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色大厅听音乐会
来源:暮耕老牛博客 作者:林嗣丰图文 时间:2019-10-22 点击:
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听音乐会是自费项目,这是在上海出发前就知道的,我曾提议不去,因为有宋祖英的那句“我开了一个坏头”的话。宋祖英是第一个在金色大厅里举行个人音乐会的中国人,从她以后,许多中国人蜂拥来到这里,纷纷以能在这里吼上两嗓子为荣,好像就此便镀上了一层金一般,可以身价百倍。于是金色大厅的声誉一下就跌落下来,让人倒了胃口。但大家说既然好不容易远渡重洋来了,还是去看看吧,而且热情的导游也一再推荐,说是白天进去即使买了票,也不让拍照的,晚上是可以在里面的大堂里留影的。于是就有了此行。
晚饭后,我们就去金色大厅。大巴停靠处竟然是我们昨天到过了的城市花园的后门,远远可见小斯特劳斯的金像。在灯光的照射下,此时的金像更加熠熠生光了。周围白天壮观的建筑也变得富丽堂皇起来,显得更加的神奇。自然,金色大厅也在这一片神奇之中。
金色大厅在平日里并不显眼,躲在一条小街的里面。现在则是它最光彩的时候,金碧辉煌的,无比艳丽。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雕像,古雅别致。这里每年都会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央电视台每每直播,因此为国人周知。现在,灯光照射下的大厅已看不到它墙面的红黄色,却留下金光在闪烁。
门前已经聚集很多来观看音乐会的观众,熙熙攘攘的。音乐会的价格不菲,像我们这样购买的最普通的票也要50欧,合人民币近400元。看来,这金色大厅每天可以为维也纳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文化也是有价值的。
走进大厅的大堂,里边已经是人山人海,根本无法做留影之类的事。但里面的装饰真的是美极了,灯光照耀下的穹顶上的图案,金灿灿的,发出迷人的光,衬着一旁的塑像。
很快开始检票,分上下左右排成四支队伍,有序进入演出厅。演出厅是不允许使用照相机的,我只好把手中的单反交由导游保管。
进入演出厅,哇,确实是金色大厅!夜晚的大厅外景已经着实让人倾倒,大堂的穹顶也让我惊叹,而演出厅里更是美轮美奂:舞台上镶金,上下两侧的窗台镶金,二层的护栏上镶金,连天花板上也镶金,处处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天花板还镶着一幅幅的名画,在金色的画框映衬下显得雍容华贵,气度非凡。难怪许多人要以在这里吼上两声为荣。
相机是不能用的,但可以用手机在演出开始前悄悄地留下几张做纪念。于是我便将它的形象留存了下来。
据知,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而每次演出的曲目大多选自于这些大师的闻名曲子。
演出博得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我旁边的一位白人老妪还用手机把每一道乐曲录了下来,看来是个忠实的音乐爱好者,不像我们只是好奇地来“此地一游”的。
金色大厅的构造如上海音乐学院内的贺绿汀音乐厅,舞台在下面一层的前方;座位除中间外,还有排列在两侧的,上下两层都有。整个演出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要远比贺绿汀音乐大许多。专家的报告称: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延长并舒缓。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我在二层的窗户上发现了两个电子扩音器,这是让后排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到美妙的演奏用的。资料称“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我想这也是其中的一点吧。
但我也觉得楼上座位的设计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缺少坡度,后面的观众难以看到舞台上的演出情景,只能从前面观众的夹缝中去窥视;二是前后排之间不错位,如果前面的观众高子高点,后面的就根本无法看清舞台上的情况了。我们这次因为买的是普通票,票又订得晚,所以是楼上最后一排,几乎是无法看到下面的舞台,看不清出场的赏长得什么样。好在今天是听演奏,听演唱,否则真的要一无所获了。所以我称这次在金色大厅的经历为“听”音乐会,是恰如其分的。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了。我们随着人流走出了金色大厅,走到维也纳充满艺术气息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