后伏案,写出一节就先交陈健主任审改,接着写,接着送审,往往到深夜,7月10号在芜湖,我写完最后一页并腾清全文(9千多字)后交陈主任已凌晨两点,估计陈主任和芜湖市的打字员都通宵工作,7月11号完成校对打印,7月12号陈主任在扩大会上做了《利用浦东开放开发的机遇 加快我省沿江地区的开放开发》发言。

 

      这也算浦东速度吧。
 
      这次会议上省委做出了关于开发皖江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在浦东批租一块土地,率先在陆家嘴投资建起第一幢高楼,成立了第一家省级公司参加浦东开发,芜湖设立海关,建外贸码头,外贸仓库等等。
 

      这次会议后,省经济信息中心继续为决策咨询提供服务。
 
      不觉30年过去了,呼应浦东,加快皖江开发早已成为现实,回想赴沪调研和皖江调研,受到的教育和鼓舞至今难忘,回看那份专题报告,是“初级阶段”的写照,今天安徽的开发开放已经上了几个能级,令人瞩目。安徽和上海与国家一样,发展太快,变化太大。合肥拥有的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实力已属国内翘楚,安徽成了长三角的一员又是长江经济带的一员,左右逢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不变的是一代代一茬茬人的追求和拼搏。
 
      期待下一个三十年!
 
      2020.4.10
 
      作者:张韧(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李文亮等33人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下一篇:葛元仁|为实现初心,完成使命,必须善于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