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 当初给赝品博物馆作保的专家在哪呢?出来走两步

来源:腾讯网 作者:今日话题 时间:2019-10-18 点击:
      媒体应该想办法找到这些专家,好好问问他们是如何看待这起赝品事件的,并挂起“示众”,自然能够倒逼从业者珍惜自己的名誉,倒逼行业制度的建设。
 

      文 | 丁阳

      重庆大学赝品博物馆事件仍在发酵。几乎可以肯定,《江山说收藏》公号披露的该馆藏品,大多都是赝品,有权威文物专家甚至表示,公布的展品图片可以用“荒唐”二字作为评价。

      一个普通票友就能发现的恶劣造假,堂而皇之进入一所985重点高校的博物馆,并号称经历过“14位专家”的评估与鉴定。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又该如何杜绝呢?

      高校赝品博物馆,不是首次出现

这次的重庆大学赝品博物馆事件,是由公号“江上说收藏”披露的,号主自称只是一个文物爱好者,但其写下的这篇《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却异常铿锵有力。翔实的图文材料可以说把这所博物馆里的赝品已经“锤”的无法翻身。

      比如,文中披露的“改装版秦始皇陵铜车马”,被戏称为“4+2前后六驱混合动力”,许多人都在质疑,这样的设计,刹车的时候马不会撞在一起吗?目前已知的古代马车没有这样的形制。

 

 
      馆中还有很多明显“山寨”自其它出土文物的作品,比如那件“人骑青铜俑”,与甘肃武威汉墓中出土的车马仪仗相比,姿势、表情等都实在过于相似,一看就是仿制的。
 

 

 
      更加实锤的,是馆中一号称来自唐代的三彩女俑用上了“洋蓝”——这是清代中晚期从德国、日本等化工染料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化学染料。稍有经验的文物爱好者都能看出不妥。
 

      尽管重庆大学已经成立工作组,表示要进行调查,但“锤”成了这个样,恐怕赝品的结论不会有什么改变。非要说不是赝品,只会给重庆大学进一步抹黑而已。

      这篇迅速引发关注的公号文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知名文化作家马伯庸当年写下的一篇博客《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马伯庸当时参观的是位于河北冀州的冀宝斋博物馆,他在其中发现了标明年代为夏、商、周等朝代的瓷器,穿“中山装”、分公母的元代十二生肖,绘有“三英战赵云”的葵口盘等等与人们常识不符的展品,让人瞠目结舌。

 
  “三英战赵云”葵口盘

      文物造假,在这个社会算不上什么稀罕事,但“冀宝斋”只是个门槛很低的小地方民间博物馆。但重庆大学好歹是一所985重点高校,怎么就让大量假文物堂而皇之地进校园了呢?

      令人忧虑的是,遭遇赝品文物事件的,不是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曾将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母校,校方然后就此宣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然后行家去了一看,发现假得不能再假。浙江师范大学也遭遇过类似事件,其涉假展品被称为“假到了惨不忍睹、令人发指”。

      存在文物造假现象,大家都知道难以避免;把显而易见的仿品当作国宝收藏,试图有朝一日卖掉暴富的“国宝帮”,人们也知道难以杜绝。但博物馆这样有门槛,甚至牵扯到985高校的机构仍然存在严重造假,这样的现象实在太令人失望。

      利益面前,不要高估文化人的品格

      是这些高校没有识别赝品的眼力吗?如果高校真心想办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博物馆,普通文物爱好者都能识别的假货,恐怕是不大可能被放进去的。

      但一旦牵扯到利益,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对于重点高校来说,目前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争创“双一流”。而在此次事件曝光之前,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学校要有博物馆。”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容易被钻空子——有“藏品”,有资历,在圈中有人脉的吴应骑教授发动全家来主导这个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说是理所当然。重庆大学方面或许都没有调查过吴教授此前是否有污点——两名吴应骑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前同事向媒体表示,吴应骑曾任该校陈列馆馆长,后因卖假画被免职。

 

      当然,其间是否真的有什么利益交换,尚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些高校人的眼里,藏品到底是不是真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甚至能看到该校另外一位教授能作出这样的辩护——“重庆大学之前没有博物馆,在这个时候吴教授能够把自己收藏一生的藏品无偿捐献给学校,而学校没有对他奖励一分钱,只给他一个收藏证书,老先生的这种义举,在微信号文章中成了他腰包里获取了多少金钱。”“人家能够有这种义举把藏品捐献出来这就是值得歌颂、值得赞赏的。”

      不管是“护校情节”作祟,还是此人也是利益相关者,这显然是把人当傻子了。因为造假者显然不是奔着学校奖励来的。这里面的门道并不复杂——越是有知名高校官方背书,造假产业链越能畅通无阻。在当今文物市场,带有官方性质的背书几乎就可以折算为金钱。在文物买卖这个带有“击鼓传花”性质的游戏中,不管是真上当的,还是那些“假装上当”的人,他们都需要权威背书这么一个东西。

      一个能写出《怎样鉴定当代中国画》、《怎样鉴定中国古代瓷器》、《怎样鉴定中国古画》的教授,会真的不知道他捐出的是假货?利字当头,涉嫌参与乃至主导一个造假利益链条,也就不难理解。

      14位参与“品鉴”、“评估”赝品博物馆的专家,出来走走看

      如果不是民间高人特别有心,并且还写下了这么一篇夺人眼球的文章,引发重大舆情,这次事件被曝光的几率其实也不高。当今文物市场的乱象正是造假者有底气的理由,只不过这一次似乎玩的有点夸张了。

      解决乱象,制度和程序设计必不可少。有学者接受采访时指出,高校筹建博物馆,需要成立专家委员会,订立程序,对相关的藏品进行严格鉴别、评定。

      然而,重庆大学博物馆在筹建之初,其实就“邀请了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重庆大学教授、收藏家吴应骑先生对重庆大学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并对筹建重庆大学博物馆和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为什么没起到作用?有人表示,是因为制度、程序往往都有漏洞,“真正的专家参与度可能很小。这种笑话才会层出不穷。”

      怎么堵上漏洞?其实,非业内人士和老百姓根本不需要操心。这是圈内人士自己的事,圈外人只需要知道,文物是否可靠,终究是需要专家用自己的名义鉴定作保的。重庆大学官网上《重庆大学举行拟建博物馆藏品评估暨文博研究院筹建专家会》这篇文章虽然已经删除,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新闻稿中那14位参与“品鉴”、“评估”的专家,名字和头衔俱在,甚至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前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这些看上去就很唬人的头衔。

 
重庆大学新闻网稿件中重大博物馆筹建专家会的合影

      媒体应该想办法找到这些专家,好好问问他们是如何看待这起赝品事件的,并挂起“示众”,自然能够倒逼从业者珍惜自己的名誉,倒逼行业制度的建设。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敦煌:从“伤心之地”到“国家宝藏”
    下一篇:昂首北上!马首铜像将归藏圆明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