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可敬的优秀共产党人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郭蓓 崔欣 时间:2019-04-22 点击:

作为一名72岁的老人,除了开会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常德盛每天都会亲自迎接到访蒋巷村的客人,并自豪地为他们讲解蒋巷村的光荣村史。到今年9月30日,常德盛就在蒋巷村领导岗位上奋斗整整50年了。50年来,他心为群众想、领着群众干、家让群众当,一心关爱百姓,一辈子无私奉献,成为一面特别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旗帜。
 
  坚守本色, 脚踩大地诠释共产党人信仰
 
  曾经有人问常德盛:“你的信仰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的信仰就是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干工作必须要全心全意,把整个精力,把一生都扑在那里。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蒋巷环境优美,看到这些在我的手里慢慢变成现实,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常德盛看来,所有的身份,没有哪个能比“共产党员”更重要。1966年 5月,22岁的常德盛光荣入党,这个生于旧社会的年轻人,曾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让中国大地“旧貌换新颜”的过程。从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从贫困走向富裕再走向幸福。在常德盛心里,始终对党充满感激,这也使他明白,共产党人为劳动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是责任,更是信仰所在。50年来,常德盛始终用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精神追求,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
 
  ● 与种田大户研究水稻长势
 
  服务的宗旨。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恰逢“文革”开始,在那个“一手抓革命,一手促生产”的年代,常德盛作为蒋巷生产大队大队长,全面主持村里生产工作。然而他接手的,却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蒋巷泽坞锅底塘 , 十年九涝一旱荒 ,泥堵围墙茅草房 , 树皮草根拌青糠”,这是当年在蒋巷村颇为流行的童谣——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苦种一年,收成寥寥,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甚至因为穷,村里35岁左右的小伙子,半数以上娶不上媳妇。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常德盛没有退缩,还喊出了“穷不会生根 , 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 , 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誓言依旧振聋发聩。“当时流行‘农业学大寨’,全国都干得轰轰烈烈,但我认为更要做到实实在在。”常德盛认为,“听党的话”并不意味着全盘皆收,更要根据实际开展工作,这是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于是在蒋巷,“治水改土”、治血吸虫病成为了自力更生迈出的第一步。从60年代开始,常德盛带领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累计完成 50多万土石方。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变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
 
  然而村里的困难并非一日之寒,常德盛带领着党员干部一步步解决。面对村里35岁以上的男人有一半讨不上媳妇,常德盛专门开了个支委会,让党员干部当红娘。有人觉得这不是党的工作,可常书记却说:“富不富,先看家里有没有好媳妇!”
 
  村民丁小二随父母下放到蒋巷,12岁时父母双亡,举目无亲,他带着6岁的妹妹生活。常德盛给他盖了间茅草房,和村干部一起把他拉扯成人。到了成家的年龄,常德盛比谁都急,不知说了多少人家,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却提出要盖两间大瓦房。常德盛二话没说,带着党员干部,几天时间就帮他盖起了大瓦房。丁小二的喜事办成了!现在,他一家住进了别墅中。说起过去,丁小二感慨万千:“常书记就是我父亲,没有他,我们兄妹俩就没有今天。”
 
  “只有大家翻身,自己才能翻身。”常德盛说,党员干部更要讲“公”,更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50年来,无论村穷村富,常德盛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
 
  坚持发展,做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
 
  走进如今的蒋巷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别墅成行,生态园里风景旖旎,沃野良田满眼翠绿,一派生机。在这个人均收入超 4 万元的村子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房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乐园”的场景,从想象变成了现实, 这一切都源于常德盛为村里发展布下的一盘棋。
 
  “我们当干部的要跟上形势,因为形势总在发展。”常德盛认为,蒋巷虽然在农业上翻了身,但光吃饱饭还不行,还得想方设法让人民富起来。为了让“最困难的农民也能安居乐业”,继“农业起家”之后,常德盛开始在艰苦创业、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两大步,闯出了蒋巷村独特的改革发展之路,那就是“工业发家、旅游旺家”。
 
  上个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常德盛决心抓住大好机遇把工业发展起来。通过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考察市场,他决定兴办建材厂,生产彩钢板。
 
  为拓展市场 , 常德盛昼夜兼程奔波大江南北。“为了在上班前赶到别人办公室谈事,常书记经常是凌晨三点把车装满货,出发赶路。”时任常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平文彬说,有一次,也是在匆匆赶路途中,载货的面包车与摩托车相撞,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常德盛牙床错位,一只左眼被撞瘪,如今视力仅0.2,这成了蒋巷人心中永远的痛。
 
  正是靠着这股拼劲,也靠着热忱和诚信,常德盛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打开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市场,常盛集团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轻、重钢结构和轻质建材企业,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996年4月,村民王阿明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常德盛说了自己想到外面开家包装材料厂的打算。没想到,常德盛非但没有反对,反而大力支持,他对王阿明说:“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村里对外出经商办厂的村民不会不管的,你出去了,还是蒋巷的人。”一席话,说得王阿明十分温暖。
 
  “既要坚持共同富裕,还要保持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常德盛说,当别的地方喊出“民富村强”的时候,蒋巷却喊出了“村强民富”的发展思路,在他看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积极利用村里的集体实力,为村民自己发展搭建平台。于是,常德盛提出了“离土不离家乡”的思路,依靠村集体力量和资产全力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在蒋巷,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发展选择成为多年来的常态,这让蒋巷村不仅不往外输出劳动力,还带动了周边人口的就业。
 
  当蒋巷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双双鼓起来后,面临着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世纪末,从一条“麦子下岗、竹子上岗”的新闻中,常德盛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彼时,常盛集团快速发展,民办企业红红火火,每年给村里带来滚滚财富。
 
  当常德盛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的时候,不少村民和村干部提出不同意见,他们问常德盛:“常盛集团效益如此好,干吗要把钱花在没有高产出的种植业上?”“旺,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上,也要体现在环境上。”常德盛说。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村里由“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正式走向“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发展阶段。依靠工业反哺,村里先后投资近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积极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
 
  如今,蒋巷村工业产值已超过10亿元,但是,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在蒋巷村史馆里,硕大的沙盘模型让整个村貌一目了然:常盛工业园与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错落有致,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繁荣,又保持了江南水乡田园之美。
 
  赤子情怀,树立蒋巷村的精神丰碑
 
  从1973年9月担任蒋巷村支部书记以来,常德盛就给自己规定了“三不”原则:不吃请、不受礼、不徇私,甚至连自己的兄弟找他找关系办事,都被他严词拒绝。常德盛自己的事坚持不求别人,不走旁门边道,更不走歪门邪道。“80年代的时候,已经出了名的常书记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给子女落实一个好单位,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全靠他们自己发展,直到目前两个子女还都是个体户。”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
 
  80年代,蒋巷村因为缺乏发展经验,在办企业时上了当受了骗,镇里看常德盛工作没少做,工资却拿的很少,就给了他一部分补贴,而他却在开村民大会的时候,把钱全部拿出来给村民购置小吃。“遭灾大家都遭灾,吃苦大家一起吃。
 
  我老常绝不独自享受!”常德盛斩钉截铁地说,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更要勇于承担责任,正是这一席话,让在场的许多村民感动得落泪。
 
  随着村里的发展事业蒸蒸日上,90年代,常德盛又将自己的“三不原则”发展成“不拿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房子。”“虽然是是企业董事长,但他却只拿村里党委书记一份工资。”蒋巷村主任蒋玉英介绍,企业转制时,该拿的股份他一分没要,这些股份,在今天至少价值3000多万元;该得的销售提成即使以1%计算,多年累计也有千余万元,他分文没取;镇里给他的绩效奖金等,基本上也只拿个零头。
 
 ● 给小学生讲述蒋巷的历史
  “他爱人是上海知青,回城时户口都随迁走了,目前他的户口不在蒋巷村,直到现在他也坚持不拿村里福利,自己亲手给村民造的别墅不住,也不享受村里老年人的一切待遇。”在蒋巷村工作多年的老唐说,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甚至认为他傻。可常德盛却说:“自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你还能为蒋巷人做事吗?
  我一分股份都不要,我就站得直,我就可以为蒋巷村做更多更大的事情!”在外人看来,常德盛不仅是村里的精神榜样,更是班子里每位成员的“导师”。
 
  “有常书记在,即使面对天大的困难也能解决。”曾和常德盛共事20多年的蒋巷村原村主任徐惠平深有感触地说。几十年来,蒋巷村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没少遇到过困难,以常德盛为代表的蒋巷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列,廉洁奉公,带头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也磨练了班子的整体素质,也使得他的精神有了很好地传承。“常书记什么都不要说,他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教材。”徐惠平说。
 
  正是在这样的情怀下,在进入新时期时,常德盛再次丰富了“三不”原则的内涵: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工作不搞家族制。一向不肯“好为人师”的常德盛,总是保持着谦逊和低调,随着时代的变迁,只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
 
  “蒋巷村的党风、民风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常书记引导下树立的,以个人的精神品质影响组织内部同志和村民,这就是模范的作用。”蒋玉英说,在常书记的感召下,村里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批实干家,还涌现出了一批爱心奉献典型:有资助贵州贫困学子的平佳,还有义务帮助湖南困难家庭的张春……蒋巷人用行动传承着 “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蒋巷精神。
 
  “我是共产党员,更是农民的儿子。”回想50年奋斗经历,常德盛如此给自己定位,简单与朴素的字眼,却饱含着无限的赤子情怀。如今,为了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农村,蒋巷在“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后面,又加上了“精神传家”,在今年新出台的村规民约里,也对基层文化建设作出充分规定。淳朴的蒋巷人知道,只要传承这种精神,就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只要通过奋斗,就能获得幸福。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寻找了29年的神秘捐款人,竟然是他
    下一篇:上海双平知青慈善关爱专项基金今成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