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兵团的迅速组建与快速撤销——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为例

来源: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余杰 时间:2019-08-28 点击:

(因原文较长,本站将陆续节选部分以供读者了解。本章为余杰《建设兵团的迅速组建与快速撤销
——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为例   一文的第三部分)-----编者注

三、建在国营农场基础上的兵团
1、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
大规模地组建生产建设兵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兵团的来源,第二是建制。
生产建设兵团基本上是在改组国营农垦系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为例,早在建国初期,云南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垦区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有3.14万复员转业官兵脱下了军装,开辟了9个军垦农场。这个情况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初期基本相同。
在大跃进的1958年的时候,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1959年到1961年,正值我国遭遇三年大饥荒的时候。从湖南动员了2.3万人来到了云南农垦系统。云南省的国营农场达90个,职工总数为7.8万人,总人口14万人。1963年全省农垦农场合并缩减为40个,职工减少为65万人。
这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组建的前身。
2、在国营农场基础上组建起准军事部队: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被中央批准成立是在1969年10月6日。正式成立是在1970年3月1日,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
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和接管云南边疆各地国营农场与接收安置城市知识青年……”,“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又是工作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知青情况》·《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57页·云南大学出版社)
在原农场基础上按照军队的建制组建成为了准军事部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隶属于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三大机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设在云南省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县)。
按照军队的建制,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原农垦总局下属的分局、农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成4个师,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屋企事业单位。
1师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2师分布在临沧地区,3师大部分在德宏州内,少数在保山地区;4师分布在红河州。基本覆盖了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涵盖了所有的原国营农场。到1972年底,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干部、战士、职工共计18.7万人,总人口达到29.6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是在原来云南的国营农场建制下组建的。基本上是把原来农场作为一个团的建制,一个分场作为一个营的建制,原来的生产队变为连队。根据需要还分别设立了武装排(连)。团一级建立了团部医院,营一级建立了卫生所,连队有卫生员。根据生产需要,在营一级组建了机务连、基建队等。
例如,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为例:由思茅(现为普洱)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农场组建的。组建初期为共有8个团、三个独立营。
一师的师部在思茅(包括西双版纳)。一团,是原景洪县景洪农场;二团,是原景洪县东风农场;三团,是原景洪县勐养农场;四团,是原景洪县橄榄坝农场;五团,是原勐海县黎明农场;六团,是原勐腊县勐腊农场;十九团,是勐腊县勐醒农场;二十团,是原勐腊县勐满农场。独立一营,是原思茅孟连农场;独立二营,是原振东农场;独立三营,是原红星农场。
3、全国新组建建设兵团的基本模式:
不仅是云南农场是在原有农场基础上组建的。在那个时期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
黑龙江兵团的组建是:“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某些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内蒙古兵团的6 个师都是在内蒙古原有农、牧场等基础上组建的。如一师主要是由原乌兰布和农场、原巴彦套海农场、原哈腾套海农场、原太阳庙林场、原包尔套勒盖农场和原纳林套海农场等改组而来。
广州兵团成立时,“海南农垦局、湛江农垦局、海南五料局及所属农场(站)、工厂、医院、学校等单位,以及海南兴隆农场、彬村山农场,湛江奋勇农场、阳春农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及其所属在海南、湛江地区的单位,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作物产品总公司及其在海南、湛江地区的分公司,总后勤部的海南八一农场(除产品归总后勤部外),从4 月1 日期改归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管和领导。”其他兵团大都也是在改组当地国营农牧渔场的基础上而组建的。(资料来源:《中国各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史研究(1968——1975)》·《兵团党校学报》2013 年第3 期。作者:罗利华)
在战争空气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借助于军队的力量,着手对原有的农场体系进行接收和改造。这样既可以实行军事编组,使军队与农垦队伍的有效组合,成为一支庞大的“准军事力量”,又达到了在不增加解放军正规部队编制,但是直属于军队管辖之下的“后备力量”。最终达到在战争一旦爆发后,这支力量可以成为补充正规部队直接参战的目的。
除此之外,组建起来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后续的发展中还起到了安置接受城市知识青年的作用。
 
四、军队管理模式下的建设兵团
1、军学、军农、军工、军民模式的试验和梦想:
毛泽东很推崇解放军模式。在大动乱爆发的前夜,他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的信中提出了这种试验的构想:
“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讲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这个著名的“五·七指示”不仅是毛泽东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而且表明了他寄希望于把全国建成解放军这样的“大学校”。当年8月1日的《人民日报》一言道破了毛泽东真实的意图:全国各行各业,都要一业为主,兼学别样,学文、学工、学农、学军,都要批判资产阶级,把全国变成一个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大学校”里,没有了“三大差别”,商品交换不需要了。中国将此达到“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
在追寻毛泽东的理想之梦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诞生于这个“五七”指示后的12个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或许是这样的“军学、军农、军工、军民”的试验和梦想。
2、兵团组建后干部队伍以现役军人为主:
从建国初期的新疆兵团到1968年开始组建的12个兵团,都是自成体系,有严密的军、师、团、营、连、排、班的军事化编制。在兵团承担的生产任务(经营)里又是农工商企业的集合体。可以说,“大规模组织生产建设兵团,是在文革期间的特殊背景下投入最大的一场大胆的社会移民试验,是把发展军垦事业和推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结合起来的重大尝试。它的成功与否无疑将会影响全国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走向。”(刘晓航:《我们要回家》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第23页)
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为例,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之初的人员构成主要是从正规部队派遣来的现役军人;原国营农场的地方干部、复员转业军人和农场职工。在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后,兵团接收和安置了大批从大城市上山下乡的知青,成为兵团人员来源的主要部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以后,从兵团到连队的各级干部基本上都由现役军人干部担任。据统计,
现役军人在兵团中职级最低的是副连级。当时,从正规部队抽调了2700多人到生产建设兵团任职。大多数现役军人在调到兵团时,职务都提升了一级。经过一番重组,在云南兵团内身穿军装的都是连以上干部。军人从组织体系上完全控制了兵团。据统计,兵团机关干部80%以上,师机关干部70%,团机关干部50%,均为现役军人。原农场的干部在兵团组建以后基本都成为副职干部。
在兵团组建以后,原在农场的一部分复员、转业军人成为骨干力量。因为有着部队的经历,不少曾经在部队时是班、排一级干部。在新组建的兵团基层中都被继续任命为班、排、连一级的干部,有的成为营级以上的干部。形成了由现役军人,复、转军人和地方干部担任各级领导班子。军队的管理模式从组织上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3、全国基本相同的军人管理的模式:
不仅仅是云南,在1968年以后组建的12个建设兵团都是按军队形式组建。从领导体制看,基本上是直接或间接由各大军区领导。从兵团的各级领导看,主要由现役军人担任,现役军人在各兵团领导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高。
有关资料表明,如内蒙古兵团组建时,北京军区就从所属各部队中,调集现役干部3266 人前往兵团任职,不仅兵团、师、团三级的领导和军医都是由现役军人担任,就是正副连长、指导员都是由清一色的现役军人担任。
新疆兵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调入了大批现役军人担任各级领导。1968 年11 月,“中央军委决定:任命张竭诚(现役军人)为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任命吴登云(现役军人)为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69 年3 月,“中央军委调入兵团现役干部401 人,全部到达乌鲁木齐市,分批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任命赵志祥(现役军人)为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与此同时,新疆军区还调了大批连、排级干部到兵团现役部队团部任职。至1975 年兵团撤销时,在兵团担任各级领导的现役军人达3257 人。其他兵团的各级主要领导,也都是由各大军区调来的现役军人担任。

(资料来源:《中国各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史研究(1968——1975)》·《兵团党校学报》2013 年第3 期。作者:罗利华)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一张老照片背后的红岩故事
    下一篇:建设兵团的迅速组建与快速撤销——(第一部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