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插队落户的日子里之五(三篇)
来源:原创 作者:姜吉祥 时间:2019-10-29 点击:
三 、捉山贼
我们插队落户的地方为三县交界处,交通闭塞,邻县山上不长东西,或仅长荒草(当然,现在早已是林木葱葱了)。邻县或来此偷盗山林的,一个生产队的力量较为单薄,难以匹敌,故以大队为后盾,一致对外。邻县或来此偷盗山林的季节,如五、六月份,大队不时组织人马,或十多人,或二十多人,带上柴刀和竹筒饭(老俵用毛竹筒制作的饭盒,带饭用),去巡山一天,记为大队工分。亦有临时发现邻县来此偷盗山林的,则紧急出动,老俵尤其是要叫上上海知青一起去,说是偷盗者惧怕上海知青。
那天,半下午,接报有人来此偷盗山林,即刻紧急出动,带上柴刀,个别老俵还捎上鸟铳,以作护身用。
我们蹲伏在山道上方的茶树林里,距山道仅二、三米吧。偷盗者来了,近二十个年青汉子,肩扛撑棍,腰别柴刀,雄赳赳、气昂昂地过去了,竟然没有发觉近在咫尺的我们。老俵的情报非常准确,不知怎么来的,那时没有电话啊。
待砍伐声稍起一阵子,我们一行人包抄过去,缉拿行动开始了。我们人多,且有准备,即刻捉了一个年纪最小的,十五、六岁吧,把手扭在后面,用绳子绑了,交给我押着。我左手牵着绳子,右手提着柴刀,在小道上等候众人归队。
突然,我生产队小老俵对着我喊叫,“小道下面抢人!”我朝小道下面一看,一壮年汉子匍匐在地,正准备摸上来抢人。小老俵即刻对着壮年汉子旁边的空旷地,放了一鸟铳,“轰”一声巨响,那个壮年汉子倾刻间连滚带跳地逃走了,把鞋都跑丢了。
回来将俘虏人质交给大队,一般由大队民兵营长审问。人质不说话。好办,营长一挥手,“老规矩。”上来几个民兵,用绳子的一头绑了人质双手,绳子的另一头甩过房梁,轻轻一拉,人质两脚离地。没几分钟,那人质说话了。
知道了人质母亲是小学老师,偷盗杉树和毛竹(搭脚手架用)为造房子,此地有一亲戚。
人质由民兵日夜看守。大队通知了人质的亲戚,由其转告人质家里,根据山上清点偷盗的杉树和毛竹,罚款若干,钱到放人。在此期间的人质伙食,则由该人质亲戚承送。此类偷盗事情,一般五、六天即获得解决了。
被偷盗的杉树和毛竹还在山上,仍归原来的生产队所有。偷盗者交来的罚款,则归大队所有。
偷盗者“偷鸡不成蚀把米”,山村自有法律之外的治理办法。
四、 扒车
插队落户时,我们外出全靠搭车或扒车。那一年我们两个男同学于县城办妥事已是下午了,还得赶回一百里路外的生产队。我们上车渡轮,到了县城赣江对岸的车渡口,在车道拐湾上坡处候着扒车。看见一辆卡车从车渡上下来,加大油门拐湾上了坡,我们闪进车后,扒住挡板,两脚离地,稍一停留吸口气,翻身进了车厢。那时年轻力壮,40码以下的车速,我们都上得去。
汽车开了不远靠边停下了,司机下来,手上拎一铅桶,去公路边的人家打水,给汽车水箱加水。我那个同学跳下去帮忙拎水。事毕,司机说,“我看你们像是上海知青,从哪上的车?我怎么没看见?”我向他说了扒车经过。
他好奇地说,“我若不给汽车加水,你们到时怎么下车呢?”
我说,“那好办,届时我们会敲驾驶室顶棚通知你。”
他开玩笑地说,“我如果仍然不停呢?”
我说,“先礼后兵,若仍不停,我们会把你车厢里装的办公桌椅,一件一件地丢下车,不怕你不停。”
说到此,大家都笑了。汽车开了40里路,到了省道路口,司机主动停车了,挥手再见。我们再搭车62里路,当晚回到了生产队。
没有以牙还牙的手段和决心,别在“江湖”上混。
五、做三休一
生产队有20多户人家,养了17头牛,生产队到年底核算养牛户,每天补助1个工分。农田秋收后的稻杆,大部无偿分给了养牛户,以供冬天牛饲料。牛栏出牛粪,养牛户肥料工分另记。
4月中、下旬是牛抄田、耙田和插秧抢种的决战时刻,即谓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的关键时刻,那些吃工资人的家属,在插秧和收割时季也必须下田劳作,决不敢呆在家里养着。
生产队有一些田远在十里开外,那是上世纪大跃进时期开的荒,在春插尾声时,抄田、耙田和插秧一天完工。老俵把缰绳宽松地绕在牛脖子上,然后拍拍牛屁股。老牛识途,知道回去了,独自途经若干村庄,回到十里开外的村里,站在牛栏屋前,静候主人回来开门。
在抄田、耙田和插秧抢种的决战时刻,生产队会提高牛的生活待遇,牛不再是纯吃草料的了,用一秧盆,内放搅拌着盐粒的米糠,供牛嚼食,说牛会由此长力的。牛在农忙劳作期间,实行“做三休一”制度,即连续劳作三天,休息一天。
那一天,有个老俵的牛轮到休息了,照例,老俵早饭后,把牛牵到山上青草茂盛的地方,把缰绳宽松地绕在牛脖子上,然后拍拍牛屁股走了。到了傍晚,牛会自已回来,站在牛栏屋前,静候主人来开门的。可是那晚,牛没有回来,明天牛要干活的,另一头牛也要轮休的,怎么办?晚饭后,村里的人打着手电和火把上山找牛去了。找不着的,牛躲起来了!直到第二天傍晚,牛才回来,站在自家的牛栏屋前。这头牛接连休息了两天,多休息了一天,由此亦受到了惩罚。牛回来的那天傍晚,牛主人左手挨着牛鼻子缠着缰绳,右手挥拳击打牛的门面,嘴里还不停地叫骂着。牛流泪了。
鲁迅先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若累了,也会躲起来休息一阵子的,哪怕挨揍。
(这是作者与一起插队的知青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