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再出发 ------记上海赴吉林插队知青周培兴的心路历程

来源:原创投稿 作者:吴绍釚, 何永根 时间:2019-03-03 点击:
   
这几年我一直在寻找机会,计划采访从事知青文化历史研究和热衷于知青公益事业的学者,《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的主编周培兴先生。可是周先生为人低调,谦虚,他一直婉拒采访。近日,通过我多渠道多方位的疏通,得以完成这一次有意义的采访。
    一个文革期间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下乡六年半,从困惑,迷茫,屈辱,自卑,不知所措到幡然醒悟,及时调整自己,奋起直追;职业生涯四十多年,经过刻苦努力和拼搏,不断地及时调整自己,从一个普通财会人员,初级,中级到达高级,拼命读书学习,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事业有成,继续调整自己,又积极投身于知青文化历史研究和知青的公益事业。一路艰辛一路收获。
    周培兴1952年3月18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钢铁冶金专家,1966年2月,作为上海援藏干部,抛妻离子离开上海,迢迢千里到“世界屋脊”的西藏去工作,任拉萨昌都地区计经委主任、物资局局长。
在文革狂飙的席卷下,即使远离北京,在遥远西北边陲的西藏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他的父亲被视为走资派,被造反派拉下马,关押起来,接受批斗。尽管山高路远,迢迢万里,他父亲被批斗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还是传回了上海,进入了他的档案。由于受父亲的牵连,他家所受到的待遇苦不堪言。父亲渺无音讯,而且得不到父亲的工资,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已断绝,生活陷于极度困顿之中。他的母亲忍辱负重向居委会干部低声下气、好说歹说,争取到了到鱼市场做搬运工的这份工作,而用血汗换来的工资——每月只有35元,这35元钱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的母亲要用这35元养活全家五个孩子和他的婆婆。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全家人饱一顿饥一顿,更妄谈买衣服、裤子和鞋子。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年纪轻轻的他,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1969年3月1日,周培兴与杨浦区一千多名知青踏上远去延边的知青专列。他作为初中生,怀着一种“原罪”意识和不可名状的惆怅,与许多“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起,依依不舍地与亲人告别,来到了祖国的东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敬信公社金塘一队。充满寒意、萧索的小山村出现在他的眼前,这就是他未来生活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的地方。从此,他带着一丝恐惧,懵懵懂懂开始了插队生活。
    珲春县敬信公社地处中苏边境的第一线。三月初的边疆,天寒地冻,寒山枯林,溪流冰冻,大地清冷。
    下乡才半个月后的3月18日,是周培兴的生日。在那天,他无意中对集体户的同学说:“今天3月18日,是我的生日。”可话刚说出,集体户的户长就瞪大眼睛,看着他,恶恨恨地吼道:“啊,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以为今天是狗的生日呢!”这句话极大地刺痛了他的心。这是他离开父母后,在东疆的一个小村中,在莫大的屈辱中渡过的第一个生日。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不久,队里的政治队长还专门找他谈话, 要好好改造自己之类的话。这次谈话更加重了他的自卑和恐惧。17岁的他,在当时背负的精神压力真是有如泰山压顶。从此,他心里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他越想情绪越低落,甚至不想活在这残酷的现实世界里。
    正是心理的扭曲,怀着原罪意识的他,只能在艰苦的农业劳动中拼命劳动,好好表现来“赎罪”,来改造自己的思想。每天,他早早出工,努力劳动,他试图用自己的好好表现来争取旁人对他态度的改变。
    在春寒尚还料峭的日子里,春耕尽管让人憧憬未来,但繁忙的劳动还是使人感受到春耕劳动的辛苦,他只想好好干活,认真改造自己,取得他人的认可。这种心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品尝着。
    为了过好劳动关,他天天出工,天天累得摇摇晃晃回到集体户就倒在炕上。一天睡到半夜时,他感到左小腿丝丝拉拉地疼,他困得实在顾不得起来看。到下半夜,实在疼得不行了,打开电灯一看,原来一条足有手指那么长的蚂蝗叮在他的左小腿肚上,这条蚂蝗吸血已吸得滚瓜溜圆,通体透红,小腿肚上已是鲜血淋淋。



在一年又一年艰苦劳动的同时,酷爱读书的他始终不忘劳动后读书学习,汲取知识汲取思想的营养,不管看到什么书,他都如饥似渴地吸取精神养料。在这些书中,特别吸引他的是一本《语文基础知识》和高中语文课本。语文为他打开了一扇风景与现实不同的世界之窗,更激起了对读书的强烈的向往之情。并逐渐养成了读书后爱思考的习惯。并不经意地将自己的思考、感受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读书中,他感觉到世态炎凉的同时也体味着人生的快乐和思想,体味着书中美丽的语言,感受着各种幸福的味道,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坚持读书,为他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知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犹如一阵阵春风,逐渐驱散他笼罩在他心头的阴霾。在读书中他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自己的心态正在逐渐调整。认识提高了,也使他坚信,笼罩在自己心头的阴霾终究有一天会散去。
人间正道是沧桑,1973年末,他的父亲终于得到平反。消息传到队里,又一次进入档案里,他当了民兵,民兵排长,入了团,之后参加知青积代会,让他去参加相关培训,推举他做大队电工。此时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觉得世界是那样灿烂美好。
    家庭背景能造就一个人的荣辱地位,改变人生。这是他始料未及的。而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他的心理及时调整。他认识到只有认真地读书与思考,增强自己的修养,才能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医治好由于家庭出身的冲击对自己造成的心理扭曲的创伤。
金秋之际,他接到延边财贸学校录取通知,来到延边财贸学校读书。尽管是中专,但他已认识到这也许是自己一生所从事的职业的入门之地。
    二年的读书生涯中,他如饥似渴,认真学习,刻苦读书,用心做作业,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1977年毕业他被分配到珲春商业系统工作,在珲春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担任计财科科长,以后升任为经理、法人代表。并被组织定为第三梯队成员加以培养,1979年6月入党。之后不断调整自己,上大专继续读书,在大专时所学的知识已渐趋深入。由于刻苦努力,原来没有数学基础的他仅用一个学期攻克了高等数学微积分。宽进严出的大专学历教育整个班级按期毕业仅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大专还未毕业时,学校由于缺乏师资,学校的老师叫他这个还未毕业的学生当兼课老师,给学生上课主讲专业课程,他这种兼课老师在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一直兼课到离开延边,兼课也让得他对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专业职业生涯铺上了一条地毯。
    大专毕业后,它又被调到珲春水利系统工作,任审计科科长、图们江工程指挥部总会。
    他继续调整自己,读本科,本科毕业后,及时向专业职称高级阶段冲刺。
 他及时将苦难经历转换成宝贵的人生财富,但这转换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既是一种凤凰涅槃,但更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自律,刻苦读书,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在调整自己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拼搏,将学历和专业职称同步晋升。1995年,经过考试和考核,考取了高级会计师职称。职称的改变是人生奋斗带来的一种结果,也意味着人生奋斗达到了一种崭新的高级阶段。他初步统计,学历考试、职称考试和各类培训考试包括公务员考试,十年来共达148次。由此得到感悟,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拼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机遇总是伴随着勤奋努力的人、有所准备的人、有远见的人。1996年,当时,处在中国改革前沿的上海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需要引进大批的各类人才。无论是工业的、科研的、教育的、管理的人才,上海市政府都本着择贤选用的原则,在全国各地招聘各种人才。
 周培兴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带着满满一箱子的各类证书,来到上海应聘,通过一系列考核和测试,被纳入“上海紧缺高级人才库”。他成了改革开放后被重用的幸运儿。由此,他告别了在东疆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延边,告别了那里的朋友,带着家人来到了上海工作、学习与生活。


   

三十年前的1969年3月1日,他从上海出发到珲春插队落户,三十年后的1999年3月1日,他正式成为一名上海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三十年,整整360个月,他居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梦幻般地回到了上海,此时他已是一个饱经世事,有所成就、有所感悟的壮年汉子。他坐在东大名路的办公室里望着黄浦江,看着东流而去的波涛,他感叹“逝者如逝夫”,他感叹“世事茫茫难自料”,他感叹古人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真是富含哲理呀。
之后他在工业园区任项目经理,他深深感到:肩上责任重于泰山。他时常警示自己:一定要忠于职守,在作风上、工作上要严格自律。
    为了完成任务,及时调整自己,学习英语、电脑并刻苦钻研有关工程项目的知识、法规、条例。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适应上海的工作环境,他用二年在职时间读完了EMBA课程,取得了硕士学位。他认识到,既然处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作为高级会计师,及时调整好自己,要把时代、机遇、良知、责任完美地集于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他负责到X国去招商引资。接待他的是一位毕业于国内清华大学的华人X国籍的项目经理。商务谈判结束,他们在饭店里一起饮红酒,谈工作。其间,他对这位X国籍的项目经理说:“我很想买一份华文报纸,走了很多条街,也没见到。记得以前有华文报纸买,为什么现在见不到?”那位华人X国籍的项目经理用轻蔑的口吻对他说:“这些华文报纸啊因为宣扬共产主义,搞得太猖獗了,所以这些报社被封杀了。中国现在搞什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成功吗?”作为共产党员的周培兴听了这话,当然不高兴,特别是对他那轻蔑口吻感到厌恶。于是有理有据有利有节地与这位商人进行了思想交锋,他打住了这位华人X国籍的项目经理对自己信仰的贬抑,告诉他一句话:“你就拭目以待吧!这也引起了他在国外工作的警惕性,提防各种风险。
    在工业园区工作时,他负责投资管理。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就是认真细致,“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否则,轻则就会导致违法违纪,重则就有可能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有一次,他在审查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现工程项目的核算明显不符合《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他想,要了解这个中外合资企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就应该了解他们所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了解他们这样做有何依据?合不合理?于是,他约谈了这家企业的外籍财务总监。他向这家企业的外籍财务总监指出了报表中的做法明显不符合《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并向这位财务总监介绍了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谁知这位财务总监也不是随手捏的软柿子,反而摊着双手,振振有词地强调,自己企业的这份报表的做法是绝对没问题的,是根据国际惯例来做的,是合法的,没有毛病的。周培兴据理力争,再三向这位财务总监强调的是: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就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办事,否则就是违法违规的。围绕着这个问题,他明确告诉这位外籍财务总监,你们这样做对于你们企业是十分不利的,而后据之以法、动之以情,给他分析和计算按照两种方法核算出的不同结果,并耐心地向这位外籍财务总监说明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耐心地说服下,最后这位外籍财务总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按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重新做这份报表。临别时,这位财务总监向他竖起大拇指赞叹道:“中国的财务总监有水平,好啊。”
现在他特别忙,每天上班,去年65周岁办好退休手续,但是,区委巡察组工作没结束。家庭负担特别重,上有老下有小。老母亲97岁,周培兴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他每天下班雷打不动去老母亲家慰问,并帮忙做点事情,水、电、气、电话、电视、配药、买药等大小事情事必躬亲。 他说:“孝敬不可拖延。想想当年母亲养育我们多么不易。她把我们拉扯大了,自己却一天天老了。作为儿子,我不忘母亲为培养我们作出的辛劳。在母亲风烛残年之际,我更应该好好孝敬母亲。在我心中,还有什么比孝敬母亲的感情更为神圣的呢?
    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外孙女——小白兔,小外孙女7岁是他生命的延续,不可忽视,接送上学,检查作业、默字、画画、接送少体校乒乓球训练、学钢琴、讲故事(可爱兔历险记已经讲到三百五十集)。由于小白兔很喜爱他这位性格温柔的外公,所以只要一见到他,就纠缠着他,要他陪她玩、讲故事。所以有时工作回家后,真想坐下来休息休息,或打开电脑工作,但那也是几乎不可完成的事。
    常言道,一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有大小之别。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但要做成一件事是有可能的,关键是看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于珍惜时间的人,时间可馈赠给他智慧和成果。周培兴说,“过时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岁月不待人,及时当黾勉。”他牢记华罗庚的话:“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自从在上海工作后,就非常关注知青文化的建设工作。而他的这份关注和所做的工作都是出于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缘。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关注知青这个群体,应该对知青文化的建设做出点贡献。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感情和报恩母亲、关照家人的感情,他放弃了在工业园任项目经理的优厚待遇,到薪金远逊于工业园区任项目经理的优厚待遇的区国资委去工作。这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也年老不小了,应该为家庭、母亲和知青文化做点贡献。
    2009年,全面反映周培兴六年半知青生涯的处女作《炕上无眠》出版发行了,社会各阶层和知青朋友,都非常喜欢这一本反映知青生涯的书,客观,全面,公正,这是一个不甘沉沦年轻人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励志的书。
    2012年,周培兴先生担任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主编,这意味着他将主动地挑起了一副重担,他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但绝不能搞成一个老年人吃吃喝喝游山玩水的平台。网站应该多回忆当年知青下乡的经历,感悟人生的不易。几年来,吉林频道出现了大量的好文章,许多经典的文章被全国多个著名网站转载刊登,有的作者还在全国的知青群里有了一定的名气,有的文章转载点击率超过10多万次。而作为主编的他,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为作者修改稿子,纠正错别字,改病句,然后把许多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各大网站。他在甘于奉献着自己的高尚情操,为作者们做“嫁衣”。可要想成为一位“裁缝”高手,为他人做出一件件漂亮的嫁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深厚的“裁缝”功底、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并一直以奉献为使命,他才真正是人们心里真正的英雄!
    六年来,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一直被知青朋友称赞和关注,而主编周培兴所付出心血和精力可想而知了。
他在知青文化建设中担任许多工作,他是上海知青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知青杂志》专栏编辑、《知青时代报》专版编辑、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主编。作为上海市杨浦区作家协会会员,他还要完成自己的中长期写作计划。作为高级专家,他服从组织的安排,从2014年开始抽调到区委巡察组工作,工作任务、工作压力更大了。采访中,我对他说:“我真不知道你怎么会有如此的精力去做这些工作?你做这些工作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又是怎样去做好这些工作的?”他憨厚地一笑,对我说:“我是利用自己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来做这些工作的。说的具体些,我做的这些公益性工作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的。”我从他所说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可以知道他对时间是非常珍惜的。他说:“我作为集团公司财务总监,肩负重责,工作特忙,特别是它被抽调到巡察组后,工作压力倍增,每天的工作被安排得满满的。由于做知青文化建设工作是我自愿的,我从‘天命’之年就开始总结自己走过的一生和总结知青生活,自愿介入做这知青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因如此,我将全力以赴,心甘情愿地去做好这些工作。他不仅善于利用时间来做事,而且他具有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的精神。俗话说:“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一个人要想做点事情,缺乏持久的恒心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正是在这种恒心的催化下,他“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调查、阅读、统计、研究做了许多知青文化研究工作。他除了做“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的主编工作外,还撰写了一些了研究上海知青的文章。例如,几年来,他通过调查研究,写了许多研究上海知青文化的文章,发表在《知青杂志》上,例如:《上海知青在吉林》、《上海知青在江西》、《上海知青在黑龙江》、《上海知青在云南》、《上海知青在安徽》、《上海知青在贵州》、《上海知青在新疆》、《上海知青在市属农场》、《上海知青在延边》等系列文章。我知道写这些文章的不易。正如她所说:“写这些文章,每篇文章要读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字的材料后,然后研究,归纳、整理才能写成一篇文章。”这真是不易啊!从他所写的这些文章的标题来看,我知道他是一个做事有计划性的人。而且从所写文章的题目来看,这些文章都是很有文化研究价值的。
作为杨浦区作家协会会员,他自己的写作计划暂时搁置,感觉心里很可惜的。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他根本没有时间出去旅游、农家乐、唱K歌、聚会应酬等。很多知青聚会也无法参与,有的知青朋友不理解,对他有误解,他一笑置之。
他除了担任知青网吉林频道主编外,作为上海市知青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还兼任《知青时代报》编辑、《知青》杂志编辑,《上海知青在吉林老照片》主编以及研究会交办的其他工作。基本上每周周末都有会议,几乎没有休闲时空。
除此之外,在每一期《知青时代报》的《阳光坊》专栏里,他也撰文,这些文章主要写知青晚年的阳光生活、阳光心态。至今已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他说:“写这些文章是希望与广大知青在晚年生活中共勉,让我们上山下乡吃过苦的这 一代知青以阳光心态、阳光生活共同度过我们夕阳红的晚年生活。”
    他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必须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加上手机微信上有二百多名知青朋友、作者、读者和很多工作群,用眼过度加深度近视,视网膜和眼底病变较严重,医生关照不可再如此延续下去,眼睛会瞎的,必须离开电脑和手机,每天要去公园调节视力,但是担心影响工作进度,心里横下一条心,必须赶在眼瞎之前将《悠悠岁月半世情》完成。
    由于久坐工作引起并发症--周围神经炎,经常发作,痛不欲生。但是他不工作会更难受!说起来难以让人相信,每当他空闲或放长假,都会全身酸疼,典型的感冒症状,心情很焦虑。可是,一上班进了办公室打开电脑,全身难受的毛病不治而愈。
    上班时望着窗外,黄浦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新潮澎拜,浮想联翩。第二故乡的情缘已深深扎根在内心深处。
    作为水利系统工作的他,由黄浦江联想到图们江,对图们江、珲春河情有独钟。他在上海没放弃对图们江的热爱和对珲春河的眷恋,由此他写了《图们江的证明》第一次2005年8月发表在《图们江时报》。接着又写了《珲春河, 母亲河》发表在《边城盛放金达莱》一书中。2009年上海知青赴延边四十周年,回延边得到延边各族群众和各级领导的欢迎,内心极大的震动。他一次一次地探究其中的原因、因果关系。他得出一个结论:延边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海纳百川的文化,延边是一个移民地域,先后有满族、朝鲜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移民来到延边。来延边的各族群众几百年以来互相融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形成了具有延边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开放心态的各族群众,2012年他对各民族文化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写了一篇《珲春,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经典》发表在《边城盛放金达莱》一书中。
    几年来,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档案、知青朋友的文章,接触了大量的知青朋友,了解到上海知青在全国各地的情况及差异。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经过全国各省对知青安置情况和当地接纳知青的状况比较和鉴别,他发现:当地的地域文化对知青关系重大。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异是非常大的。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积淀也极大地影响了各地域文化的差异。上海知青来到延边得到各族群众的接纳,原因就是得益于延边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益处。一个想法在心中产生:编撰一本书,分析延边多民族文化融合,总结上海知青在延边半个世纪走过的路,留下的足迹,分析总结上海知青在延边半个世纪和各族群众的融合。
    2019年,是上海知青奔赴延边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年,是一个有特别意义日子。他深思熟虑几年,觉得应该为它做点事情。经过反复考虑做出了决定:联袂上海知青,编撰《悠悠岁月半世情》,献给延边各族父老乡亲,献给所有的知青朋友。也可作为一份历史史料留给子孙,启迪后人。其中他的两篇《半个世纪的足迹》和《半个世纪的融合》撰写和修改用了三年时间,翻阅了几百万字的档案、资料、参考文件和知青朋友的指点帮助。当然,《悠悠岁月半世情》一路走来不容易。
    五年来,为了筹备《悠悠岁月半世情》一书,从收集稿子,筹备出版经费,成立编委会到最后定稿,找出版社,他费尽了心血,事必躬亲。不争名不争利,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平静,情操是多么的高尚,因为他喜欢过一种低调却内心世界无限精彩的生活。
    周培兴先生感慨地对我说:“ 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可它却是我人生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用执著和坚毅去应对人生,如何不断调整自己,如何用宽容和善良去爱别人。”
    周培兴是一个普通的老知青,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我们延边知青中的翘楚。年近古稀的他,觉得前面的路还很长,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想继续为知青、为第二故乡做事情。就象他自己说的那样:虽然年近夕阳,但是,夕阳也是阳光,在阳光下再出发!

 
附:两位作者简介:
一、吴绍釚
 

 
二、何永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上海今冬少晒了近290小时太阳!未来半年至少还有4个雨季
    下一篇:厉害!南昌4地被联合国评为千年古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