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聿铭的留美家书,看一个天才少年的职业规划和成功起步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邢建榕 时间:2019-05-18 点击:
      摘要:少年贝聿铭亲眼目睹了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是如何一层层升高的,萌生了做一名建筑师的念头。留美期间,他在传统的宾大、半传统半现代的麻省理工、以及现代的哈佛三大名校建筑系深造浸润,这一非凡经历,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学家中绝无仅有。留学时的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奋发有为且理性自主的年轻人的成功轨迹。
 

      1935年8月13日,年轻的贝聿铭未遵从父亲的劝告——赴英国攻读金融学,而是踏上了去美国读建筑学的道路。两年以后,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侵入上海。

      按其自传说法,国际饭店是当时他最喜欢的建筑。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建造国际饭店时,少年时代的贝聿铭像当时许多上海人一样,每逢周末,他都到跑马厅旁边去观看这座远东第一高楼是如何一层层升高,对这一建筑奇迹惊讶不已,不由萌生了做一名建筑师的念头。

      少年天才或兴趣固然重要,但回首贝聿铭走过的道路,真正奠定日后他在国际建筑领域大师地位的,无疑是他赴美国留学、攻读建筑学的那段生涯。他居然在美国三大名校的建筑专业均留下了作为一名学子的不凡印迹。他先进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课程。宾大建筑系声名显赫,是当时梦想做建筑师的中国学子留学的首选目标,在上世纪30年代注册的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宾大建筑系毕业的占三分之一以上,是最早一批返国与外国建筑师争抢饭碗的人才,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即是。

      不过,贝聿铭很快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

 
青年贝聿铭

      在当时美国建筑学界,宾大崇尚古典主义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系课程中有建筑艺术,而无建筑工程课程。哈佛建筑学院则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大本营,后来贝聿铭与他的妻子陆书华一道,进入到该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而麻省理工学院,既有建筑艺术课程,同时也有建筑工程课程,学生可以受到两方面的教育。

      刚进宾大不久,贝聿铭就注意到上述三所名牌大学在教学风格上的差异。他的强项是数学和自然科学,而非艺术,他感觉如果在宾大专研建筑艺术,可能会一无所获。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萌生了转校之念。

      贝聿铭的赴美,避开了两年之后、长达八年的烽烟四起、颠沛流离。从1935年8月13日赴美,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如果说这两个八·一三里面,多少含有父辈的策划,含有一种巧合、幸运的成分在内,那么,贝聿铭甫到美国即谋划转学的举动,应该说极为不同寻常,即年轻的贝聿铭以同龄人极罕有的成熟,一开始就为自己规划了专业起点,从而奠定其日后在国际建筑界的崇高地位。

      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里,有几件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写给父亲贝祖诒的书信,恰恰反映了与此相关内容,可谓弥足珍贵。笔者因工作之便,仔细看过其中的四封书信,分别写于1935年10月2日、10月12日、11月2日和11月9日,其时贝刚到美就读不久,年仅18岁。香港中文大学郑会欣教授也藏有贝氏一函,蒙其惠赐一阅。该函仅署2月26日,未署年份,但据内容看当为1938年,其时贝氏在麻省理工已读至四年级。

 
贝聿铭给父母的家书

      在1935年10月2日一信中,也就是贝聿铭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二天,他解释了转校的原因:

      “据云建筑一科可分为二项,即建筑艺术与建筑工程,但该校(指宾大)则只有建筑艺术,而建筑工程则付缺如,因是故男等颇有不满。偶忆及麻省理工大学有建筑艺术与工程兼读一科……极合男之本志。”

      促使贝聿铭转学的另一原因,是宾大的校风不尽如人意,中国学生在校园里成立兄弟会等团体,团体之间的纷争时有发生,他不愿无谓卷入,希望将有限的时间多用于学习中。

      另有论述,起初贝聿铭转读的是麻省理工的工程学,后在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威廉·爱默生的劝告下,放弃工程学,重新开始学建筑学。

      其实不然,贝聿铭转到麻省理工,读的仍然是建筑,只不过根据自身特长,专注建筑工程。他不喜繁复的建筑艺术,认为宾大的课程不适合他,而且断定现代主义建筑将蓬勃发展。事实也是如此,贝聿铭的眼光异常犀利。

 
贝聿铭设计肯尼迪图书馆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课程,因涉及建筑艺术与建筑工程两项,无疑较宾大为多,功课也更为繁重,但两校学制相同,都是五年。

      据贝聿铭书信自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尚有张姓、陈姓留学生二人。读一年级时,他选读了必修的力学、建筑设计、制图、英文、法文等七门功课,另选了一门三年级课程general study,共计八门课,每周三十二个小时,门门成绩优秀,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
贝聿铭在11月2日信中,曾谈到他第一次考试时的情形:

      “校中于近二星期内,每科均举行第一次小考,结果较约翰为难无多,惟题则长而且多,普通中国学生对此颇难应付。男此次考试结果颇为满意,惟以对此考试制度未窥其要,故于吃亏之点独多。”

      英文课的第一次演讲,“因预备极充分,得连续讲四十分钟之久,颇得教授之嘉许,但自觉咬字尚欠清准,较之西人相去尚属远甚”。

      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工程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一年级课程中,有一项实践活动尤受学生欢迎。学校鼓励学生寻找、购买合适的地块,然后设计并建造完成一幢独立住宅,所需一切费用由学校负责,多退少补,教授担任顾问,但并不过问一应过程。新屋落成后,由学校售还给市政当局,所得资金留作明年购地之用,如此循环往复。贝聿铭对此感到获益匪浅,还将他参与建造的房舍拍照寄给他父亲欣赏。在郑教授惠寄一函中,贝聿铭谈及他在校外自费进修水彩画课程的情况。他认为该课程虽属艺术,但与建筑有直接关系,自费学习对自己甚有裨益。

 
贝聿铭构思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作为苏州豪门贝家的一员、大银行家的“富二代”,年轻的贝聿铭拥有可以挥霍的诸多资本,但其在美留学期间,却表现出相反的一面。这与家庭教养、文化学养和为人处世有关,与同龄人相比,贝聿铭可以说是少有的成熟且有主见。

      贝聿铭刚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时,因学生宿舍已告客满,他与另二位中国同学遂租住校外宿舍,费用平摊,住宿费23元美金,膳食30元美金一个月,“但求其能果腹而不求甘肥”。其他除零星开销外,几乎分文不花,更不参加无谓的娱乐活动。

      唯一不吝钱囊的,是购买书籍和其他学习用具,每学期达数十元美金。他曾在美国订阅当时中国仅有的两份建筑刊物,即中国建筑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建筑》和上海建筑师协会主办的《建筑月刊》。

      在贝聿铭看来,麻省理工学院还有一项优势是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学院的暑假在全美国是放得最长的,达三个月之久,其他大学包括宾大,都是一个半月。所以,只要能充分利用暑假来补习功课,修满学分,可以做到提前至四年毕业。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是贝聿铭愿意转学至麻省理工的原因之一。

      1939年,贝聿铭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士学位,本想马上回国,但抗战爆发关山阻隔,父亲让他待情况好转再回来。

      他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后与妻子一起转赴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在麻省理工,贝聿铭选修过与哈佛大学的几个联合课程。他在哈佛,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担任他的导师,但即使他喜欢现代主义,他交给导师的毕业作品,仍是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博物馆”,设计风格极富东方韵味,令人联想起其晚年倾心力作——苏州博物馆。在贝聿铭心结里,传统、传承和现代一以贯之,历史和艺术乃为建筑之精髓。

      1946年贝聿铭毕业,获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留校受聘为助理教授。但不久,贝聿铭应美国地产界传奇人物齐肯多夫之邀,走出安静的校园,当上了一名职业建筑师。

      传统的宾大,半传统半现代的麻省理工,现代的哈佛,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能在美国三大名校建筑系深造浸润,这一非凡经历,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学家中绝无仅有,何况,这是近代中国最为风雨飘摇的十余年,比起他在中国的同行,他实在太幸运了。

      数十年后,在他的主持下耸立起一座又一座经典的建筑:巴黎卢浮宫庭院里的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

      在大陆,在国内内战的激烈关头,担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的父亲,因急剧震荡的黄金风潮案,被蒋介石免职。父亲本已心力憔悴,趁机摆脱羁绊,继续在金融行业任职。后长期在香港工作,直至上世纪70年代,辗转到美国与儿子相聚。1982年,父亲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90岁。


(责编: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
    下一篇:万山红遍 情深境远(逐梦70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