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合影记初心
来源:央视网 作者:央视网 时间:2019-07-26 点击:
广袤的陕北大地上,有一座叫梁家河的小山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习近平曾在这里度过七年知青岁月。
在梁家河,他与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初心,来自人民
习近平曾深情地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在真切感受到梁家河人关心的同时,习近平也真心把老乡当成自己的亲人。看着他们缺吃少用,甚至还要为烧柴发愁,他立志要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改变梁家河的面貌。
建沼气池、磨坊、水坠坝,办扫盲班、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打甜水井……短短几年,习近平带头为乡亲们干了诸多实事好事。
一张珍贵合影记录着习近平与乡亲们的真挚情感。
1975年10月,习近平被推荐上大学。像当年送亲人上前线一样,梁家河的村民们家家户户请他到家里吃饭;张家送一碗南瓜籽、李家送一包大红枣;还有好几个婶娘、大嫂送给他精心绣制的鞋垫……
当全村老老少少站在晨曦里送别这个年轻人时,许多人哭了,习近平也哭了。
第一程,全村男女老少步行把习近平送到梁家河沟口;第二程,村民们选出梁玉明、石春阳等十三位代表,又步行四十多里,一直将习近平送到延川县城。
1975年10月8日,梁家河村民欢送习近平入学留念。
在延川县城,大家临时起意,来到一个照相馆,你三毛,他五毛,凑钱拍了一张离别合影。
一张黑白照片,将时光定格在那个瞬间。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几十年过去了,从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不论何时何地,习近平始终对人民饱含深情,始终同人民面对面、心贴心。
初心,回馈人民
在正定,他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圪蹴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是人们口中最亲切的“老书记”;
在福建,他喝下“艾叶蛋”,“三进下党乡”,扎根艰苦地区带领群众们一起摆脱贫困;
在浙江,他扑下身子倾听民意,全心全意为民排忧,切实履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
在上海,他进社区,下基层,从繁华街区到老式里弄,从田间地头到村宅农家,他询问百姓办事是否方便,察看群众住房如何改善,关心农民收入有无增长;
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他时刻将人民冷暖记在心头,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只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调研时同村民边走边聊。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在村史展馆,他站在当年那张合影前,一一指着当时的小伙伴,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了解每个人近况。
时光荏苒,如今这张照片已然有些泛黄。当年送别习近平的年轻人也都已年过花甲,有的甚至已经作古。但习近平与梁家河群众间的感情从未改变。当年照片中的“后生”,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始终怀揣着一颗不变的为民初心。
“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近平同志多次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我早已是以身许国了。’这是我们在一块的时候,他对我说的掏心窝子的话。那个时候,他年轻,我也年轻,我觉得我听到的是一个热血青年带有强烈理想主义的话语。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与习近平在正定共事三年多的张银耀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菲科这样问。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习近平的目光沉静而坚定。
自黄土地一路走来,从30多年前的“以身许国”,到如今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的初心始终如一。
责编: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